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秋云
我國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稅收優惠范圍和方式有了重大變化,產業優惠代替原來的區域優惠成為最主要的優惠方式。面對新稅法優惠政策的調整,企業的稅收籌劃要提高適應新稅法的能力。企業稅收籌劃要在尊重和遵守稅法的前提下,如何發現稅收空間,通過對經營、投資、融資以及收益實現進度、結構等方面的事先籌劃與安排,選擇最優的納稅方案,達到稅后利潤最大化或稅負相對最小化目的的活動。稅收籌劃涉及企業內部的投資、籌資、經營、分配等各項理財活動,科學合理的稅收籌劃能增加企業收入,提高資金利潤率。稅收籌劃策略也多種多樣,如果運用得當,就能實現稅負最適宜和價值的最大化,達到理想的企業財務目標。筆者擬就企業稅收籌劃的策略及其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企業納稅籌劃的應對策略
(一)利用對特定區域過渡優惠政策,選擇新辦企業投資地點
新稅法對其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性優惠政策,即對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在2008年1月1日(含)之后完成登記注冊的新設高新技術企業,在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取得的所得,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關于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問題的通知》中規定的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在這些地區設立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過渡性優惠,或在這些地區成立國家鼓勵類的企業,繼續享受所得稅優惠。
納稅人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新設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在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以外的地區從事生產經營的,應當單獨計算其在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內取得的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此外,在按照規定享受過渡性稅收優惠期間,由于復審或抽查不合格而不再具有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從其不再具有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年度起,停止享受過渡性稅收優惠;以后再次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不得繼續享受或者重新享受過渡性稅收優惠。
(二)適時調整投資行業
如果納稅人要享受行業定期減免優惠,可以選擇政策鼓勵和扶持的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有: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或減征企業所得稅;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三免三減半”);從事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環境保護項目、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以"三免三減半”。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納稅人要從事這些受政策鼓勵和扶持的項目,必須研究行業的具體規定、注意審批程序及取得行業準入資格。對于企業同時從事適用不同企業所得稅待遇的項目的,其優惠項目應當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能享受企業所稅優惠。
(三)利用特定老企業的過渡優惠期,借殼經營
新稅法規定,原享受定期優惠的企業,一律從新稅法實施年度起,按原稅法規定的優惠標準和年限開始計算免稅期,在新稅法實施后最長不超過10年的期限內,享受尚未期滿或尚未享受的優惠,但因末獲利而尚未享受優惠的,優惠期限從新稅法實行年度起計算。因此,對原享受“兩免三減半”優惠的企業,可加快新辦企業投產進度,加緊實現盈利,充分享受稅收優惠。因為“兩免三減半”從投產年度起算,過渡期未獲利未享受優惠的,優惠期限從新稅法施行的2008年計算,2008年尚未獲利的,則當年無法享受免稅優惠。
(四)稅負轉嫁籌劃策略
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之后,通過各種途徑,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承擔的過程,其旨在消除或減輕自身的納稅義務。稅負轉嫁是稅收籌劃的特殊形式,和其他稅收籌劃方法相比基本相同,只是使用的條件和范圍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稅負轉嫁籌劃法有如下幾種形式:稅負前轉、稅負后轉、稅負消轉、稅負混轉及稅收資本化。稅負后轉是指經濟主體通過降低收購價格的方法將已納稅款轉嫁給貨物供應商的行為。稅負消轉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以后,通過提高經濟效益獲得更多收益而將已納稅款抵消的轉化法,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不屬于轉嫁的范疇,但對于納稅人提高經濟效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稅收資本化是指在商品出售時,購買者將今后若干年的應納稅款,預先從所購商品中扣除的方法。雖然今后若干年應該按期繳稅,但實質上是由買主支付。
稅收轉嫁一般是通過將稅款加于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之中轉嫁給他人,是在經濟交易發生過程中實現的,所以經濟交易是稅收轉嫁的必要條件。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稅收短期內無法予以轉嫁。但從長期來看,在產品生產成本不變的條件下,各個生產者是形成整個行業提價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從而稅收最終要加在價格中,而完全向后轉嫁給消費者。在壟斷競爭市場下,單個生產者可利用自己產品的差異性對價格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有可能把稅收部分地加入價格向后轉嫁給消費者。
二、企業稅收籌劃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依照稅收法律、法規進行稅收籌劃
企業開展稅收籌劃只能在稅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必須依法對各種納稅方案進行選擇,而不能違反稅收法律規定,逃避稅收負擔。企業稅收籌劃必須密切關注國家法律法規環境的變更。其方案是在一定時間、一定法律環境下,以一定的企業經營活動為背景來制定的,隨著時間的維移,國家的法律法規可能發生變更,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就必須對稅收籌劃方案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完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所設計的經濟活動、納稅方案為稅收主管部門所認可,否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并承擔法律責任,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二)從企業管理的總目標考慮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是使企業實現其財務管理的目標即稅后利潤最大化,取得“節稅”的稅收利益。一要選擇低稅負,即降低稅收成本,提高資本回收率;二要遲延納稅。不管是哪一種,其結果可以實現稅收支出的節約。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子系統,稅收籌劃應始終圍繞企業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來進行。稅收籌劃的目是降低企業稅收負擔,但稅收負擔的降低并不一定帶來企業總體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水平的提高。因此,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考慮企業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只以稅負輕重作為選擇納稅方案的唯一標準,就可能影響到財務管理總體目標的實現。
(三)通過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優化稅收籌劃方案
稅收籌劃的根本目標就為了取得效益。但是,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其兩面性,隨著某一項籌劃方案的實施,納稅人 取得部分稅收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因為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于取得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當費用或損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時,該籌劃方案就是失敗方案。一項成功的稅收籌劃必然是多種稅收方案的優化選擇,因此,必須綜合考慮。
(四)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企業的稅收籌劃不是企業稅收負擔的簡單比較,必須充分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因為一個能降低當前稅收負擔的納稅方案可能會增加企業未來的稅收負擔,這就要求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在評納稅方案時,要引進資金時間價值觀念,把不同納稅方案、同一納稅方案中不同時期的稅收負擔算成現值來加以比較。
(五)適應新的理財環境,把握稅收籌劃的關鍵
要適應新的理財環境,積極探索企業稅收籌劃的科學方法,抓住稅收籌劃的關鍵,運用好國家的減免稅政策。無論什么稅種,在納稅范圍和應納稅額的界定上,法律都賦予稅務機關一定的職業判斷。因此,在企業稅收籌劃中,有關人員除了全面學習稅收法規外,密切保持與稅務部門的聯系與溝通至關重要。同時還要盡早獲取國家對相關稅收政策調整或新政策出臺的信息,及時調整稅收籌劃方案,盡量降低風險,趨利避害,爭取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