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建波 曾宏濤 程琦
摘要: 2008年4月25日和26號國際籃聯中央局在北京召開會議,做出了幾項關于籃球規則的重大歷史性決定。通過文獻資料法加以研究認為本次規則的修改主要是為了提倡攻擊性防守,加快比賽的速度,增強比賽的觀賞性;加強對比賽中運動員的攻擊性行為的管理,減少隊員受傷的機率;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并在未來建立起一套全世界通同的籃球規則。
關鍵詞:籃球規則 修改 精神 意圖
籃球規則從1891年的原始13條發展到現在,他的演變過程反映了籃球規則和籃球比賽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從原始到現代的發展過程。作為籃球運動的法,他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和連續性。但是,隨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在籃球運動全球化及市場化的大趨勢下,特別是在FIBA與NBA共存的前提下。由于NBA這個全球最成熟的籃球職業聯盟的成功運作。FIBA籃球規則也應相應的變化。FIBA籃球規則只有及時進行廢、立、改,才能使規則反映和適應籃球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2008年4月26日國際籃聯中央局在國際籃聯技術委員會(由研究籃球規則的專家組成)的提議下做出了幾項關于籃球規則的重大歷史性決定。在這里分別對08年和10年規則的修改精神和意圖加以探討:
一、 2008年規則修改部分,以下條款將于2008年10月1日起生效,即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開始生效的若干主要條款
修改后條款:
(一)隊員跌倒在地面上:當一名隊員持球跌倒在地面上或在地面上滑動將是合法的。
修改精神與意圖:鼓勵和提倡雙方隊員對球的爭奪,減少因為雙方隊員對球權的激烈爭奪而引起的中斷比賽次數,使得比賽更加激烈,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觀賞性。
(二)球進入該隊的前場:在球從后場運入前場時,當運球隊員的雙腳及皮球都與前場發生接觸時,球被認為已進入前場。
修改精神與意圖:提高了球進入前場的難度,鼓勵和提倡各運動隊研究和發展全場的攻擊性防守技戰術的運用,擴大雙方爭奪的范圍。當球在后場時,就展開對持球隊員的緊逼、夾擊,結合輪轉、搶斷,將會加快比賽的攻守轉換速度,讓比賽更加激烈,更加具有觀賞性。
(三)球回后場:如果一名隊員從本隊前場起跳,在空中獲得球權,然后落入本隊后場,此情況將不再被判定為違例。
修改精神與意圖:鼓勵和提倡雙方運動隊研究和發展攻擊性防守技戰術,擴大對球權爭奪的范圍,修改此條款避免了由于舊規則的限制,而在比賽最激烈,最具有觀賞性的時候突然對比賽的中止。
(四)干涉得分和干擾:如果一名隊員從籃筐下方穿過籃筐觸到皮球,此情況將被判定為干擾(且不是簡單的違例),所有關于干涉得分和干擾的限制都適用。
修改精神與意圖: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修改后FIBA與NBA一致。提高球迷對FIBA比賽規則的熟悉程度,讓更多的球迷參與到對關注與討論,提升比賽的互動性。
(五)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如果防守隊員在試圖阻止對手進行快攻時,從后面或側面引發與進攻隊員的接觸,且在進攻隊員與籃筐之間沒有其他進攻隊員,那么該接觸將被判為違體犯規。
修改精神與意圖:隨著各隊研究和發展全場攻擊性防守技戰術,比賽的節奏將加快,漂亮的搶斷、快攻以及助攻次數將會增加,此條款的修改,通過對以犯規為代價非法獲得利益的行為的處罰。以此減少比賽中可能因此而出現的粗暴行為,減少比賽中止的次數,來凈化賽場風氣,保障比賽的流暢性,提高比賽的觀賞性。
(六)技術犯規:可對過度揮肘的隊員(無接觸)判罰技術犯規。
修改精神與意圖:加強對運動員攻擊性行為的處罰,凈化賽場風氣,減少隊員可能由于對方的行為而受傷的幾率。降低可能由此而引發的隊員之間的暴力沖突。
二、 2010年規則修改部分,以下條款將按照以下時間生效
高水平比賽/I級比賽:于2010年10月1日起生效,即2010年世錦賽后開始生效。中級水平比賽/II級比賽:于2012年10月1日起生效,即2012年倫敦奧運會后開始生效。
修改后條款:
(一)罰球線和限制區:限制區應為比賽場地上標出的矩形地面區域。
(二)無撞人的半圓區域:應在比賽場地兩端的球籃下各標出一個無撞人的半圓區域。半圓的內沿應距離球籃中心1.25米。如果進攻隊員是與站在進攻有理區內的防守隊員發生接觸,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判罰撞人(進攻)犯規。
修改精神與意圖: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修改后FIBA與NBA趨于一致。
(三)提前公布規則修改的相關條款,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時間段來作為緩沖和適應的時間段。
(四)三分投籃區域:三分線的距離應為6.75米(目前為6.25米)。
(五)擲球入界線:應在比賽場地外、在記錄臺和球隊席區域對面標出兩條小線,其外沿距端線內沿的距離為8.325米。換言之,這兩條小線應與三分線弧頂平行。在比賽最后兩分鐘以及決勝期的最后兩分鐘內,如果已準予應在本隊后場發球的隊一次暫停,那么暫停結束后,應從記錄臺對面的“擲球入界線”執行擲球入界,而不是目前的中線延長線。
(六)二十四秒鐘:如果受其它相關規則要求,擲球入界要在后場進行,那么24秒鐘裝置應復位為24秒。如果受其它相關規則要求,擲球入界要在前場進行,那么24秒鐘裝置應按照以下規則復位:如果比賽停止時,24秒鐘裝置上顯示的時間大于或等于14秒,24秒鐘裝置將不復位,應保持原來所剩的時間。如果比賽停止時,24秒鐘裝置上顯示的時間小于或等于13秒,24秒鐘裝置應復位為14秒。
修改精神與意圖:1.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修改后FIBA與NBA一致或趨于一致。2.三分投籃區域的擴大,增加了三分的難度,擴大了半場防守爭奪的區域,籃下將有更大的區域用來完成切入、掩護、策應等戰術配合,讓比賽更加具有觀賞性。3.擲球入界線的修改,讓運動隊在比賽最激烈、最緊張的時候,利用暫停,利用教練員的智慧,在對方最重要的區域來執行戰術配合,提高進攻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比賽的不確定性,讓比賽更具有觀賞性。4.二十四秒規則的修改,縮短了受相關規則的要求,在前場擲球入界進行開始比賽的時間,加快進攻節奏與回合數。5.提前公布規則修改的相關條款,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時間段來作為緩沖和適應的時間段。
三、結論
通過對08年及10年規則修改部分的精神與意圖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08年規則修改部分,主要是鼓勵和提倡雙方運動隊研究和發展攻擊性防守技戰術,擴大對球權爭奪的范圍,同時,加大對運動員攻擊性行為和粗暴動作的處罰,來提高籃球比賽的觀賞性,娛樂性,更好的適應市場化趨勢的要求。10年規則修改部分,在進一步提升比賽觀賞性的基礎上,主要是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修改后FIBA與NBA在規則上趨于一致。并在未來建立起一套全世界通同的籃球規則。廣大教練員應該加強對FIBA規則修改精神與意圖的領會,并將其貫穿到日常的訓練當中,研究與發展與本隊實際相結合的全隊攻擊性防守技戰術體系,加強對運動員的品格教育,杜絕賽場上的粗暴動作,共同推動籃球運動的發展。
四、建議
盡管這次規則的修改是歷史性的,使得FIBA規則向前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結合實際本人認為今后FIBA規則的修改還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調整:
(一)加大對投籃隊員實用諸如踮腳等傷害動作的處罰力度。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籃球運動員因為對方動作粗暴、違反規則而受傷的占受傷原因的30.2%,居受傷原因的首位。而踝關節受傷占受傷部位的27.30%,居受傷部位的第二位。而FIBA裁判員往往在臨場上只是對對方處以違反體育道德的犯規。這對于受傷一方是極為不公平的,建議FIBA在今后的規則修改中,明確對此類動作可以直接導致取消比賽資格,這樣可以更好的減少球場上的隊員攻擊性的行為的發生在籃球比賽中。
(三)增加暫停次數,調整暫停時間。NBA每場比賽暫停次數為7次,決勝期暫停數NBA為3次,FIBA每場比賽暫停次數為5次;FIBA決勝期暫停數為1次。NBA暫停時間每次為1分40秒;FIBA為1分鐘。在比賽激烈、比分接近的時候,暫停次數的增加,可以讓教練員有足夠多的機會來與對手斗智斗勇;時間的延長,可以保障隊員有充裕的時間來理會教練員布置戰術配合。更好的增強比賽的不確定性,提高比賽的觀賞性。
(四)調整每節比賽的時間由現有的每節10分鐘改為12分鐘。這次規則的修改的一個主要精神和意圖就是進一步統一現有的籃球規則,修改后FIBA與NBA趨于一致。并在未來建立起一套全世界通同的籃球規則。所以,在每節比賽時間上,很有必要作出調整。
參考文獻:
[1]周家驥.體育運動中的攻擊和暴力行為[J].體育科研.2002.(4);
[2]曾紀榮.高校籃球運動員常見運動損傷調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6);
[3]王春生.高欣. 國際籃球規則改變特點及對比賽影響的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5);
[4]褚翔.張華江.論籃球比賽中攻擊性犯規行為的防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7);
[5]籃球競賽規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6]國際籃聯簡報.200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