李明蔚
[摘要]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是課堂教學管理的一大難點,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科學分析小學課堂行為的表現形式及引發因素,探討矯正課堂問題行為的方法和調控課堂問題行為的策略,是保障小學生課堂學習紀律的重要屏障。本文將對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進行分析并探討實施管理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 分析 策略
目前,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只有小學打好基礎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針對問題行為,解除學生的心理壓力,挖掘閃光點,使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獲得最佳發展。
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人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目前小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由此會引發出很多的不僅是課堂上的問題行為,所有這些都需要引起特別關注。
一、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界定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上發生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及影響教學效率的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采取有針對的管理策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確保課堂教學活動順利有序的進行。
課堂問題行為的出現不僅僅只局限于問題學生身上,優秀的學生也會出現問題行為,只是頻率和嚴重程度不及問題學生,而且他們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
二、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分類及表現形式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課堂問題行為進行過分類,例如,美國的威克曼把破壞課堂秩序、不遵守紀律和不道德的行為等歸納為擾亂性的問題行為,把退縮、神經過敏等行為歸納為心理問題行為。
我國心理學家從學生行為表現的直接傾向,把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兩大類:一是外向性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二是內向性問題行為,這是不易察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不構成直接威脅的退縮性行為。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表現,在實際課堂里是屢見不鮮的,只要我們飽含愛心和耐心,運用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對有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就一定會把課堂紀律維持好,課堂管理效率也會得到相應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在心智方面得到很大發展,課堂問題及時得到糾正,小學生的學習才能步入正軌,為以后的繼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小學生在課堂上發生的問題行為,是由課堂內外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綜合起來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學生
1.尋求關注的需要
在我國的教育情境下,學校的主流文化是對學習成績和對學校和班組規范的服從。有些孩子進入了學校之后,在學校這種環境下如魚得水,能夠獲得教師和同學的喜愛。
2.認知能力
當班中學生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時,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顧此失彼。一些早進入形象運算思維的學生,一般的教學要求已無法滿足其需要,他們總喜歡在教師提問時未經允許就搶先說出答案,甚至在課堂上公然指出教師的錯誤,讓教師難堪。
另一些仍停留在具體運算階段的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都需要反復講解和練習才能夠接受。
3.意志特征
有些學生的問題行為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能自覺的自我調控。小學生活潑好動,時常會被課堂上的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或事物所吸引。
4.個性因素
一般來講,外向性格的孩子在課堂里往往喜歡和同學進行交流,喜歡討論,對熱烈的氣氛不會覺得是干擾。
(二)教師
1.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于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
2.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產生“病原體傳染”效應。
3.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三)環境
1.家庭的影響
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等,都會影響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
2.社會的影響
社會的不良風氣、媒體傳播中的暴力、色情、兇殺等信息,都會使一些學生出現模仿行為,這些行為也常延伸到課堂中,影響教學活動。
3.教室的影響
教室內的布置雜亂,墻壁的色彩過于強烈和鮮艷,容易使兒童在課堂上興奮好動,注意力分散,不專心聽講。
四、解決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策略
任何課堂問題行為都涉及三個要素:行為的主體,行為發生的時間及行為的性質。對這些因素的了解和明確有助于教師問題行為進行正確的歸因,同時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和實施多樣化的干預策略,以保證決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一)課堂問題行為處理對策
1.預防策略
預防策略是指在問題行為發生之前,采取預防性措施避免或減少問題行為產生的可能性,防止不必要的問題行為,使問題行為沒有產生的機會和條件。首先,教師在新學期開始時要提出具體的課堂規范和要求,形成師生共同遵守的課堂規則。第二,課堂教學要有趣,教學方式要民主平等,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第三,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努力維護自己的權威形象,從而有效的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
2.調控策略
一是間接調控,積極鼓勵學生的良好行為,這些良好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得到強化并鞏固下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終止問題行為的發生。二是直接調控,教師可以用眼神、停頓等信號提醒和警告有問題行為的學生。
3.改正策略
有分寸的必要的懲罰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會誘發逆反心理,甚至更加強化問題行為。與懲罰相比,獎勵的矯正作用遠遠大于懲罰,應當以獎勵作為矯正問題行為的主要手段。
(二)課堂問題行為矯正技術
1.強化。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如果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立即給他一個積極強化物,那么,當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時,就很可能再做相同的事情。
2.消退。行為矯正專家認為:人類的不良行為都是不良的條件強化作用的結果,如果取消這些不良的強化物,不良行為就會自然消退。
3.暫停。這種方法是使問題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對目標行為的任何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問題行為的發生。
4.團體偶聯。也叫后果承擔,只要班級或小組中有一位同學違反了紀律,整個班級或小組都要受到懲罰。
5.積極地練習。所謂積極地練習就是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不是簡單的進行批評或是懲罰,而是讓其做正確行為的練習。
(三)新課改下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策略
1.將一般要求變為課堂程序和常規
實踐證明,教師適時地將一些一般性的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并嚴格監督執行,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而且會增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認同感。
2.搭建參與探究,展示成功體驗的平臺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搭建參與探究,展示成功體驗的平臺。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和品味,從而獲得情感上的認同。
3.課堂紀律的調控與民主和諧氣氛的創設
在新課改中提倡學生自由辯論、允許學生中途插話打杈,重視學生的合作討論與交流,要求為學生創造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氣氛。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
4.適度的表揚與適度的批評
一味的批評和表揚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想火花,給予及時適當的鼓勵,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發揮,興趣得以調動。
五、結論
課堂問題行為自始至終都存在,只不過是以前沒有得到我們的關注,而今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發展,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課堂問題發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去預防它。在實施課堂問題管理中,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有較多的問題需要研究和探討。要實施這一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觀念,端正教育思想,從世界的角度,以未來的眼光,按現代教育的標準,精心的組織安排好各種教育活動,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課堂教育。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們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探索中,必然會徹底發掘青少年課堂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價值,并給予應有的地位,使我國青少年成為素質好、能力強、身心健康的一代。
參考文獻:
[1]崔英錦.小學生課堂行為及思考[J].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03,(11).
[2]楊傳林.人際關系模式與課堂行為管理[J].山西醫學教育,2006.
[3]安瓏山.課堂管理研究二十年[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
[4]張彩云,申繼亮.小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認識[J].教育科學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