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12日文章,原題:垃圾處理公司在中國尋商機 中國多年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為此,中國投資數百億資金用于環保工作。在此情況下,大小企業都在努力爭取治理污染水路和垃圾填埋區的環保項目合同。
不過,盡管更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更優惠的政策推動投資不斷增加,但上述利好措施不可能永久存在,簽訂了長期項目合同的公司很容易受到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果有關城市出現信貸緊縮和預算吃緊的問題,也會對某些項目的資金流產生制約。
在截至2010年的“十一五”規劃已經撥付1萬億元資金的基礎上,北京今年又為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劃撥3500億元資金。目前,北京有足夠的財力為有意參與污染治理工作的公司提供大量補貼。
中國光大集團正與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卡萬塔控股有限公司進行緊張談判,而美國最大的垃圾清運企業廢物處理公司也宣布投標中國大陸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計劃。中國許多地區的水已不適合飲用,因此中國大陸對新加坡水處理企業凱發有限公司以及法國公用事業巨頭蘇伊士環境公司和威立雅環境集團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市場。
環保專家指出,中國的陸地和水資源保護所需的年投資額相當于GDP的2%,這一比例與美國的投入相當。隨著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計劃向更多省市擴展,固體垃圾回收公司勞氏環保等企業希望能夠從中受益。不過,分析人士警告說,由于本領域進入門檻較低,競爭激烈,因此今后會面臨嚴峻挑戰。小型企業將不得不與資金雄厚的大企業同臺競爭。
本領域對政府優惠措施的依賴很強,政策稍有變化就會削弱投資,影響發展。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文海倫(音)指出:“政策變化導致長期優惠措施的取消,這將是本領域面臨的主要風險。”▲(甄翔譯。本文英文原文見5月14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4版。)
環球時報200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