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娜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對美的審美能力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大學美術課程進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幾個學習領域進一步明確了美術教學的方向,鮮明地提出發展學生的基本美術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美術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開展表現性美術教學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傳統美術教學與表現性美術教學
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寫實性的繪畫造型能力,對觀察和表現都設定了較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還要做到能準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職業美術教育無可非議,它對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術教育中必須要考慮的。但如果只是簡單地,一概而論地把它移植到非專業美術教育上,則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難度,是理解力還不強的初學者,特別是從未接觸過繪畫的學生難以達到的。它容易把青年已有的藝術直覺,潛意識的藝術創作活動壓制下去,使他們的藝術思維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筆者認為應當有選擇地開展訓練,從而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校不僅僅要培養專業美術人員,更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素質和審美水平。這是非專業美術院系應注意的,我們更多的精力應是放在多數學生對技能的理解與把握上。而不是只培養幾個有藝術天分的“畫家”,針對這些沒有美術基礎學生,應培養他們的藝術性思維和最基本的美術造型能力。表現性美術教學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這一宗旨。其原則是借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表現性美術教學擺脫了單純傳授造型技能的教學模式和強調寫實性的寫生教學,它在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藝術直覺,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了學生的藝術沖動,培養了審美能力。它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感受,使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他對客觀事物的理解。
二、表現性美術教學的實踐
(一)以特征為主線的觀察和表現
傳統寫生課的觀察,要求學生觀察物體的形狀、比例等客觀屬性。是一種以客觀性為標準的被動的觀察方式。其結果是在觀察階段就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而對描繪對象特征的變形夸張,則在繪畫藝術中比比皆是。這種對事物主體特征的概括把握及在這一基礎上對其進行的變形夸張等藝術加工,是藝術審美心理中重要素質之一。
(二)聯想性觀察與表現
藝術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過藝術形象引起觀賞者種種審美聯想。繪畫者在其創作過程中也會產生種種聯想,并通過他的作品把這種聯想與自己的審美情趣表現出來。什么樣的觀察將決定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如果我們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建立在純客觀的基礎上,就把學生引入一個以客觀為尺度的現實世界,表現的結果將比較單一。如果要求學生的觀察是帶有主觀聯想性的,我們就能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調動起學生發散性思維活動,使學生運用變形的手法完成對描繪對象的超客觀表現。
(三)超現實性觀察與表現
用美國教育學家羅恩菲德的話來說就是擴大經驗范圍,在新的經驗范圍內加進已有的舊的經驗,使學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把靜態的形象變為動態的形態。把未來的和將要發生的意念變成現實。使思維跨越時間、空間達到超越現實的神奇意境。這種表現性的寫生教學即有一定的寫生意義又有大量的創作性活動。是以客觀為引體,以主觀為主導的實踐活動。
(四)不同視角的觀察與表現
由于人們習慣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規律,易對周圍的物象感到平淡乏味。換個角度去觀察和認識事物,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樂趣,看物象、看世界還有更多的視角。尋找不同視角觀察物象,特別是從那些非常規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新的信息。使學生既掌握物體的常見形態,又知道物體在特殊環境中的形態,不斷地擴大認知范圍,積累經驗,使心智與美術能力同步成長。
(五)構成式的觀察與表現
平面構成是現代美術的產物,它有意打破物象的自然秩序,按繪畫者主觀審美意識進行重疊組合,具有超然的裝飾趣味。將表現能力轉移到對局部形態的基本認識和基本表現,強調的是構圖上的形式美和思維上的超前,技巧的難度相對降低了,易于學生表現。其結果是構成的組合美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發揮。構成式的表現與電影畫面疊映與鏡頭切換的效果有異曲同工之處,構成式的表現信息量大,加強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學生可不受時空限制,任意組合畫面,但又要遵循形式美的構圖法則。
(六)美術欣賞中的觀察與表現
參與性欣賞調動了學生的主觀性感受,讓他們以其親身感受和經歷來體會理解作品,在補充完善作品的同時,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現,達到與作品交流的境界,避免了以往欣賞課中的被動接受他人情感,而自己則完全是局外人的欣賞模式。教師在參與性欣賞活動中要注重鼓勵學生了解作品,并敢于對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讓這些學生了解美術中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對學生提出的合理建議大加贊揚。對有欠缺的想法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對一時提不出什么意見的學生也不要輕易否定。留給學生課外思考的余地,這樣有助于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表現性美術教學和素質教育
表現性美術教學十分有益于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表現性美術教學不以統一的標準和模式來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充分顯示和發揮自己的個性,鼓勵學生創新,學會不同于他人、不同于己的新的思維方法。學生在課堂內的體驗,經過教師的啟發,擴展延至課堂外。思維活動始終處于一種非常活躍的狀態中。表現性美術教學鼓勵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各種物象進行轉換夸張,從而創作出新的形象,擴大了學生的經驗世界,擴充和完善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培養了他們的自主能力。使他們在繪畫中不僅獲得了精神上的快樂。更是親身經歷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審美活動。這將對學生今后從事美術、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表現性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去觀察物象,將自己的情感和關注滲透到對靜態世界和動態世界的觀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