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盛 沈釗梁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在和諧社會背景下構建“和諧司法”的內在要求,是指導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理念。審查逮捕作為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重要方面,理應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而完善新形勢下的審查逮捕機制,則成為審查逮捕階段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然選擇。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審查逮捕的基本要求
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就是對刑事犯罪要區別對待,既要有力地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又要充分重視法律保障功能的發揮,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其中既包括對嚴重犯罪的從嚴打擊,也包括對輕微犯罪的寬緩處理,既有實體方面的要求,也有程序方面的要求,要使輕罪與重罪分別得到妥當處理,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有度、寬嚴相濟。
在審查逮捕階段,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新的形勢對辦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采取多種方式使執法人員摒棄重打擊、輕保護的慣性思維,改變“構罪即捕”的習慣做法,提高執法人員的政策理論水平及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個案著手,切實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二 、審查逮捕階段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對輕微刑事案件與嚴重刑事案件不加區別地適用范圍逮捕
逮捕率居高不下,使逮捕的適用顯得嚴厲有余,寬緩不足。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自2006年提出后,在整個司法系統中廣泛適用,但在檢察系統審查逮捕的工作中,案件逮捕率仍居高不下。
(二)當前逮捕強制措施的高頻適用,致使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無法得以保障,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寬緩面難以體現
逮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在司法實踐中,一些辦案人員把懲罰犯罪作為刑事訴訟的唯一目的,認為只有逮捕羈押才能達到打擊的力度和目的,在強制措施的適用上側重于有效的追究犯罪,懲罰犯罪,其犯罪控制理念居于主導地位,忽視對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護,認為但凡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最終都會被判處監禁刑,其逮捕羈押時間在今后的判刑中可以予以折抵,危害不大。
(三)最能體現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寬緩一面的“無必要逮捕”條款個案適用比例不高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適用逮捕強制措施有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二是要“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三是要“采取取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第一個是事實證據條件,解決能不能逮捕的問題;第二個是刑罰條件,解決的是該不該逮捕的問題;第三個是必要性條件,解決的是要不要逮捕的問題。三個條件組成了逮捕的適用的完整體系,缺一不可。
(四)在司法實踐中,“無必要逮捕”條款對外地籍與本地籍犯罪嫌疑人適用差異較大
“無必要逮捕”條款作為辦案人員在審查案件過程中,重點思量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必要性條件,在捕與不捕最后決定上起到重要導向作用。應當說,無論在立法的目還是在價值判斷上,其適用的對象應當是所有犯罪嫌疑人。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案件辦理過程中的種種客觀原因,為了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而對外籍人員廣泛的適用逮捕措施。
三、逮捕措施適用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過于寬泛的立法規定,使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適用尺度難以把握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對逮捕的規定十分原則與寬泛,為逮捕的廣泛適用創造了條件。對逮捕必要性條件沒有明確的界定方法和依據,更沒有細化的客觀標準。同時由于立法上的缺失,也造成了案件在承辦與審批環節的觀點不一,使寬緩政策更加難以在工作中適用。
(二)辦案人員的執法理念的偏差、辦案水平的限制,使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不能全面貫徹落實
1.執法理念的偏差
2.受辦案水平所限
(三)案件被害人一方及相關單位對審查逮捕案件的干預
1.被害人及其親屬對逮捕政策的不當理解,使辦案人員承受可能被上告、上訪的壓力
2.公安機關對以批捕為考核標準的考核機制,使審查逮捕的辦案人員在做出不捕決定時面臨來自公安機關的巨大壓力
3.檢察機關與人大、政法委等部門對逮捕措施的認識不同,使檢察機關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面臨一定壓力
(四)與逮捕配套的取保候審等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存在著重大的缺陷,使無必要逮捕案件存在高風險
1.在司法實踐中,司法資源的緊張,使得執行機構難以將非羈押型強制措施執行落實到位
2.在制度設置上,取保候審保證金設置不合理
四、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下審查逮捕機制的完善
(一)正確理解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內涵,結合個案實例把握政策適用尺度
筆者認為只有深入研究逮捕的本質、目的和價值,融會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結合個案實例,才能有尺度的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適用,彌補現階段立法上的不完善。如可以通過對檢察機關決定的無必要逮捕案件與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已作取保候審決定的案件作比對,從中就相類似案件的罪名、罪行、情節等作細化并予以歸納總結,尤其是未成年人案件、輕微刑事案件、共同犯罪案件中的具有不同量刑情節的同案犯需要注意區別。
(二)轉變執法觀念,提高辦案水平,保證逮捕功能的全面發揮
1.轉變執法觀念
2.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和整體辦案水平
(三)化解審查逮捕過程中的各種壓力,確保辦案的權威性與公正性
1.妥善處理被害人以及其親屬的各種要求
2.加強與偵查機關的溝通,建立經常性的協調配合工作機制
3.建立與政法委、人大等有關部門對重大疑難案件的報告、報請和報備制度
(四)完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性強制措施,使無必要逮捕措施的施行無后顧之憂
如對保證人、保證金的設置進行實證分析作出合理規定,加強對被取保候審人的監管和對保證人的約束,加大對證人的保護和對妨害司法行為的懲戒力度。如對于采取財保的,可以提高保證金數量,借鑒國外的保證金制度,使巨額的保證金從一定程度上威懾犯罪嫌疑人規制行為,杜絕犯罪嫌疑人脫保的念頭。加強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人員的普法教育,在對取保人員宣布取保決定,告知取保約束條件,應明確告知其違反取保候審條件的法律后果,如有必要可設置被取保人員每天報到制度,或者通過現代化的通訊手段,與被取保人員保持聯系。
(五)轉變角色,積極構建刑事和解不捕制度,實現化解矛盾、減少社會對抗目的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已受到廣泛重視,如果能在案件偵查階段就采用和解不捕的訴訟方式,將對和解協議的自愿達成和實際執行產生積極影響,并能為起訴和審判活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構建有利于提升被害人對于刑事程序的地位,給沖突雙方化解矛盾提供機會,能夠有效減少社會對抗,盡可能地減少法院判決后的消極因素,有助于在全社會增進和諧協調的社會關系,降低再犯率。
(六)綜合、全面地審查案件,延伸證據審查的范圍,主動審查“逮捕必要性”證據
逮捕必要性條件難以在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發揮應有的功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必要性條件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力度不夠,檢察辦案人員應堅持全面審查,不僅重視有罪證據的審查,還要重視對無罪、罪輕證據的審查,不僅要審查能不能逮捕、該不該逮捕,還要審查要不要逮捕。辦案過程中,檢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偵查人員收集證明“逮捕必要性”條件的證據,使逮捕的三個條件都能發揮各自的作用,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當前,建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的政治目標,和諧社會要求通過各種方法,化解社會矛盾,疏通社會怨憤,由此而獲得社會的長治久安。而逮捕作為最嚴厲的強制措施,使用應當慎之又慎,保證訴訟固然重要,但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體現刑事司法政策的寬緩寬容同樣不可忽視。檢察機關辦理審查逮捕案件,不僅應當實現懲治犯罪和保障人員的有機統一,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而且應當具體的而不是抽象地體現以人為本、司法為民地理念,更應當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推動司法文明,增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孫偉.寬嚴相濟司法政策下新型審查逮捕機制的架構[J].法制與社會.2008.(9中):166;
[2] 崔偉.寬嚴相濟視野下的審查逮捕質量.[J].人民檢察.2009.(4):10;
[3] 鄭如楠.論我國逮捕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8.(2):111;
[4] 黃海波.論不批準逮捕案件中的檢警分歧.[J]法制與經濟.2008.(9):22;
[5] 黃瑞棟.建立刑事和解不捕制度的構想—以檢察業務為視角.[J].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