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強明 鄭金金
摘要:構建和諧社會,凸顯司法公正,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和權威,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近幾年來涉法涉訴案件占信訪案件的比例加大,出現的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成為了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是涉法涉訴信訪與普通群體性事件的重合部分,由司法腐敗與司法不公、群眾維權觀念片面等原因造成,呈現群體性、突發性、涉法涉訴性等特點,本文從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和特點出發,提出對策性思考。
關鍵詞:涉法涉訴信訪 群體性事件 解決機制
一、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界定
群體性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對抗和激化的具體表現,是指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嚴重影響、干擾乃至破壞正常社會秩序的社會沖突事件,群體性事件多數參與者是群眾,只有極少數是壞人。群體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眾或者個別團體、個別組織,在其利益受到損害或者不能得到滿足時,經過醞釀,采取不當方式尋求解決問題,并產生一定社會危害的非法集體活動。深入分析,群體性事件基本上是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具有非對抗性,基本上屬于經濟利益訴求問題,沒有明顯的政治目的。綜上所述,群體性事件是指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群眾或團體、組織因利益受損且訴求受阻,而采取非正常方式尋求解決的社會沖突事件。涉法涉訴信訪是指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法、司法行政部門處理的信訪案件,內容主要是群眾不服有關機關及工作人員在辦理進入或應當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中的作為與不作為。由此,屬于兩者重合部分的“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內涵就不言而喻了。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是指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法、司法行政部門處理的信訪案件,主要是群眾不服有關機關及工作人員在辦理進入或應當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中的作為與不作為,致使利益相同或相近的群眾或團體、組織因利益受損且訴求受阻,而采取非正常方式尋求解決的社會沖突事件
二、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剖析
相異于一般信訪,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基于兩個環節,即一是權益受侵害,二是救濟受阻礙。加入涉法涉訴因素,則可能是由于政法單位辦案過程中直接侵害群眾利益導致群體性事件,或者是在群眾其他利益受侵害尋求法律保障未果而引發群體性事件。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司法腐敗與不公。“一次不公正的裁判比多次的違法行為更嚴重”,但實踐中存在不少不公正的執法司法行為。如案件辦理質量和效率不高、司法人員責任心不強;執法人員受利益驅動,不依法執法辦案或者辦關系案、人情案以及金錢案,徇私枉法;司法人員素質不高,業務不精,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會產生認定事實有誤,適用法律不當等問題,造成冤假錯案;司法人員怠于履行職責,漠視群眾訴求,不積極作為等。這些行為直接導致群眾產生對立情緒,喪失對政法機關的信任,誘使非正常上訪、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產生。
第二,群眾維權意識覺醒與維權觀念片面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出的社會公眾及當事人對司法的公正性評判標準不一。隨著法制教育與法律宣傳自上而下逐漸推進,群眾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均得到提升,以法律為武器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也明顯提高,并積極采用起訴、舉報、控告、申訴等法律途徑為實現權益而努力。然而,長久以來形成的“唯上”、“唯官”,“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觀念使得群眾一旦不服執法、司法處置結果,便認為辦案機關相互勾結,只有向上級或直接向政府反映才能避免不公,于是不待司法途徑做出最后的結果,就越級上訪,使事件影響擴大化。至于在對司法公正性評判標準不一上。
第三,“權大于法”的思想意識難以轉變。自古以來,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下,在老百姓心目中,一直把官放在第一位。而今,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還是存在于人們心中,很多人覺得司法機關是處在政府的管轄之下,有些案件通過法律途徑不能夠公正解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要人員利用自身權力施加壓力或者另一種理解可以是在對簿公堂的兩方中,有一方是有權有勢,而另一方則處在弱勢,那么很多人就向往于上訪,希望能夠找到更有權的領導,來一個公正斷決。還有些人則認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既要花較長的時間,又要支付大量的訴訟費用,而上訪的途徑既經濟又實惠。所以在此基礎上,有些人就寄希望于上訪。
除此之外,社會輿論的消極引導作用和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糾紛復雜化也同樣導致涉法涉訴案件進一步增加。
三、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機制探析
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從產生過程來看,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糾紛產生階段、信訪處置階段、群體性事件處置階段。為了更好的應對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筆者結合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研究,就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以涉法涉訴信訪風險評估預警處置機制為核心的預防體系
大多數情況表明,凡涉法涉訴上訪案件,大多在審判實體、審判程序或執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因此,嚴格審判程序,公開公平公正司法,是杜絕涉法涉訴上訪的治本之策。涉法涉訴信訪風險評估預警處置就是旨在進一步增強職能部門與辦案人員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理念,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從源頭上減少與避免涉法涉訴訪。首先要努力加強執法、司法隊伍的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增強執法和司法能力,提高辦案件的質量和效率;再次,要加強案件的流程管理,要層層把關,層層負責,限期辦理;最后,認真落實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嚴格追究執法違法、枉法裁判人員的責任。
在加強政法機關規范執法司法行為的同時,預防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應當著力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解決思想上的癥結,從思想認識上預防和減少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發生,以此來促使群眾息訪。提高群眾法律意識和水平的主要渠道就是進一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改變“唯大”、“唯上”的上訪觀念,消除“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越鬧越解決”的心理狀態。引導上訪群眾通過仲裁行政復議法律訴訟等渠道解決,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以此來促使其息訪。
(二)建立以分工負責、聯合調處的合作式涉法涉訴信訪處置方式
1.暢通信訪渠道。完善各種信訪受理途徑,建立健全訴求表達機制。包括保障舉報電話專人接聽,網絡舉報正常開通,郵箱郵件專門管理等,同時可以設立紀檢監察舉報箱和專門舉報電話;可以在各單位配備信訪信息員專門負責收集、反映群眾意見和建議。再者應當積極探索新途徑,如創建檢察聯絡室,設立平安中心,依托派出法庭與司法所等貼近群眾的機構,收集信訪信息,了解群眾的訴求,為問題處置與穩控布置做準備。
2.完善接待制度。首先要提高接待人的服務意識,信訪接待部門是各政法機關直面人民群眾的重要窗口,直接關系著機關形象,而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為民做主、替民伸冤是這一部門的本職工作。接待人要遵循“熱情接待、細心傾聽、正確引導、公正查辦”這一基本原則,做到熱心、誠心、細心、耐心聽取來訪人的意見。同時要努力提高接待技巧,平息來訪人的負面情緒,使其平心靜氣地面對問題。第三,要改革完善一把手接訪制度,如“院長接待日”、“檢察長接待日”制度,把信訪工作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同時積極開展下訪活動,主動深入基層,掌握信訪動態。
3.強化信訪反饋制度。按照首問責任制、首辦責任制等要求,嚴格落實初查責任,內部采用催辦形式敦促職能部門及時查處、及時反饋,外部由有關交辦、轉辦單位監督,使反饋結果及時告知負責答復的單位與部門,以便第一時間使來訪人知悉結果,也便于息訪息訴措施及時推進,從而妥善解決問題。特別注意的是要堅持有錯必糾的原則,勇于承擔責任、敢于糾正錯誤,同時全面落實首辦責任制,提高辦案質量,在首次辦案過程中履行職責,使原告、被告,受害人、犯罪嫌疑人心悅誠服,認罪伏法,高水平、高質量的把案件辦成鐵案,從源頭上就杜絕了涉法涉訴案件的產生。
4.建立健全信息通報溝通制度。實際辦案中,出現涉法涉訴訪的來訪人因由于不滿法院刑事判決而認為公安、檢察機關也存在不當執法行為,因而將三家機關一起上告的情形。這類上訪人往往同時向三家機關信訪部門反映問題,也會向政法委上訪,因此為了避免各種司法資源重復處理同一信訪問題,需要互相溝通信訪信息,可以由政法委牽頭召開聯席會議,確定一個機關全力負責,其余機關在息訴與穩控上積極配合。另一種有效方案是可以在三機關之間建立一個公用的網絡系統,專門用于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讓更新的信息能夠及時的傳到三個機關中,那么重復性處理一個問題的事件就會減少發生,這樣可以充分節省人力、物力、財力。并且很多時候各個機關還可以互相借鑒處理信訪問題的方法,對一個案件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總結起來形成一個最優措施。這種方法既有利于不浪費資源,不重復處理問題也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三)建立囊括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與后續跟蹤的系統處置機制
1.預警預防機制,要求建立高效、靈敏的情報網絡,擴大信息收集的范圍,增強信息分析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信息傳報的效率、確保報送信息客觀、全面、準確,加強對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掌握、排查、研判。對可能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的信息,特別是苗頭性信息進行全面評估與預測,應及時啟動預警程序,核實相關情況,并考慮事件的可能規模、影響,根據職責與權限立即制定工作舉措,調配人員、物資、技術保障,及時、有效開展先期處置,控制事態發展。對可能是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各地、各有關單位應當制定相應針對此種情況發生的對策。對于已經發生的群體性事件,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加強對有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加強對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分析、研究。各級信訪部門和基層組織及相關社會團體,要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出工作,開展相關咨詢,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及時化解矛盾和不安因素,從源頭上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2.現場處置機制,應由應急預案設定的應急指揮小組即時到位,指揮現場,統一調用公檢法司有關人員和物資資源。一是要建立高效的應急機構,二是講究策略方法、嚴格依法辦事,三是要認真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認真開展法制宣傳,對不明真相、被誤導而參與的群眾,要組織有關部門澄清事實,講明真相,防止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維權等旗號,炒作群體性事件,誤導社會輿論。對于因群眾不明真相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我們應當通過教育宣傳,積極引導群眾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解決矛盾。
3.后續跟蹤機制,是在化解現場事態平息后進行一系列善后工作從根本上消除復發隱患。主要是要迅速落實兌現群眾合理要求,暫時不能解決的,進一步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另一方面堅持做好打擊、教育處理工作。對違法人員,要視其情節區別對待,依法處理,達到打擊、孤立極少數,教育大多數的目的,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此外,應當對事件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認真剖析引發事件的原因和責任,總結經驗教訓,以備今后處置群體性事件借鑒。
當然,盡管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對應不同的處置方式,但彼此之間并不是截然可分的,無論是哪個階段的處置中,都要預估是否會引起下個階段,也要反思如何更好地處置前一階段能避免下個階段發生,而共同的目的始終在于又好又快地解決涉法涉訴群體性事件。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不斷地上下求索更好的化解機制,結合實踐、源頭執法司法、群眾法律知識與水平提升等方面,才能使政法機關全力做好積極向上的各項政法事業,使法治社會建設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王偉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N].學習時報.2006-08-31.第 350期;
[2]尹耀新,群體性事件處置對策探討[N].麗水日報.2005-09-10.第二版;
[3]郭羊成.從源頭上解決涉法涉訴上訪問題勢在必行.工作研究.中國人大.2006.2.10;
[4]李瑋、劉莉.郭志博.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預防及應對機制.政治與法律.黨政干部學.2005.10;
[5]郭羊成.從源頭上解決涉法涉訴上訪問題勢在必行.工作研究.中國人大.2006.2.10;
[6]李瑋、劉莉、郭志博.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預防及應對機制.政治與法律.黨政干部學刊2008.10;
[7]明洪波.淺談涉法涉訴案件產生的原因及對策2005.11.14;
[8]佚名.關于群體性事件預防處置機制的探索與研究200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