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一、量刑均衡的概念和內涵
量刑是指人民法院在定罪的基礎上,權衡刑事責任的輕重,依法決定對犯罪分子是否判處刑罰或適用某種刑罰處理方法,判處何種刑種和刑度以及是否現實執行某種刑罰的審判活動。量刑和定罪一樣,在刑事訴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定罪是量刑的先決條件,量刑是定罪的后果,但“定罪正確不等于量刑正確,量刑的意義不能為定罪所取代”,僅有定罪正確是不夠的,定罪正確并不必然產生量刑適當的結果。量刑在國家刑事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正確量刑是實現刑法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刑法目的的前提和基礎。
所謂量刑均衡是指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在正確定罪的前提基礎上,人民法院裁量刑罰時,不僅罰當其罪,而且對于性質相同、情節相似的類似個案的刑罰裁量基本一致。量刑均衡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一)案件自身情節與所判刑罰均衡,即罪刑相適應
罪刑相適應是人們公平正義意識的表現,它要求罪行與刑罰間的均衡,刑罰與社會危害性相適應,罪質相同的案件,其犯罪情節也不一定相同,影響量刑的情節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在量刑時,應根據案件自身所固有的情節,對犯罪人作出恰當的量刑。要求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罰當其罪。
(二)二個案之間的均衡
同一法院對犯罪性質相同、情節相似的犯罪案件,應作相當的處罰,使相同的罪行在同一法庭上受到相同的懲罰,不能同罪異罰。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量刑方面的要求,法律平等不外是指“凡為法律視為相同的人,都應當以法律所確定的方式來對待”,“相同的人和相同的情形必須得到相同的至少相似的待遇,只要這些人和這些情形按照普通的正義標準在事實上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三)地域間的均衡
犯罪性質相同、情節相似的犯罪案件,不因管轄的法院處于不同的行政區域,產生不同的量刑結果。量刑的地域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能以此來否定量刑地域平衡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否則會使司法更為不公。
(四)時間上的均衡
法院對犯罪性質相同、情節相似的犯罪案件,在適用相同法律的前提下,應保持量刑的前后連貫性,不因時間的先后不同而作出差異懸殊的判決。“法律旨在創立一種正義的秩序”量刑作為適用法律的活動,其本身應有一定的秩序,對相同的事實情形,適用同一法律進行裁決,今天的裁決結果應與過去的裁決結果相同或相當,只有這樣對犯罪人才是公平的。
二、量刑均衡的司法判斷
司法實踐中應該如何判斷量刑均衡呢?筆者認為,判斷量刑均衡的司法實現,應該在兩個層次上進行,首先,量刑均衡應該在具體的刑事個案中得到實現,做到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罰當其罪;其次,量刑均衡不僅要體現在一個個獨立的刑事個案中,而且要體現在類似刑事個案之比較之中,做到類似案件類似處理,體一現刑罰的公正性。
(一)“罪刑相稱,罰當其罪”
罪刑相稱是刑罰公正性的基本保障,是刑罰公正性的基本內容,也是罪責刑相適應這一刑法基本原則的必然要求。刑事個案的量刑均衡,就是要在刑事司法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刑事個案量刑做到罪刑配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具體而言,刑事個案的量刑均衡,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綜合各種犯罪事實和人身危險性因素并正確定罪的前提下,對犯罪人裁量、決定刑罰時應依法進行,罰當其罪、罪刑相稱、公平裁判,不偏不倚。筆者認為,刑事個案的量刑均衡,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方面的標準:第一,嚴格依法標準。第二,客觀危害標準。第三,主觀惡性標準。
(二)“類似案件類似處理”
刑事個案應當量刑均衡,做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這是刑罰公正的基本內容,這一點己無可爭議。但是,量刑均衡,還要求“類似案件類似處理”,實現刑事個案之間的量刑均衡。“類似案件類似處理”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類似案件類似處理”在刑罰的適用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判斷刑事司法過程中刑事個案之間的量刑均衡實現,有以下標準:
第一,時間標準和空間標準,是“類似案件類似處理”這一準則的適用條件。
第二,量刑情節標準,明確“類似案件類似處理”的可比性。
第三,量刑結果標準,即“類似案件”在量刑結果上的基本一致性。
三、量刑均衡的實現途徑
量刑不均衡原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涉及了立法體制、執法理念、量刑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和具體的問題,這些決定了在刑事司法中實現量刑均衡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筆者認為,要實現量刑均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完善我國刑事立法
科學合理的法定刑是量刑平衡的基礎,沒有這個前提和基礎,就談不上量刑平衡。我國刑法法定刑幅度過大,配刑不合理以及對量刑情節規定模糊,這些問題必須在立法方面進行修訂。首先應當更明確地規定刑罰的適用方法,在刑法分則中盡可能地少規定同一罪名、同一情節的可選擇刑種及縮小同一刑度的立法幅度。其次,調整有期徒刑的最高期限,增加有期徒刑的適用,減少無期徒刑的適用。其三,對法定量刑情節作明確的表述,把部分酌定情節法定化。把一些經常存在的、在實踐中適用比較成熟的酌定情節上升為法定情節,如被害人的過錯、被告人的認罪態度等等,列入刑法總則有關量刑的章節。
(二)借鑒英美法系判例制度
現有條件下,解決我國量刑失衡問題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是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法制度,使判例具有普遍的法律約束力。我們借鑒判例法制度只是承認了判例本來就已經客觀存在的法律效力。雖然我國不承認判例的法律約束力,但實際上上級法院的判決尤其是二審法院改判的生效判決,對下級法院仍具有很強的參考作用。所以,以判例作為量刑的參考標準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基礎和土壤的。我們認為判例制度的實行有助于相同情況得到相同對待,使當事人增加對司法的信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裁判不公的現象,以促進司法公正。實行判例制度有助于促進司法效率的提高。
(三)推行檢察機關量刑建議制度
量刑建議即檢察機關基于其求刑權在控訴中針對犯罪人的犯罪事實而向審判機關提出的具體的量刑意見。通過量刑建議,在審判過程中實施量刑答辯,將量刑問題透明化,讓被告人、公訴人就量刑問題進行抗辯,法官在此基礎上依法審酌裁量刑罰,更能使控辯雙方較清楚量刑的過程和結果,監督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有利于保障量刑的正確性和公正性,提高刑事審判效率。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增加量刑的透明度,保障被告人的權利,實現刑罰公正。國外某些國家的量刑建議制度已相對較為完善,我國少數個別地區在量刑建議方面也已有所嘗試。
(四)建立法官量刑理由展示的制度
法官作為中立的司法裁判人員,應當就自己的判決作出令人信服的說明。公開判決理由是司法透明化、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是有效地約束法官行使量刑自由裁量權的方法之一。法官量刑時應當做到“三公開”,一是認定案件事實和證據理由的公開,二是適用法律依據理由的公開,三是量刑理由的公開。當前我國法院大多數刑事判決書只注重前兩項理由的公開,對量刑理由則少有提起,應當說這是不正常的。量刑是事關當事人實體權利的最終落腳點,不公開量刑理由何以使人信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公開量刑理由往往成為法官任意行使量刑自由裁量權的避風港,使社會各界包括法院自身難以對量刑是否適當進行客觀評價。因此,量刑的理由應當在判決書中充分展示,法官應當就量刑理由從法律和法理上作出令人滿意和信服的答案。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第2版.第251頁;
[2]邱興隆、許章潤.《刑罰學》.群眾出版社.1988年版.第251頁;
[3]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286頁;
[4]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381頁;
[5]卡多佐著[美].《司法過程的性質》.蘇力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