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東 胡朝麟


去年以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導致我出口大幅下滑,我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之下,社會各界對外貿的關注和議論越來越多,有些人認為外貿依存度高,我國經濟受制于人,提出要從政策上引導外貿企業轉做內貿。本文從利弊、供求和實務三個方面進行剖析認為,外貿出口轉內銷不應成為政策導向。
一、利弊分析
(一)有利方面
主張從政策上引導企業轉做內貿的同志,主要提出了三點的“利” 作為論據:
1.避免人民幣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2005年7月20日匯改開始人民幣進入上升通道,兌美元累計升值20%以上;去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相對穩定,但由于同期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導致人民幣對歐元、英鎊、日元等主要貨幣以及我國一些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升值。匯率波動使大量外貿出口企業蒙受損失,匯率不穩也使得交易雙方預期不明,為防止匯率風險而推遲或減少減小訂單,而內銷則不用考慮這些問題。
2.減少外部經濟波動帶來的沖擊。出口較多的國家和地區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大,受外部影響也大。本輪經濟危機中,由于國際需求下降,特別是占我國出口市場比重60%的主要發達國家相繼陷入經濟衰退,我國外貿出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路下滑,在去年11月首次出現負增長以后,1-6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已同比下降21.8%。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上半年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
3.減輕來自國際社會的外部壓力。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使得近年來貿易摩擦增多,國際壓力空前。歐美國家一方面利用“兩反一保”和技術壁壘等措施限制我國產品進入其市場,一方面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服務及農產品市場,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繼續施壓,堅持要求人民幣升值。甚至是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快速增長的外貿出口頗有微詞。來自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若部分外貿出口轉內銷則可以減少貿易不平衡,從而減少貿易摩擦,減輕外部壓力。
(二)不利方面
從政策上引導企業轉做內貿,也必然會面臨以下三點“弊”:
1.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將減弱。眾所周知,外貿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近幾年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20%左右。據國家統計局研究,出口每增長1%,可以拉動消費增長0.68%、拉動投資增長0.74%。外貿出口轉內銷必然會減弱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與我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宏觀政策是相違背的。另外,若外貿出口轉內銷導致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同樣會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2.降低資源利用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根據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國際分工可以優化全球的資源配置,國際貿易可以增加貿易國的福利,反之,外貿出口轉內銷將會降低資源的利用價值,使國家福利流失。另外,外貿本身就是對企業競爭力的檢驗,許多大型跨國企業正是通過外貿的發展才具備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3.加劇國內市場競爭產生擠出效應。外貿出口轉內銷必定會增加國內市場供給,若內部需求不能同步擴大,則會加劇國內市場的競爭,產生擠出效應,使得部分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倒閉,也有可能會導致惡性競爭,影響市場秩序穩定。
(三)綜合分析
任何政策選擇都會有利有弊,關鍵是要整體上利大于弊。提倡外貿轉內銷,有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弊。
一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功,外貿出口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擴大出口,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刺激和擴大了國內總需求,同時還大幅增加了國家的外匯儲備,進一步深化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國際市場是靠長期開拓發展的,面對一時的困難,放棄市場容易,今后再想重新進入就更加困難。
三是外需與內需、外貿和內貿在實踐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而者都可以促進就業,增加國民收入。內外貿并舉,兩條腿走路,總要比僅僅依靠內需、一條腿走路要好。
二、供求分析
(一)國內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能力大大增強,市場商品供應總量持續增加,已經實現了商品由短缺向總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變,買方市場特征日益明顯。總體來說,大部分商品供求基本平衡,但有17%的商品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只有極少數的商品供不應求。短缺產品主要集中在資源類產品和一些壟斷行業,需要通過擴大進口和破除壟斷來解決;而在普通工業品生產領域,更多的是出現相對過剩,很多企業出現開工不足。供過于求商品主要集中在電器、體育娛樂用品、五金工具、鞋帽等工業消費品領域;供過于求的生產資料主要集中在汽車、機電產品、建材等領域,而這些產品正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通過出口消化了部分過剩產能。
另外,我們通常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衡量國內市場對貨物商品的最終需求,如果外貿出口總額相對于國內市場需求越大,其比值越大,則外貿出口轉內銷對內貿企業的擠出效應就越大,即可行性越小。
2000年-2007年期間,我國外貿出口的增長速度要明顯高于國內消費的增長,“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顯著的上升趨勢,2006和2007年外貿出口總額達到甚至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其中2007年出口達到92599.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89210億元,“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最大值1.04。而08年雖然受出口下滑和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影響,但“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然達到0.91。
依據2008年的數據,每1%出口轉為內銷,國內消費需要增長0.91%才能平衡供給,這將給國內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若2009年中國經濟不受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和國內消費均按2000年-2008年的年均增長速度增長,那么2009年出口將達到121163.8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780億元,但據目前來看,1-7月份外貿出口同比下降22%,預計全年下降15%,即預計09年出口84332.66億元。若要使經濟以預期速度增長,外貿出口企業的生產不受影響,則36831.14億元的外貿出口差額須由國內消費來滿足,即09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需增加到154611億元,比08年增加46123億元,增長42.51%,這顯然是難以實現的。
(二)內外貿產品結構不同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各國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不同,各國出口的將是具有比較優勢或資源豐富的產品。宏觀上,內外貿產品結構對等或相似是外貿出口轉內銷可行的必要條件。
有關國內貿易的宏觀統計數據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主要商品分類銷售額”最能反映國內市場的最終需求,而出口產品結構可以直接選取海關統計數據庫中SITC分類的數據來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石油及制品類”、 “金屬材料類”和“食品、飲料、煙酒類”占據國內貿易批發與零售的前三位,總共接近50%。而我國出口商品前三位分別是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如表1所示,出口貿易與國內貿易統計的商品分類標準有著較大的差異,難以進行直接的對比分析。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按照國內貿易統計中的商品分類標準對出口貿易數據進行重新整理。整理后的出口商品首位是“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占34.68%,在國內貿易中僅僅占4%左右,位居第八。國內貿易中占比排在首位的“石油及制品類”,2007年占比21.08%,而在出口貿易中只占1 %左右,2007年列出口第8位。國內貿易占比排在第三的“食品、飲料、煙酒類”,2007年比重為12.58%,而在出口貿易中一直在3%左右。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國內貿易與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外貿出口轉內銷在供給與需求上難以對應,可行性較低。
(三)擴大內需也有很多困難
國家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擴大內需,這是十分正確的,可以說啟動內需是大國經濟增長和穩定的基石,應該作為國家長期戰略來貫徹執行。但這不等于說就可以忽視外需。一方面擴大內需本身就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另一方內需和外需應當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如果通過擴大內需使國內居民消費水平得到提升,使國民收入中投資/消費的比例能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國內市場容量將不可限量,足以容納外貿轉內銷的部分。但是,一方面目前我國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還處于較低的層次,現在的市場還難以與發達國家市場相比,消費層次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另一方面國民收入中投資/消費的比例變化有其歷史、文化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絕非短期內能夠改變。
近年來,我國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態勢繼續擴大,2007年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降到歷史最低水平48.79%,居民消費支出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47%,下降到了2007年的35.45%。
形成這一局面有多重原因,其中有一條是肯定的,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也是抑制消費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僅僅為3223.85元,而城鎮居民為這一數字的3倍,據統計,目前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居民,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農村并不是不舍得消費,而確實是無錢可花。當前國家許多拉動內需的政策都是為了提高居民消費,如:家電下鄉政策、購車補貼政策。目前來看這些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拉動作用有限,也難以持續。
因此,從宏觀的供求關系來看,短期內國內需求難以購買外貿出口轉內銷的供給,外貿轉內貿很可能會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
三、實務分析
外貿出口轉內銷微觀上需面對實務上的困難。
外銷在多數情況下以“客戶+訂單+生產”的單一交易方式進行,企業基本上按照客戶訂單的要求進行打版、生產、交貨,其核心能力聚焦在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及重大貿易客戶的管理維護上;而內銷則是“市場需求+產品組合+渠道網絡+品牌打造+團隊執行”的系統對抗,將直接面對復雜多變消費群體、消費結構、經銷代理,其核心能力聚焦在產品的適銷對路、差異化的產品風格、渠道掌控與品牌提升上,整體對企業來講是一個多層面、較為精細的系統化操作,迥然不同的操作思路套路對外銷轉內銷企業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如表2所示,外貿企業轉內銷在實踐上將遇到了以下幾方面困難:
(1)缺少完整的營銷渠道。營銷渠道是國內銷售最重要的環節,內銷企業一般采用支付“進場費”進入大型零售市場的方式進行銷售,也有部分企業建立了自己的零售終端,內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外貿企業以往的銷售主要是通過國際貿易網站、參加展會等方式接單生產,也許銷售部門只有兩三個人。外貿企業轉內銷需要組建一支經驗豐富的營銷隊伍,還需要支付“進場費”等渠道費用,這些都令許多外貿企業望而卻步,缺少完整的營銷渠道是外貿企業轉內銷的最大障礙。
(2)沒有自主品牌或品牌無知名度。大部分外貿企業屬于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類型,很少擁有自主品牌,在國外市場生存依靠的是OEM,這種模式下企業只需要把產品生產好,市場的風險和殘酷的競爭則有品牌商承擔。內銷企業多數擁有自主品牌,且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品牌進行包裝,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知名度低的品牌難以進入較好的商場。大多數外貿企業要想擁有知名品牌非常不易,僅商標的申請程序就大約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而提高品牌知名度更是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外貿企業在國內幾乎沒有知名度,這使得他們的產品雖然有較好的質量,但難以進入好的商場,銷售業績自然也就不容樂觀。
(3)研發能力不高或不符合國內需求。除部分企業采用貼牌生產外,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加上貿易補償是外貿企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三來一補”式的外銷模式大多是客戶提供產品標準,企業新產品開發的能力往往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多年的外貿經驗使得外貿企業一般都擁有相對穩定的客戶和國際市場,按照雙方訂單上達成的數量和產品規格進行生產,對于產品的研發、創新和改進都沒有專門的負責人員,造成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較差,難以針對市場作出產品更新。
(4)訂單規模及生產方式難以適應。在訂單規模方面,國內采購的訂單金額一般不如國外那么大。外貿訂單動輒百萬的誘惑使得以前很多外貿企業不愿接受國內小單,因為大訂單具有小訂單不具備的規模效益,而且小訂單讓企業掙的也少,但是,小而散卻是內銷的特點,企業看起來龐大的銷售規模都是靠著無數經銷商分散的小訂單堆積起來的。在運營模式上,外貿采購的訂單制,采購商給廠家技術圖紙和標準,然后下訂單,貨到付全款;而內貿采購是實物制,要求廠家先生產出貨品,采購員根據廠家的貨來決定買多買少,這對廠家而言存在風險和庫存問題。
(5)銷售結算方式不同,經營風險加大。在預付款上,國內采購商要根據廠家情況,個別交涉,一般貨款的結算有一定期限的賬期,非食品類商品要實行退換貨制等,風險較大。而國外采取的是國際標準的信用證和提前預付定金制度,生產企業風險較小。外貿企業轉內銷由于結算方式的不同,資金的周轉速度減慢,對資金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加。
(6)沒有國內售后服務體系。外貿企業一般不用考慮售后服務問題,企業的任務只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按期交貨,而內貿采購商則會要求制造商投入人員、資金參與促銷、廣告等,為商品的銷售共同出力。
可以看出,外貿和內貿在交易規則等實務操作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對國內市場的交易規則和制度,外貿企業的內銷之路困難重重。
四、結論
“鼓勵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這一觀點具有片面性,不應成為我們的政策導向。提倡外貿出口轉內銷,很可能會增加國內的競爭,產生擠出效應;外貿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外貿與內貿、外需與內需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當前形勢下,我國應努力促進外貿出口,同時也要拉動內需,外貿與內需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