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暉輝 顧啟花
【摘要】 水稻白葉枯病是目前水稻種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該病在宿城區表現特點為發病率非常高,發病面積特別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應當以預防為主,可通過選用抗病性強的作物品種、加強田間栽培管理等農業綜合防治措施,并結合化學防治來減輕病害發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帶來的損失。
【關鍵詞】 水稻 白葉枯病 防治
水稻白葉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屬于細菌性病害,是水稻種植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在作物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病,且以水稻分蘗末期到抽穗灌漿期間發病率最高。侵染發病后,水稻千粒重降低,癟谷增多,減產約10%,重病稻田作物減產高達50%—60%,發病嚴重時甚至絕收,為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1.水稻白葉枯病發病癥狀
水稻白葉枯病又稱白葉瘟、茅草瘟、地火燒等。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對水稻質量、產量影響較大,秕谷和碎米增多,減產達20%—30%,重的可達50%—60%,甚至顆粒無收。一般秈稻發病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秧苗在低溫下發病癥狀不明顯,高溫下秧苗病斑呈短條狀,小而窄,葉片擴展后很快枯萎凋零,根據葉片發病癥狀一般分為葉緣型和青枯型兩種類型。
⑴葉緣型 是一種慢性癥狀,發病從葉緣或葉尖開始,呈現暗綠色水漬狀短線病斑,后期粳稻上的病斑變灰白色,秈稻上為橙黃色或黃褐色病斑。
⑵青枯型 是一種急性癥狀,植株一般是傷口感病,尤其莖基部或根部受傷容易感病,感病后葉片呈現失水青枯,病斑沒有明顯的邊緣,多數全葉青枯;病部呈青灰色或綠色,葉片邊緣略有皺縮或卷曲。
在潮濕的早晨有露水情況下,病部表面均有蜜黃色黏性露珠狀的菌膿,干燥后如魚子狀小顆粒,易脫落。在病健交界處剪下一小塊發病組織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再加上一玻片夾緊,約1min后對光看,如切口有云霧狀液體噴出,即為柏也枯病。也可剪一段6厘米長病葉,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晝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黃色渾濁的水珠溢出,即為白葉病。
2.發生規律
2.1水稻白葉枯病病害侵染源
水稻白葉枯病病原為細菌性病害,屬稻黃單胞菌水稻致病變種[Xanthomonas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s]。帶菌谷種和病稻草是病害的初侵染主要來源,在發病老區多數通過病稻草傳播,新發病區則通過帶菌谷種傳播,遠距離調運帶病谷種是促進病害傳播逐步擴大的原因。
2.2水稻白葉枯病傳播和侵染
水稻白葉枯病菌的生長溫度17—33℃,最佳生長溫度25—30℃,溫度超過35℃抑制該病菌的生長。細菌主要是通過植株傷口及水孔途徑侵入到作物體內。
越冬水稻白葉枯病多數隨著流水傳播到水稻秧苗,并通過葉片、莖基部、根部的傷口以及水孔侵入到植株體內發病,使作物形成中心病株,且在病株上分泌帶菌的黃色小球,借風雨、露水、灌水、昆蟲、人為等因素流動傳播并對大田水稻產生危害作用,且該病傳染性強,蔓延迅速,容易造成巨大損失。
3.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病因素
3.1 水稻抗病性
不同品種的水稻對白葉枯病的抗性均有差異,一般來講水稻對白葉枯病抗病性:糯稻>粳稻>雜交秈稻。同一水稻品種在不同生育時期的植株抗病性也不同,分蘗期的作物抗病性比較強,而在孕穗期到作物抽穗期間植株則特別容易感病。
3.2水稻的栽培管理
肥、水管理對水稻白葉枯病發生的影響作用非常明顯,稻田氮肥施用過多容易造成作物旺長,田間密閉,通風透光性差,為病菌傳播侵染創造條件。深水灌溉、淹灌、串灌、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均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染,促進水稻白葉枯病的擴展與蔓延。
3.3天氣條件
該病發生的適宜溫度為25—30℃,適溫、多雨和日照不足的天氣利于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7、8月份陰雨天氣居多,特別是臺風、暴雨氣候多發,有利于病菌的傳播與侵染,更容易促進水稻白葉枯病的大暴發和流行。
4.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
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積極預防將病害的發生控制在侵染初期,發病時應采取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4.1水稻白葉枯病的農業防治措施
(1)抗病或耐病水稻品種的選擇選擇抗病性強或耐病性優良的品種,要避免選用如“Ⅱ優7954”、“鹽稻8號”、“Ⅱ優航1號”、“徐稻系列”等一系列容易感病品種。
(2)購買無菌谷種,培育無病健壯秧苗要購買正規渠道來源的無菌谷種,選擇在未發病田塊培育無病健壯秧苗。
(3)重視田間肥水管理要積極加強發病區域稻田的肥水管理,應根據水稻生長發育的需肥規律、作物產量水平以及田塊土壤肥力狀況,科學施肥,應當做到穩氮、補磷、增鉀,同時配施鋅肥的科學施肥方法。避免采用深灌、串灌或大水漫灌。盡量做到排灌分開、淺水勤灌和適當烤田。
4.2水稻白葉枯病的化學防治措施
(1)使用藥劑拌種殺菌播種前將種子用5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1天,充分殺死谷種攜帶的病菌。后撈出用清水洗凈,最后將無毒谷種催芽、播種。
(2)采取藥劑噴霧殺菌秧田 水稻秧苗三葉期和移栽前3—5天,用20%葉枯雙或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秧田噴霧,積極預防水稻白葉枯病。
大田 老病區水稻易感病期間,在臺風、暴雨天氣后應立即噴藥防治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每畝水稻使用40—60g 50%滅菌成對水1000倍液噴霧。發病初期噴藥由大田外圍向發病中心開始,且施藥量逐漸加大,連續用藥2—3次,間隔期4—7天。發病區域周圍的稻田,無論有無發病均需噴施藥劑進行積極保護。
李暉輝 (1978.1—),男,漢,江蘇宿城人,宿城區農技站副站長。研究方向: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