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王艷華
【摘要】 畜產品加工業是畜牧業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論文在對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論述了畜產品加工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畜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吉林省
【Abstract】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stockbreeding industr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It bases on survey which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in Jilin Province,and puts forward strategy for the problem.
【Key words】 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Jilin Province
畜產品加工是對畜牧業生產所獲得的產品,包括乳、肉、蛋、毛、皮及其副產品進行一系列人工處理,以提高其利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的過程,是人工處理畜牧業生產所獲得產品的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畜產品加工業不僅能延長畜牧業產業鏈、還可以增加畜產品的附加值,在多個層面推動畜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畜產品加工業是畜牧業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近幾年來,吉林省畜牧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8年,全省畜禽養殖業產值實現770.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7%,產值超過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已成為吉林省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但由于畜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對畜牧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約和阻礙作用,致使吉林省畜牧業產業化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水平。因此,加快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1.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1資源條件
吉林省地處世界第二大黃金玉米帶,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耕地約占全國的1/25,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1/6,商品糧約占全國1/10。在糧食生產獲得極大發展的情況下,吉林省政府又適時提出“糧變肉”工程,2003年制定了《吉林省優勢畜產品分品種專項規劃》。依托糧食生產優勢和政策的引導,吉林省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生產總量迅速擴張。2008年,生豬、肉牛、肉羊和家禽出欄量分別為2450萬頭、435.6萬頭、395.0萬頭和5.36億只,比上年分別增長11.4%、3.7%、8.2%和7.5%。二是肉蛋奶供給能力增強。2008年,肉類、鮮蛋、奶類總產量分別為384.48萬噸、127萬噸和65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0.6%、12.4%和35.4%。三是畜牧業產品外銷能力增強。截至2008年6月末,生豬外銷量達到392.22萬頭,同比增長42.63%;肉牛外銷量達到58.68萬頭,同比增長8.43%;羊外銷量達到35.12萬只,同比增長30.07%。
1.2組織領導和政策扶持條件
近年來,吉林省堅持實行多元統籌,科學指導,大力扶持,合力推進。在組織指導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形成了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氛圍。在政策扶持上,一是積極搭建融資平臺,對龍頭企業在原材料收購、倉儲設施和生產加工基地建設以及在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資金需求給予幫助;二是加強對基地建設、原料收儲的扶持。對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為收儲原料而發生的流動資金貸款予以貼息,對于龍頭企業自建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優先享受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政策;三是切實減輕龍頭企業負擔,各執收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所有收費項目、標準經財政、物價、法制部門聯審后,由政務大廳專用窗口發放“明白卡”,實行“一卡收費”,禁止任何單位卡外收費;四是支持科技創新型龍頭企業發展等。
2.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2008年,吉林省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600多家,加工能力達5.53億頭(只),新增加工能力8000萬頭(只)。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08家,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企業71家,加工能力4.49億頭(只),畜禽屠宰加工量達3.1億頭(只),增長5.4%,開發肉類產品和熟食制品已達20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其中精深加工產品達11個系列500多個品種。
2.1肉產品加工業概況
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領域之一是畜禽屠宰及肉類加工。全省現有肉牛屠宰加工企業30多家,涉及屠宰、肉食品加工、制革、骨制品、生化制藥、冷凍儲藏6大門類。年加工能力100萬頭,實際加工60萬頭,加工品種達560多個。肉羊生產加工企業有20多家,年設計屠宰加工能力在150萬只左右,全省肉羊實際屠宰加工能力已經達到50萬只,已經開發10多個系列,近百個品種。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皓月集團,經過兼并吉林省德惠市的一家國有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組建皓德公司,皓月集團已經具備年屠宰肉牛50萬頭、肉羊30萬只、各類清真熟食制品10萬噸的生產能力。現在皓月產品有100多個品種,皓月集團已經敲開21個國家和地區的大門。從2003年開始,皓月集團產品出口量連續四年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成為中國肉牛在國際市場上的一面旗幟。出口創匯連年增長,2006年高達3500萬美元。
全省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約330多個,生豬屠宰加工能力達到2475萬頭,實際屠宰561萬頭,帶動農戶13萬戶,產品已經開發10多個系列,300多個品種。吉林華正農牧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央儲備肉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場、公司生豬年屠宰生產能力達到300萬頭,日凍結能力達到350噸,低溫冷庫容量達到7000噸,產品銷往上海、湖南、安徽、遼寧、山東、黑龍江等21個省份。主要客戶超市、肉制品加工廠、大中型批發、零售商業企業450余家,設立華正直銷專賣連鎖店百余個。產品已經出口日本、俄羅斯、香港等國際市場。
吉林省鵝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也頗具規模。目前,全省十幾家大、中型鵝業龍頭企業全面運營。鵝已經開發了3大系列近50個品種。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的1000萬只肉兔屠宰加工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將成為國內最大的涉及種兔繁育、肉兔養殖、肉兔加工和銷售出口的現代化肉兔加工企業。
2.2飼料加工業概況
吉林省飼料加工業近年發展較快,已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為中心,以牧業大縣為集散地的集散放射狀銷售網絡。至2007年底,全省擁有飼料加工企業586家,加工能力達到590萬噸。到2008年,全省工業飼料總產量達356.3萬噸,比上年增長4.3%, 總產值達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均創歷史新高。2009年上半年,農業部在全國30個省(區、市)開展了飼料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吉林省的產品總合格率高于95%。
2.3特產品加工業概況
吉林省貂、狐、貉皮草加工企業已投產的有2家,即汪清縣的宏輝皮草有限公司與泰發洋飛皮草有限公司,年加工皮張70萬張,皮張主要銷往浙江。鹿茸及鹿副產品加工企業達20余家,主要集中在長春市雙陽區,產品近40個品種,主要銷往南方、沿海地區及國外,年出口創匯達到500萬美元。蜂產品加工企業4家,年加工經營蜂產品萬噸以上。蜂業巨頭——汪氏集團在安圖投資1.1億元,建設蜂產品系列加工項目,年加工能力9000噸。
3.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畜產品加工總體水平不高
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主要以“原字號”活體畜禽銷售為主、初級加工產能較大、加工制成品、精深加工產品少、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精深加工相對滯后的產業格局。①從產品種類上看,每年銷往省外500多萬頭活豬、100多萬頭活牛,分別約占出欄量的1/4和1/3;②從加工層次上看,主要是胴體分割、生鮮肉品等初級加工,方便速食、醫療、休閑保健、皮革服裝等精深加工亟待起步。③從市場分布上看,以集貿市場交易為主,大中城市超市為輔,進入國際高等市場極少;④從企業規模上看,總體規模小、水平低,與山東等牧業強省比,差距較大。如2008年,吉林省畜產品加工企業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108家,其中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業只有7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近50家,精深加工率只有6%。 而2007年,山東省各類畜產品加工企業達2000多家,銷售收入過百萬元的89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7家,省級龍頭企業111家,規模以上畜產品加工企業年銷售額1300多億元。相比之下,吉林省缺乏從原料自給到屠宰、初、深加工和副產品加工利用的大型優質高效、設備先進的龍頭企業。
3.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吉林省規模以上畜產品加工企業中只有極少數設立研發機構,配備研發人才,但受研發經費和外部環境的制約,很難正常開展工作。具體表現為:①缺乏技術創新人才。據調查,畜產品加工企業人員中專以下文化程度占75%左右,初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專業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不足8%,高級技術人才更是缺乏;②技術創新投入嚴重不足。據調查,吉林省畜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總額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且主要是企業自籌資金,企業科技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3.3相關檢查、監督、管理部門執法力度薄弱
吉林省大部分畜產品加工企業屬于小規模、作坊式企業,由于政府相關檢查、監督、管理部門執法力度薄弱,致使部分企業敢于采用摻雜使假、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降低生產成本的手段,銷售偽劣產品,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這給經過質量認證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帶來較大沖擊,嚴重擾亂畜產品消費品市場秩序。
3.4政府相關政策不配套,投入力度不足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和扶持。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是扶持農民增收,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主要渠道之一。雖然近年來吉林省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但力度不夠;同時我省各級政府協調服務能力不足,主動性差,且地方保護主義猶存。如外省某大型國家級食品集團在長春設立分公司,但受限于冷庫問題,嚴重制約該企業發展,企業無法生產分割產品,生鮮產品只能當日銷售,否則只能降價或銷毀。另外,一些重點龍頭企業由于規模比較大,資金需求量比較多,加之省內融資渠道有限,基本建設投入和再生產流動資金還比較緊張,新上項目和擴建工程建設滯緩,遲遲不能竣工投產,客觀上制約了畜產品加工業的整體發展速度。
4.促進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
4.1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
畜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升級的戰略重點,畜產品加工是牧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和農民收入的增長源,在全國建設農產品大流通的新格局下,吉林省應培育、建設畜產品加工產業新模式——產業集群化。產業集群是以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完整規模化為前提,如世界聞名的荷蘭花卉,是由育種、種植、加工、交易、貯藏、空運、零售批發、政府宣傳、媒體中介、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構成的完整產業鏈條,這個產業鏈條上的每一個結點緊密結合成一個聯合競爭體,這種分工完善、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體在國內還較為少有。吉林省應加快培育和完善一條成熟、完整的從育種、飼養、加工、包裝、保鮮、倉儲、運輸、銷售、中介組織、市場交易、政企宣傳、媒介打造、科研機構、到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的完整產業鏈,促使畜產品加工業向食品、服裝、制革、醫療、保健、餐飲、休閑等行業縱深拓展。使第三產業、農業、工業鏈在一起。不斷完善產業鏈條的穩定性,并逐步拉長產業鏈、使更多鏈條連接、合并,呈現現代畜牧業發展新格局。
4.2提升畜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對于吉林省畜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有四個方面:(1)省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企業創新所需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研究、基礎研究、信息網絡服務等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引進新技術、使用新材料、新設備,建立技術創新人才的使用機制,制定有關激勵人才政策。(2)鼓勵和引導企業自身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設立技術開發基金,提高新產品開發經費和風險調節基金的提取比重,建立自己的科技開發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技術、產品、設備。增強企業自主開發、自主創新能力。(3)鼓勵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科研中心,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畜產品加工企業創新研發體系。(4)政府應積極主動為企業搭建形象宣傳、成果展示、工藝展示信息平臺,及時為企業提供國內、外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優質產品信息。鼓勵和支持企業對國內、外先進、成熟、實用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并加以推廣。盡快縮短畜產品加工企與國內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4.3培植龍頭企業、加速產業化經營
積極扶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畜產品加工企業。著重培育一批有自主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中型畜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對于小型、新生企業給予支持和幫助。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相關技術標準。堅決關閉不合格的加工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把優勢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培育成畜產品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多角度、多層面加快品牌整合。培育、擴張、保護,引導品牌集中,打造產業效應,抱團開拓市場,合力打響品牌戰略,不斷提升吉林省畜產品加工企業的知名度,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化發展,通過產業鏈把分散的千家萬戶連接起來,縱向使企業、市場、基地、農戶、中介、政府等緊密相聯,橫向帶動相關企業發展,在農工商之間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相互促進的穩固共同體,在同類企業中成為領跑者,從而增強整個畜牧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4.4發展專業合作組織
成立畜產品加工行業協會,強化其職能,減輕政府責任。吸納多數企業參加行業協會,促進行業內部的自我服務、自我約束、共同發展。引導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解決貿易爭端、協調企業和農戶、企業間的利弊關系,加快發展各類畜牧業專業養殖、運輸、銷售合作社,培育和完善農民合作組織,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扶持,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畜禽飼養與加工銷售的有機銜接。使其有序化地進出市場,促進畜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發展。
4.5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政府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的政策支持體系包括相關的技術標準、風險管理制度、知識產權制度、評價體系、科技咨詢和服務體系、政府補貼制度等,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政府應加大加強支持體系的實施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企業資金籌集和投入實現多渠涎、多元化。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政府主動積極提供服務功能、協調功能,為企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加速和促進企業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M].科學出版社,2005:442-457.
[2] 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2008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J].2009.
[3] 陳幼春.現代動物農業——可持續農業謀略與模式[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90-97.
[4] 崔悅.“大流通”延伸農產品產業鏈[J].新農村商報,2009.7.22.
[5] 中共吉林省委辦公廳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吉林省”十一五”時期加快發展現代牧業經濟六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J].2007.1.21.
[6]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2009年上半年全國飼料質量安全監測結果的通報[J].2009.8.4.
朱靜 (197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