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雯
摘要:蒙臺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被譽為世界幼兒教育史上自福祿倍爾以來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她的教育體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為其教育試驗的主要部分。論文對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論進行了的論述,分析感官教育與兒童發展關系,闡述感官教育的原則和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蒙臺梭利 幼兒 感官教育
蒙臺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被譽為世界幼兒教育史上繼福祿培爾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體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為其教育實驗的主要部分。在她看來,學前階段的兒童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應該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同時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覺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感官教育法的源起
蒙臺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她借鑒了法國殘疾兒童醫生兼教育家讓·伊塔(Jean Itard)和愛德華·賽根(Edouard Seguin)的做法。伊塔是最早嘗試探索系統的聽覺教育的人,并且成功地把這種教育方法應用到所有感官治療上,賽根吸取了伊塔的教育經驗,進一步完善發展了感官教育思想。蒙臺梭利對兩者的感官教育思想進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同時在意大利國立特殊兒童學校不斷實踐,正如蒙臺梭利本人所言,“我這10年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對伊塔和賽根40年工作的總結。”她堅信,心理缺陷和精神病兒童,通過運動和感官訓練活動,可以使身體協調,智力得到發展,而且,適用于低能兒童的教育方法也可用于正常兒童。1907年,蒙臺梭利應邀在羅馬貧民區辦起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這是蒙臺梭利教育生涯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她把對缺陷兒童的教育思想運用到正常兒童,開始了對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和研究,感官教育也同時被應用到了正常兒童的教育活動中。蒙臺梭利在“兒童之家”實施的感官教育,“實際上已進行了50年的積極準備。”
二、感官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
蒙臺梭利認為,“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利用感覺搜集事實,并辨別它們,而感覺訓練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動,通過感覺訓練使兒童對事物的印象清晰、純正,這本身就是一種智能和文化的學習,是智力發展的第一步。”幼兒感覺器官要比高級智力活動發展的早,通過感官教育可以在幼兒早期發現某些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影響智力發展的感覺能力缺陷,并及時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因此,我們應該系統地給予兒童直接的感覺刺激,刺激產生的感覺能幫助感官合理的發展,為其發展認知活動奠定基礎。
感官教育通過兒童對教具的操作培養了兒童配對、序列、分類的能力,感官教育亦是數學教育的預備課程。感官教育的工作材料,不僅僅讓兒童掌握了形狀的大小、長短、輕重、溫度、顏色等要素的關系,通過配對的操作無形中建立了數學中“等于”的概念;通過序列建立數學中“大于”和“小于”的概念;通過分類操作促進幼兒對“全體”與“部分”關系的理解。感官教育在完善感官功能的同時又促進了兒童認知發展的能力。
學期階段的兒童處于感覺器官活動的形成期或發展感官能力的敏感期,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感官的敏感性不同,對刺激的反應也不同,當然兒童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感官教育主要是抓住兒童感官發展的敏感期進行適當地感覺訓練。兒童的敏感期分為五個階段:秩序的敏感期、細節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在各個敏感期里,如不進行充分的感覺活動,長大以后難以彌補,因此,在幼兒時期進行各種感覺教育至為重要。
三、感官教育的內容及實施方法
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是由感覺教具作為實施的媒介,通過有針對性、分步驟的反復練習與強化,去增進幼兒各種感知能力,獲得認知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各種概念。蒙臺梭利的感覺教育由視覺教育,觸覺教育,聽覺教育,味覺與嗅覺教育所組成。
(一)視覺教育
視知覺統合能力,并非一般所說的有沒有看見、近視或是遠視等等視覺上的問題,而是指眼睛對于線條、角度、圖形…等的判斷、記憶、辨識是否能夠整合的能力。倘若幼兒視知覺統合能力沒有達到同年齡兒童所應具備的水平,那么他將會產生對線條、圖形、文字…等無法辨識、記憶的問題。蒙臺梭利的視覺教育,主要目的是讓兒童學習分辨物體體積、顏色、形狀的物理特性。用來實施視覺教育的教具包括:粉紅塔、棕色梯、長棒、圓柱體組(帶插座)、彩色圓柱體組、色板、幾何圖嵌板箱、幾何立體組、構成三角形以及二項式與三項式。蒙臺梭利和盧梭一樣,在視覺中加入觸覺的輔助;例如,在運用視覺來認識不同幾何圖形時,蒙臺梭利以觸覺來輔助兒童認識形狀,先讓兒童以右手食指來觸摸幾何嵌板的輪廓,然后讓他觸摸相應鑲孔的輪廓。這樣的辨認能力是結合視覺、觸覺對形狀的知覺而形成的,這種結合觸覺和視覺的訓練方式,對于圖形的認知與記憶幫助非常大。
(二)觸覺教育
在觸覺教育方面,除了對物體表面的觸摸之外,還包含了對溫度、重量與實體的辨認。其教具有觸覺板、溫覺筒、重量板、裝有各種質料的布盒、幾何立體等教具。在進行觸覺訓練之前,蒙臺梭利會要求幼兒將手浸泡在溫水中,因為溫暖的手其觸覺會更加敏感,同時教給孩子清潔衛生的原則--不要用不干凈的手去觸摸不干凈的東西。觸覺訓練通常是由右手食指與中指指尖的部位來進行。另外在訓練幼兒觸覺時,通常會讓幼兒用布蒙住眼睛或是將物品放置箱子內,讓孩子不依賴視覺功能來練習。這樣就使兒童很自然地將注意力落在右手的觸覺上,觸覺將變得更敏銳。
(三)聽覺教育
聽覺教育主要使兒童辨別和比較聲音的差別,在區別聲音訓練時,有一套聽覺教具叫發聲圓柱體,即在6個木制圓筒中,各盛以谷實、亞麻仁、沙礫、等物,分別將圓筒震蕩于兒童耳畔,使之辨別聲音。蒙臺梭利在發現兒童一書中提到,“聽覺教育的課程我是如此進行的:我要教師先讓教室安靜下來,接著我繼續這工作—把安靜導入更深沉的境界。”蒙臺梭利教導兒童辨別聲音時,先讓兒童做“靜默訓練”,她認為只有在絕對的肅靜中,兒童才能體驗噪音與正常聲音的不同,進而對悅耳的聲音認同,初步培養兒童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同時,聽覺教育也可以和音樂教育結合起來,“簡單而且原始的樂器適合用來喚起兒童心靈的音樂。”
(四)味覺與嗅覺教育
味覺與嗅覺教育著重在于提高幼兒味覺和嗅覺的靈敏度,因此蒙臺梭利在訓練孩子嗅覺時,利用“嗅覺瓶”練習,使其辨別氣味濃淡,以及各種氣味間的不同感覺。另外。還利用不同的花、香水、杏仁、薄荷等具有特殊氣味的物體放在幼兒周圍,以吸引孩子注意,并以蒙住眼睛的方式來辨認各種氣味。味覺教育,主張孩子去品嘗酸、甜、苦、咸四種容易的味道。在品嘗味道之前,要先漱口,以免味道混淆,同時也提供了衛生教育的機會。蒙臺梭利建議兒童由三餐中去練習味覺和嗅覺,認為那是訓練兩種感覺最自然的時機。
蒙臺梭利的感官教育遵循著一定的原則。首先,感覺教育的實施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幼兒在敏感期的特點,以肌肉練習為感覺訓練的基礎,重點發展各種感覺,而且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采取與之相應的具有連貫性的步驟和方法,使之達到由易到難的過渡。其次,感覺教育應當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則,提倡幼兒在感覺訓練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學習,進行自由選擇和獨立操作。所以,蒙臺梭利所設計的教具中帶有“錯誤檢驗”,使兒童在具體操作教具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具的暗示進行“自我教育”,與此同時,要通過限制教育指導者的活動去增加幼兒的主動性。但是要注意到幼兒在自由選擇教具時并不會選擇所有各種教具,總是選擇一些明顯偏愛的東西。為了使幼兒能夠更好地進行自由選擇,蒙臺梭利強調說:“每一樣東西不僅應該井然有序,而且應該跟兒童的需要相適應;只有消除了教具混亂的情況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兒童的興趣和專心才會油然而生。”
蒙臺梭利感官教育使幼兒成為更加敏銳的觀察者,增進和發展他們的一般感受力,并且使他們的各種感官處于更加令人滿意的準備狀態,為發展他們的認知活動奠定基礎,因此,在幼兒期進行各種感覺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2][3][4]任代文.蒙臺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83頁.第83頁.第16頁.第193-194頁;
[5][6]Maria Montessori.The Montessori Method.Translated by Anne E.George, N.Y:Fredrick A Stoke Company,1912,P205,P207;
[7]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著、馬榮根譯.單中惠校.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