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麗
摘要:環保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之一和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涵蓋環保產品的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境咨詢服務業、低公害(潔凈)產品生產、自然生態保護及其相關產業。
關鍵詞:環保 產業化 發展
保護青山碧水不被破壞,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已經日益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而如何保護環境,大家都在探索新的路子。結合數年來的工作經歷,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實現長遠發展就要走產業化道路。
實現科學發展,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發展循環經濟。污染防治、生態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不僅是社會效益的重要體現,也與企業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治污求發展,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求發展已成為企業和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因此,涵蓋多個工業門類、多學科交叉、科技含量較高的環保產業應運而生并興起,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
縱觀發達國家的環保產業,她具備管理法制化、處理規模化、籌資市場化、產品系列化、經營公司化的特點。各級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做到依法行政,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認真貫徹“誰污染,誰治理”和“誰開發、誰保護”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原則,落實排污者和開發者的環保法律責任,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發動和吸引社會力量注重和投身于環境保護事業。
污染治理要追求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力求達到處理成本的最小化。政府要對水污染必須實行集中處理,企業污水經預處理符合進管標準后方可排入截污管網,然后進行二級處理,達標排放;要推行改變燃料結構和集中供熱等大氣污染防治工程。這種規模化處理方式解決了中小企業存在的技術含量低、操作熟練工少、環保工作量大面廣和治污成本高的問題。
當前治理、防治污染工作應按照市場經濟準則,遵循“污染者負擔”和“受益者負擔”原則,以排污者和開發者為主體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籌資和投資機制。政府要做好引導作用,在制訂政策,明確排污者、開發者成為投資主體和明晰責、權、利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發行中央特許、地方政府擔保的公共工程專項投資債券,也可以對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工程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收取按廢水排放量的排污管網建設費和定額處理費用。政府還可以鼓勵民間資金投入開發用于環境保護的產品設備,達到“有投入、有收益”的效果,實現“船大可遠航”的規模效應。
環保工作實行產業化,最重要的是按照市場經濟模式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筆者參照發達國家模式,提出幾種方案,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一是對園林綠化、城市保潔、市政工程維護等可通過招投標制,選定相應的專業責任公司,給定相應的責、權、利;二是對分散的污染治理工程的日常運行,也可通過專業服務公司進行,以一定的招投標方式,委托專業技術服務公司進行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專業公司專業技術性強、人才多的特點,提高運行率和處理效果;三是對集中式污染防治工程,其投資形式已是股份制的則按股份制公司化的運作體制進行,在成本——效率關系上必然尋求成本的最低化和效率的最高化,達到處理效果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對完全由政府投資的處理工程,也可通過招投標確定相應的專業公司來負責運行,達到其應有效果。
總之,環保市場潛力巨大,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環保產業跨越式發展的物質基礎和良好氛圍,實現、發展環保產業化必須走與先進技術緊密合作的經營思路,整合優勢資源,實現環保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加大環保科技開發力度與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只有這樣具有朝陽產業美譽的環保產業才能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