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玲
摘要: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基本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讓課堂“活”起來,要從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兩方面考慮,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探究學會學習,讓課堂活起來,在發展中成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自主 探究 學習方式
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基本思想。這一教學思想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過程是第一性的,學決定了教,教是為了學。同時也體現出了師生之間的辯證關系,如果教與學之間出現矛盾時會導致學生厭學,原因在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過分強調學生的認識特殊性,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在活動中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接受現成的結論,知識的重點難點被老師包辦代替,沒有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探究過程。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正確指導學生學習,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課堂學習“活”起來。
一、講究教學藝術,讓學生貼近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在于教學生學。不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去灌輸,使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欲望和能力,最終教學生學會學習。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藝術。正如教育家加里寧所說:“教育事業是艱巨的事業,是科學的事業,是藝術的事業。”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僅是在傳播繼承前人的知識經驗,而且還在于實現創造自我人格的升華,在于展示教學藝術的魅力。因為魅力具有美好而動人心魄的巨大力量,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藝術魅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美好而震撼學生心靈的巨大動力。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有意義學習,教師的教學藝術與教學魅力起著巨大作用。
教師教學藝術,來自教師對教育事業摯著的熱愛,來自對教育對象由衷的尊重、關懷、同情,來自教師豐厚的知識儲備,如此,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因此,無論任何一門學科,教師要擔負起“經師”、“人師的雙重任務,都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自己具有教學藝術與魅力,才能吸引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產生對老師對知識的熱愛與需要,增強學習的主動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為了讓學生記住圓周率π時,(因為在本單元中經常會出現圓周率和一些數字比較大小),我就利用以前背過的一個順口溜,一口氣背了21位小數,把學生驚呆了,這樣不僅讓學生記住了π值的大小,而且學生會更加佩服你、貼近你、喜歡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探尋知識本源,讓學生學“活”知識
數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的素質,培養人的能力,培養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數學研究的對象是是數字、圖表和大量奇特的符號,是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但其直接對象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現實的原形,而是經過人的大腦思維創造出來的抽象的模式,并成為高層次的理論。因此,作為數學教師,首先應具備自己所任學科的基本理論,認識數學知識在教學、社會活動、科學發展中的關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了興趣學生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鉆研學習。教育家贊可夫說:“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教師須把握以下兩點:
1.以知識本身激發學習興趣。知識本身蘊藏著無限美好的東西和偉大的力量:知識可以使人類征服南極,跨入月球;有了知識才可以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如蘋果熟了為什么會向下落而不能向上飛?有了知識還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點,如書寫不漂亮,可以借助電腦寫文章等。向學生揭示知識的魅力,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習?學習有什么用?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以情感學習動力。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積極美好的情感對學生的一切認識和行為起著增力發動的作用,也使指導訓練不落于枯燥疲乏之中,形成一種自覺行為。師生情感缺乏溝通以及教師期待的喪失是造成差生的相當重要的原因,而教師對學生的適當鼓勵,教師以熱愛學生的情感傾注,常常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讀寫”時,在接近下課時,讓學生用百分數說一句話或一個成語,學生很有興趣,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各學科的整合之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及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事物用獨特的教學藝術和知識本身蘊含的魅力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在頭腦中“活”起來,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聯想清楚,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并積極參與到概念、判斷、推理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獨立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習動力。
三、建立積極穩定的學習情緒
教師如何組織學生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使他們的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1)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與學生一起探討某些問題,使他們看到認知的沖突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同時讓同學們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在訓練中要讓學生面對適度的困難,滿足他們的成就感,讓其得到一定的鍛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思索的興趣;(3)在學習的進程中,要把握學習的難易度,根據情況隨時調整。當學生感到新的內容“高不可攀”而氣餒時,或者獲取知識過于容易而自滿時,學習熱情往往都會下降。為了避免這些可能,應當根據結果,隨時做出調整;(4)幫助學生成功,創設成功的機會,就是要根據學生認知和非認知的特點,從多方面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指導學生參與活動,產生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形成自我學習的內部機制。理論和實踐證明:學習上多次成功,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積極的意義和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反復的成功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內驅力——因學得好,所以愛學習。這樣促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感情支配下,主動內化教育要求,實現自我教育。
四、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興趣
數學知識從生產實踐中來,小學數學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數學內容,可以說是生活數學,將聽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提高學習興趣。學能致用,學就有了動力,學就有了價值。書本知識如流動的水,生活實踐才是它的源頭。當學習一些抽象的而又日常生活廣泛應用的知識時,就選擇一定的教學技巧,讓學生“吃雞蛋而不見雞蛋”,讓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新知識,例如學習“元、角、分”,就可以模擬情境讓學生當營業員、顧客,從中鞏固所學內容,增強學習興趣。學習了“統計知識和比例尺”后,模擬一次一定路線的旅游,調查有哪些車次、發車時間、途中有哪些旅游點,依據地圖計算距離及各車次到達時間。根據統計合理安排旅游時間和車次的綜合性活動,就使書本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體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學生的買際生活中開始數學知識的學習,這將十分有益于學習興趣的培養。
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應投入自己的感情。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泉眼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奔涌出來的是一股極大的感染力。只有在這里,才能創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和諧、友愛、寬松的學習氣氛。只有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能自由發展思維,去感知、想像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為獲取知識而愉悅,為成功而自豪。
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讓課堂“活”起來,要從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兩方面考慮,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學習,主動探究學會學習,讓課堂活起來,在發展中成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