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文
隨著電視劇《潛伏》在幾大衛視的持續熱播,劇中的幾位主演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原來孫紅雷的工作單位是國家話劇院啊!”目前,天涯論壇娛樂八卦版的一個網友對他的意外發現深感驚訝,并稱,“我在國家話劇院的網站上發現,原來章子怡、李冰冰、鄧超、陳建斌、袁泉、胡靜、劉燁、佟大為等很多演員的工作單位都是那里。”
事實上,演藝圈中許多當紅明星的人事關系都在這些國家院團或高校里。除了上面已經提到的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旗下也有濮存昕、梁冠華、宋丹丹、何冰、楊立新、馮遠征、徐帆等;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也網羅了高曙光、馬伊琍、奚美娟、徐崢等明星;姜文、鞏俐、王志文等演員的人事關系至今仍保存在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研究所;徐靜蕾則供職于北京電影學院。這些曝光率甚高的演藝明星由于經常出演影視劇,以至于很多人以為他們屬于一些知名經紀公司或者是某影視公司旗下的藝人,完全不知道他們實際上還有著另一種身份,即國家事業、教育單位的在職工作人員。那么,當這些當紅明星頻繁地在影視劇中露臉的時候,他們與原單位又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借用天涯社區網友的一句疑問:“他們可以簽約經紀公司嗎?他們沒有演過話劇吧?他們是不是也從國家話劇院領工資呢?”
僧多粥少,只好外出覓食
國家話劇院是2001年底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由于是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試點單位,所以在改革方案還沒有完全成形的時候,就逐漸凍結了挑選演員進劇院的機制,近幾年來再也沒招人過一個人。
據了解,國家話劇院現有230多名演員,而每年在院內參與話劇演出的只有70人到80人,其他演員大多靠演影視劇求得藝術發展。“你在一天24小時中的任何時候打開電視,都會看見我們國話的演員。”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如此形容國話參與影視演出的演員之眾。
這些國話演員為何會投入影視劇的懷抱?王曉鷹表示,由于影視劇的拍攝周期確定得比較早,而國話自己的劇場目前還在建設中,所以無法確定一部劇目的確切上演時間;此外,國話每年排演的話劇不過幾部,因此并不是所有演員都有機會登臺;但“不管是哪種形式,對于演員們來說,都是在從事藝術工作,對于社會也是在做藝術貢獻”。
除了學習話劇和影視表演的演員外,現下許多當紅藝人也有學習舞蹈出身的,例如孫儷、董潔等。中國歌劇舞劇院黨委副書記、歌劇團團長孫毅稱這樣的情況在他們院中并不多見,但對此表示理解,“相較于話劇演員,聲樂和舞蹈演員藝術生涯的黃金時段相對較短。中國歌劇舞劇院每年排演歌劇、舞劇的數量并不多,而參與到為數不多的演出中,進而得到擔任主要角色的機會更是非常不易。”
而在影視劇日益紅火的內地演藝市場上。演員也已經完全不需要靠一部話劇為自己打開名氣,他們的影響力和地位差不多全是靠參演大制作的電影或者優質的電視劇建立起來的。所以他們把自己的演藝事業更多地放到影視劇的工作計劃中,很少或者根本不參演話劇,只是在簽演出合同以及開年終總結會的時候才會回劇院一兩次。例如章子怡進入國家話劇院之后就沒排過一部話劇,也很少回劇院。
演員外出拍片要交勞務費
在許多人看來,像章子怡、李冰冰等這樣的知名演員,一邊作為事業單位的職工享受著國家財政下發的工資,一邊作為明星拿取高額片酬,分明就是“不在其位,卻謀其酬”。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據王曉鷹介紹,其實這些明星外出拍攝影視劇,制作單位都要同劇院簽訂勞務合同,“影視劇要用我們劇院的演員,就相當于把我們的人員租賃給另一個用人單位,所以要付給我們一定的勞務合同費。”臺同費用的具體算法是演員每個月基本工資的百分比,最低的合同費用是工資的400%。而究竟是百分之幾百,則根據每個演員在影視市場上所能體現出的勞動價值來確定,原則上是名氣大的演員交的勞務費多,名氣小的相對就交的少。而這些合同費用則全部用于劇院建設、新劇目創作等方面。
國話的青年演員徐筠在2002年進入劇院之后只拍過《喊我一聲哥,我會淚落如雨》這一部話劇,其他時間都在忙于各種影視劇的拍攝,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跟她情況類似的明星在劇院的收入和待遇情況,“過年過節都會發東西,我不是拿全工資,只有在劇院演話劇的時候才拿全工資,所以月工資少得可憐,少得我都不好意思說,只能拿來直接繳電話費。我們交的勞務費比我們工資可高多了'勞務費是有戲拍就交,沒戲拍就不用交,但勞務費的具體算法我不太清楚。我如果在劇院演話劇的話就會有額外的獎金、演出費什么的。”
針對在職知名演員在外“打工”的現狀,每個院團由于面臨的境遇各不相同,情況也略有不同。如中央戲劇學院除了和劇組簽訂相關合同,并由劇組向學院支付演員的勞務費用外,學院每年還會按照這些演員的職稱來確定一定數目的費用,并將是否完成任務額作為考核的標準。不過常常會有劇組不履行合同、不支付費用的情況發生,而這些費用就需要由演員個人補上。
與經紀公司的關系有待理順
隨著演藝市場不斷趨向正規化、商業化的發展,影視公司和經紀公司對藝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許多知名的藝人紛紛簽人大牌的影視公司和經紀公司,以期在一個優質的平臺上實現自身演藝事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許多藝人本身已經是話劇院團的演員,再加入經紀公司算不算是“一女兩嫁”了呢?這樣不會有什么矛盾沖突嗎?
其實,這種情況在許多大牌演員中都普遍存在,例如李冰冰、佟大為、徐筠都是國家話劇院的演員,但他們同時分別隸屬于華誼兄弟經紀公司、橙天拾捌經紀文化公司、榮信達影視藝術有限公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演員徐崢也簽約了美國CAA經紀公司,北京人藝的演員徐帆則追隨老公馮小剛,成為華誼兄弟公司旗下的藝人。對于這種新情況新問題,王曉鷹表示這種事情不便討論,現在演員有經紀人或者經紀公司的現象特別普遍,這是新老體制對接的過程中催生的新事物,這個關系還需要去理順。
演員徐筠在這方面倒沒有太多的顧慮,她表示既然劇院沒法幫他們這些演員把藝人經紀做起來,那么按市場的規律找一家經紀公司沒什么不妥,只要不和劇院有沖突就行,“按正規來說,事業單位的演員是不應該簽經紀公司的,但為什么幾乎每個人都簽了經紀公司?因為經紀公司是適應市場的,我們演員靠影視來發展也是走市場,而且我們都協調得很好,所以不會有什么沖突。如果劇院需要我們去演話劇的話,還是以劇院的需要為先的,除非是沒有角色給我們演,我們在外面又有特別好的機會,劇院也愿意讓你在外面發展。我們院長對我們特別好,不是說有戲沒戲都一定得呆在劇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