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廣軍 張興菊 宋天輝
【摘要】 豬皮炎腎病綜合征(PDNS),發病豬皮膚上出現急性的紅色到粉紅色甚至紫癜性的皮疹,生長速度緩慢、飼料報酬降低,死亡率上升,是養豬業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對豬皮炎腎病綜合癥的診斷過程做了介紹。
【關鍵詞】豬皮炎腎病 綜合癥
1.發病情況
豬皮膚出現紅色皮疹,后從小點逐漸擴大,形成島嶼狀,界限十分明顯,出血斑呈凹陷形狀。患病豬體況較好,始終有少量食欲,個別豬皮膚出現病變后突然死亡。
2.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尿少,色黃似濃茶。皮膚出現散在紫紅色斑點狀的丘疹或似蚊蟲叮咬的皰疹,一般先從會陰部開始,肛門周圍腹下后部最為明顯,繼而在體側、背部蔓延。丘疹始呈紅色,后由中心部位變黑,并逐漸擴展到整個丘疹。有的丘疹融和成條索狀。病豬喜臥,耳部皮膚干裂、脫皮屑、卷曲;鼻端、耳緣變紅紫;被毛粗亂、皮膚蒼白;重癥病豬體溫可升至41℃,厭食,水瀉或黃稀糞,后軀運動失調,逐漸消瘦至衰竭死亡。
3.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豬可見心包積液,心肌柔軟,心臟有纖維素性滲出。肺水腫、間質增寬,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實變區。腹腔有積液,肝腫大,有白色纖維素性滲出。脾臟邊緣出血性梗死。腎腫大變黃(土黃色腎),腎包膜較難剝離,透過腎包膜可見到表面有大小不一、灰白色的壞死灶,嚴重者腎表面凹凸不平,切開可見腎盂里有白色沉淀。胃出現輕度潰瘍。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淺表淋巴結腫脹、出血和水腫,尤其以腹股溝淋巴結為重。
4.實驗室檢查
4.1豬附紅細胞體檢查:采病豬血液,制作血片(姬母薩染色)鏡檢,附紅細胞體檢查陰性。豬附紅細胞體導致紅細胞被破壞后,出現黃疸、茶色尿、皮膚先紅后白等變化。
4.2蚧螨病檢查:在病變交界處刮取病料壓片鏡檢,未見螨蟲。蚧螨為寄生蟲,僅損害皮膚,皮膚古銅錢樣壞死。
4.3豬瘟檢查:取病死豬腎臟、脾臟、淋巴結,直接觸片,以豬瘟熒光抗體處理,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豬瘟熒光抗體檢查陰性。
5.治療
用復合醛類消毒劑對發病豬只病患噴灑,每天1—2次,連用7—10天,豬出現紅色斑點時,可連用抗菌和抗病毒藥物7日;飲水中添加抗病毒藥物,飲用5—7天,通過藥浴和加藥輔助治療,病豬突出皮膚表面的紅色或紫色的丘疹和斑疹慢慢結痂,并逐步痊愈。
6.小結與討論
6.1根據豬場的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鑒別診斷,排除豬附紅細胞體病、蚧螨和豬瘟等病,初步診斷為豬皮炎腎病綜合癥。
6.2本病的病原較復雜,一般認為本病為豬圓環病毒2型(PCV2)感染引起。但在臨床病例中,很少見單獨PCV2感染引起本病的報道(單獨以PVC2給豬攻毒,不能復制出皮炎腎病綜合征);由于PCV2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皮炎腎病綜合征大部分為多病因混感,已分離混感病原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溶血性鏈球菌、巴氏桿菌、副豬嗜血桿菌、壞死桿菌和葡萄球菌等。另外夏季蚊蟲叮咬、飼料發霉變質、豬舍衛生條件差、豬群密度大以及大量反復注射多種疫苗、長期添加高濃度藥品都是誘發本病的原因。
6.3防制措施 (1)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加強豬舍通風,降低生長育成舍的濕度和溫度,適當降低豬飼養密度,可相對降低該病的發病率。(2) 加強飼養管理,在天氣悶熱、通風不良、斷奶、免疫、仔豬閹割、豬群轉欄、密度較大擁擠時,在飲水中添加電解質多維,增強動物機體素質。(3)加強環境衛生措施,清除豬舍周圍的雜草,加強豬場環境和豬舍的消毒和滅蚊工作。將病豬集中隔離及時將作無害化處理。(4) 在該病的高發期和雨季或濕度高的季節,防止飼料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