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麗
摘要:不同版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課書對真理的定義多有不同,該文不僅對真理的定義提出了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對如何表述真理也提出了新見解。
關鍵詞:真理 定義 發現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特征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從不同側面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許多教科書中,有關真理的定義并沒有完全體現經典作家的原本意圖。筆者就此談一下對“真理”的定義及有關問題的看法。
一、關于真理的定義
什么是真理,目前我國的教科書,包括一些辭典、辭海幾乎無一例外 的全部延用“符合說”這一真理論,即“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筆者認為,“符合說”,缺乏嚴密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邏輯學認為,定義是用來揭示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特有屬性的基本方法。它要求定義項的外延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完全等同,否則就會出現定義過寬或過窄的邏輯錯誤。而“符合說”把所有正確的反映都界定為真理,也就是說把不具有真理特性的感性認識也列入了真理之列,這恰恰擴大了真理的外延,犯了定義過寬的錯誤。感性認識所以不能列入真理之列,是因為真理是一種成熟的理論體系,它遵循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認識發展規律,以人類特有的思維為工具,通過抽象概括,實現認識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及規律的升華,從而使它們具有了普遍性即共性的特性,由此也使它具有了對實踐的價值屬性,即滿足人們改造世界的需要,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真理的這些屬性使它同感性認識有截然不同的區別。感性認識雖然也屬認識范疇,但由于它是人們在實踐的最初過程中通過感官得來的直接認識,僅僅是對事物現象、外部聯系及各個部分的主觀映象,因此,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盡管它可能是對事物現象及過程的如實描述,但它至多只能顯示客體的整體表象,達到感性具體。所以它不具有普遍意義,不能在全局范圍內指導實踐。由此可見,真理同感性認識在認識的過程、層次、特征及價值性上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就要求在定義真理時,明確地將感性認識排除在真理之外,科學地、準確地界定真理的內涵。
因此,筆者認為下面定義較為準確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質和內涵,即“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在該定義中,下定義項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正確反映”,它由幾個概念組成,即客觀事物、規律、意識、正確、反映等。這幾個概念在真理的意義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其中“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作為實體概念,反映了真理的規定性,限定了真理的內容,它說明真理的內容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因此真理是客觀的;而“反映”作為一個關系概念,揭示了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它表明真理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種主觀映象,從而限定了真理的形成;“正確”作為一個性質概念則界定了真理性質的規定性,說明了真理是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的認識,而不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意識”則進一步界定了形成正確反映的手段、方法,這也是該定義與以往定義的重要區別。也正是這一區別確保了該定義的科學性。
所以,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意識、正確、反映等,這幾個概念在真理的定義中分別反映了真理的不同質的規定性,它們共同界定真理的內涵,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客觀事物、規律”這兩個實體概念,就不足以說明真理的客觀內容,就不能確保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沒有“反映”這一概念就不能界定真理的形式,從而也就不能真正地把真理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身區別開來;沒有“意識”就不能將真理從感性認識中提取出來,限定在理性認識的范圍之內,從而避免將真理庸俗化,將真理看作“與事實相符合的解釋”;同樣,如果沒有“正確”這一性質概念也不足以說明真理的本質,因為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只有正確的、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的認識才是真理,所以“正確”這一概念將真理與謬誤截然地區別開來。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將真理定義為“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正確反映”比較準確地體現了真理的實質和內涵,比將其定‘義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更為科學,更有助于人們了解和掌握真理的概念。
二、關于“發現”真理
一般認為,由于真理是客觀的,所以我們只能說“發現”真理而不能說“發明”真理。而筆者認為,就象不應說“發明”真理一樣,也不應說“發現”真理。因為所謂“發現”指“經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或規律”。因此“發現”的對象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或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和規律。這種對象是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而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一種主觀認識,認識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主體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一種反映,它不但依賴于客體,也依賴于主體,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說在實踐中“發現”認識,而只能說在實踐中“獲得、形成或發展”認識。同樣,真理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形式,作為人類最高級最完美的認識,作為真、善、美相統一的知識形態或知識體系,也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由經驗性的、模糊性的認識演變轉化而來的,是人類認識的理性成果。因此,我們就象不能說在實踐中“發現”認識那樣,也不應說“發現”真理,而只能說,獲得、形成或發展真理。盡管以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內容,具有客觀性。但是,真理又不等同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自身,它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只有以正確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想形式或以這種思想形式為內容的語言、文字等形式正確表現出來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是真理,也就是說,真理是通過一定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表現來,離開這種特定的形式,談事物本質和規律只能作為一種純粹的客觀實在而存在,作為真理的研究對象而存在,卻不能稱其為真理的內容。比如,在人們“發現”“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這一事實之前,該事實只作為一種潛在的真理對象而存在,作為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而存在的,而不能稱其真理的內容,只有當人們“發現”了這一事實,獲得了對該事實的認識并通過語言或用一定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將該事實表現出來時,該事實才能成為真理的內容,人們對這一事實的認識才能成為揭示該事實的真理。所以,真理并不等于真理的內容,也不等于真理的對象,三者互相區別。我們“發現”的并不是真理,也不是真理的內容,而是真理的對象。真理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思維形式或語言所作的與其研究對象的本質及規律相符合“陳述”。也就是,真理“不是各種枝條、石頭、色斑和噪音的剪輯,而是個命題系統”,再次,“發現”真理的說法,在實質上否認了真理是一個發展動態過程。因為對于一種事物,我們只能“發現”一次,而不能發現兩次或數次。也就是說,“發現”是一次性的而不是重復性的。因此,當我們說“發現”了真理時,就意味著該真理己被我們所發現,其實質是標志著該真理過程的終結。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相違背的。
所以,無論從形式上、內容上,還是從語義上看,我們都不應說“發現”真理。因為真理不會象生物化石那樣呈現我們的面前,真理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人們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在“發現”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真理。
參考文獻: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26頁;
[2][美]N.R.漢森著《發現的模式》.國國際廣播出版社.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