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要
摘要: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高峰的唐朝和封建社會發展頂峰的宋朝,一直以來,中外學者從諸多方面對之進行不懈的研究探討,史學界對其對世界的影響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觀點,即火藥的出現推動了人類文明巨大的發展。但長久以來,國內外諸多學者對火藥的研究大部分從戰爭和軍事的角度展開,其他功用鮮有涉及。本文就火藥在中國應用初期——唐宋時期來探討其發展脈絡,從火藥之出現即煉丹術到黑火藥的出現、戰爭作用即火藥和火器的種類、和平功用即民用娛樂三方面做以評述。
關鍵詞:唐宋 火藥 火器 戰爭 和平 發展
一、火藥的發明出現
論及火藥,要從煉丹術開始。煉丹術在中原地區起源很早,流行了1000多年,煉丹家們采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火法煉丹”,直接與火藥的發明密切相關。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篇中對“火法煉丹”有所記載,大致包括:煅、煉、灸、熔、抽、飛、優。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但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煉丹家對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灼燒的方法下“伏”一下,“伏”即降伏的意思。一是指“殺毒”,即用火烘燴的方法消減某些藥物固有的毒性;二是制伏某些藥物受熱時易于揮發逃逸的品性;三是制伏某些合煉藥物的爆炸性。這種手續稱為“伏火”。“火法煉丹”采取的方法無形中為火藥的發明出現創造了直接的條件,煉丹用的金石藥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客觀條件。
關于黑火藥配方和燃燒的最早記載,出自唐初孫思邈所著的《丹經內伏硫磺法》一書。“硫磺、硝石各二兩,令研。右用硝銀鍋或砂罐子入上件藥內。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內與地平,四面卻以土填實。將皂角子不蛀者三個,燒令存性,以矜逐個入之。侯出盡焰,即就口上著生熟炭三斤,簇煅之。侯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它描述了對硫磺的伏火方法。這里,黑火藥的三種主要成分都已齊備:硝、硫和炭。只因為炭沒有研碎,未與硝、硫充分均勻混合,因此反應不夠劇烈。加之“伏火”的目的在于防止和避免發生劇烈的燃燒和爆炸,一些措施也只使反應出現燃后冒出紫青焰火的結果。后來,人們逐漸從避免爆炸到有意識地利用爆炸,摸索出各種黑火藥的配方,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黑火藥體系。
二、唐宋火藥及火藥武器的應用與發展
自黑火藥出現后,迅速運用于軍事上。史料記載,火藥在唐晚期戰爭中開始應用,宋已經有了比較多的火藥用于戰爭的記載。火藥用于戰爭,必然引起作戰武器的演變,看相關唐宋史料記載,可以得出比較客觀的關于火藥武器的發展過程以及火藥和火藥武器的規模及其在戰爭中的相關管理措施。
唐未人們已經意識到并開始采用火藥箭了。這是火藥應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火藥運用在武器上,是兵器史上一大進步。在戰爭中,火藥武器顯示了前所未有的本領,這使它很快引起人們重視,許多種火藥武器相繼出現。唐天祐元年,當時,地方割據勢力在互相攻伐中,曾使用“飛火”攻城。另據記載,唐末軍閥李希烈采納煉丹家意見,用火藥加桐油為武器,擊敗了對方。北宋初年,屢有火器創制,在朝廷獎勵政策的鼓舞下,東京汴梁和地方一些駐軍將領開始試制火器。據《宋史》記載:970年兵部令史馮繼昇改進火箭法。宋真宗咸平三年,有個叫唐福的神衛水軍隊長,把他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獻給宋朝廷。 咸平五年,冀州團練使石普也制得火球、火筋,宋真宗把他召來,并且讓他當眾作了表演。 到了北宋末年,人們創造了“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霹靂炮一炸,聲如霹靂,殺傷力較大,公元1126年李綱就是霹靂炮擊退金兵對開封的圍攻。據《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記載:北宋靖康元年正月,金人攻打宋都汴京,東京留守李綱奉命部署占守,他下令軍中,如能用床子弩與火炮擊中金兵者,給厚賞,士兵“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磺,炮自空而下,落水中硫磺得水而火作,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碎而石灰散為煙霧,迷其人馬之目,于是宋軍舟艦馳之壓敵舟……人馬皆溺,遂大敗之”。 宋高宗紹興二年出現的“火槍”,理宗開慶元年創造的“突火槍”, 這些都是管形火器。火槍由長竹竿做成,先把火藥裝在竿里,作戰的時候把點燃的火藥噴射出去。突火槍用粗竹筒制作,筒里除裝火藥外,還裝有“子集”,火藥點燃以后,產生很強的氣壓,把子窠射出去。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彈。在宋末曾經出現一種利用火藥燃燒噴射氣體產生的反作用力而把箭頭射向敵方的火藥箭,這和現代火箭的發射原理是一致的,但由于多種原因,當時沒有能夠大力發展。綜合這一時期相關史料,發現當時主要的火藥武器有以下幾種,:
(一)火炮炮彈
此炮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役金兵攻汴京城時,一度頗產生抗敵之效,《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曰:靖康元年二月壬寅,李綱宿咸豐門,以金人進兵門外,治攻具也……綱既登城,令施放(火炮、床子弩等武器)自便,能中賊者厚賞,夜發霹靂炮以擊之,軍皆驚呼。
(二)火藥鞭箭
此鞭箭被許多科學史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熱氣流的噴射力發射的火箭雛型,其制作方法為:削勁竹為鞭箭長六尺,前端裝有能刺傷人的鐵箭,將火藥五兩制成之小藥球穿過箭鏃下方之箭身,于箭上,藥球上并裝置引線,使用人點火引燃引線即可射出。
(三)霹靂火球
此為消滅經由地道中入侵敵人的有效武器之一,其制作方法為:用干竹兩三節,徑一寸半,沒有裂罅者,存節勿加穿透,再用薄如鐵錢的瓷片三十片,和火藥三四斤包裹在竹徑外成球,兩頭保留一寸多竹節在球外,并另加傳藥。此火球主要用于熏灼自地道中來犯的敵人 拒敵時將此球放于地穴中敵人必經之地,用時令一口含甘草之士兵持火錐烙球使爆破,產生之爆炸聲可震嚇敵人,使其攻勢放緩,再令士兵以竹扇扇之,利用其火焰及濃煙以熏灼敵人。此處所用之火藥爆炸力當屬有限,否則會炸傷近距敵持火錐格球之士兵。
(四)煙球、毒藥煙球
此煙球其主要作用亦在利用火藥爆裂燃燒時產生的濃煙以薰傷敵人。其可視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毒氣彈。《武經總要》中記載著它的配方:硫黃一十五兩、焰硝一斤十四兩、草烏頭五兩、芭豆五兩、狼毒五兩、桐油二兩半、小油二兩半、木炭末五兩、瀝清二兩半、砒霜二兩、黃蠟一兩、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
(五)蒺藜火球
此為兼具炸傷與刺傷人雙重效力的攻擊武器,《武經總要》中記載著它的配方:
“硫黃一斤四兩、焰硝二斤半、(同粗)炭末五兩、瀝青二兩半、干漆二兩半、竹茹一兩一分、麻茹一兩一分、桐油二兩半、小油二兩半、蠟二兩半黃丹一兩一分。”
(六)鐵嘴火鷂、竹火鷂
此器其作用頗似毒藥鞭箭,鷂身為木制,中穿過木身之桿為鐵桿,桿尾綁上制成藥團之火藥,外面再以草稈束之,用時以炮射。
(七)火槍
在《武經總要》一書卷十二中曾言及利用火炮施放之火器中列有火槍,又《宋史》陳規傳亦記曰:建炎元年……會濠橋陷,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焚天橋,以火牛助之,須臾皆盡,橫拔砦去。
火藥武器的出現與應用反過來推動了火藥的大規模生產及其在戰爭中相關的管理措施的出現。史載1038年西北駐軍與西夏作戰,一次就領用了25萬支火箭。另記載:“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支火炮兩萬支。” 可見當時的生產規模的龐大。在當時,主要的生產狀況和規模如下:首先,生產規模大。在機構上,已經非常專業。如北宋1023年,當局便在后來隸屬軍器監的廣備攻城作內設“火藥作”,而且列于十作之首。到了戰爭更加頻繁的南宋,這類機構的設立更是普遍。其次,制造種類齊全。宋當局推出火藥兵器多達數十種,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甚至決定了后世火器發展方向。 再次,裝備部隊多。早在唐末軍隊開始局部裝備,在宋太祖進軍南唐時,宋軍中就裝備了數以萬計的火箭。火藥的發展,推動著火器水平的不斷發展與提高,同時,與此相關的事物也在迅速發展。
三、火藥的和平功用
最初因煉丹術而發明的火藥,在軍事應用和民用娛樂上并行,火器和煙花并行齊盛,成為中國古代火藥技術的獨特結構。就唐宋時期火藥的應用上看,民用及娛樂遠遠超過軍事應用。火藥出現初數百年間,火藥一直在藥用軌道上前行,目標所指人類最為樸素的渴望——治病養身、長生不老。之后,火藥變成了驅邪納福的象征,火藥在中國一經出現,其主要功能就是應用于治病養身,驅邪避害的和平功用。再之后火藥又變成娛樂的工具——煙火,火藥真正充當了和平的象征。有眾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的火藥的娛樂功用:南宋孝宗年間,宮廷常放煙花娛樂。宋理宗初年上元日,理宗和太后在庭中觀賞煙花,“地老鼠”噴火竄至太后座下,太后驚惶而走。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著首都臨安(今杭州)宮廷中燃放煙花盛況:“午后,修內司排辦晚筵于慶瑞殿,用煙火,進市食,賞燈……。”“宮漏既深,始宜放煙花百余架,于是樂聲四起……”。周密在其《武林舊事》中還記載了錢塘江觀潮時水軍教閱的場面,“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于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只。”
在“軍用”與“民用”兩條路徑上開始并行不悖的中國火藥,其價值走向,稍后在傳向世界時卻有了根本性差異。這個時間點,中國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先生將其定義在“16世紀”——“為什么16世紀之前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而之后反而落后了?為什么近代科學產生于歐洲,而不是中國?”這是一個具有籠罩能力的“李約瑟命題”。 自此,許多學者從諸多方面給出答案,但總顯偏頗。就單從火藥的“軍用”與“民用”的道路探究,不必從16世紀來探討,單以火藥在中國發展之初及其應用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即中國在火藥應用上偏于民用重其和平功用,這是與中國厚重的文化底蘊相吻合的。李氏1981年在國際科學大會上發表的論文亦有超越之論:“如果在我們的心目中,以為火藥必然用于戰爭目的,這就太令人遺憾了……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人類所知最早的化學炸藥,在民用方面也許和在軍用方面同樣重要。” 可見,火藥在中國以民用娛樂為主。祥和可以說是其主要發展的追求方向。對比中西方在對待火藥的應用上,火藥在中國應用近千年后始傳入西方,一經傳入的短短百年間,西方國家就造出殺傷力巨大的火炮和管制火器用來殺戮。二者加以對比,從人類更高發展層次上講,孰優孰劣,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縱觀唐宋時期的火藥發展歷程,不難看出,火藥從一出現,一直在藥用價值上凸顯其功效,但是隨著其特殊的功用價值,開始運用與戰爭。但是中國人民自古都是崇尚和平主義者,火藥開始在民用價值上凸顯出來,和平之花在東方大地綻放,這是主要的。這些發展的過程,為我們今天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馮家.《火藥的發明和西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北京.1983;
[3]王兆春.《中國火器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4]唐.孫思邈.《千金方》.中華書局1977年版.《宋史太祖本紀》(卷三)第一冊第48頁.中華書局1977年版;
[5]宋.李燾撰.清.黃一周輯《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二)第一冊第4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宋.楊萬里.《誠齋集》卷四十四第11冊第6~9頁;
[7]宋.趙與容.《辛巳泣蘄錄》.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第3895冊,第三頁;
[8]陳穎.《宋王朝火藥兵器應用得失簡論》.《北宋論叢》200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