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珍 程媛媛



一、 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的國際比較
為了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的定位形成支持,本文選取了對我國紡織服裝業形成威脅的國家的競爭力指標進行國際比較。比較國家的選取原則:出口市場類似(以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對象);行業資源稟賦類似(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有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出口產品檔次類同(高檔產品較少,以中檔或中低檔產品為主);紡織服裝業對國內工業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本屬于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
表1所示,從國際比較來看,紡織服裝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出口增長優勢指數都處于第一的位置,這充分顯示了我國紡織服裝的龐大規模和它的外向型性;但是,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紡織服裝出口貢獻率、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均高于我國;說明我國存在著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下降的隱患。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有個全面的分析。
二、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因素分析
紡織服裝業的主要特征表現在:首先,二元結構型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次,從紡織服裝業產品結構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動,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經濟結構,而不同的經濟結構又受需求、供給等多種因素制約;再次,產業鏈長而復雜,涉及的產業部門多,各產業之間的依存度高;最后,紡織品服裝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其發展具有永續性。紡織服裝業的特點決定了其競爭力首先依賴于要素條件和市場需求情況,其次相關產業部門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其競爭力的大小,最后產業的運行機制與競爭機制對產業的健康發展也有直接影響。因此本文在這里選取波特“鉆石模型”理論中的四大因素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產業競爭力進行定性分析。
(一)要素條件
1.原料資源
我國是產棉大國,棉花是紡織服裝生產基本的原料資源。由表2可知,2005-2008年,中國棉花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8/09年,達7,795,000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3.48%,預計2009/10年,中國棉花產量將保持7,185,000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31.06%。雖然我國在棉花產量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棉花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原材料成本的不斷上升。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國內棉花價格在1988年還只相當于國際市場價格的65.47%,到2008年就漲到相當于國際市場價格的93%。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
2.勞動力資源
勞動力成本。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紡織服裝業在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正逐漸消失:中國目前的服裝業勞動力成本是0.76美元/小時,而印度、印尼、越南分別為0.67美元/小時、0.55美元/小時和0.28美元/小時。與此同時,《新勞動法》的實施,客觀上提高了企業的人力資本,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我國紡織服裝業勞動力成本上漲30%。我國紡織服裝業未來的利潤空間將受勞動力成本上漲的直接擠壓,其國際競爭力將會弱化。
勞動力素質。高級人才對紡織服裝業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一方面,紡織服裝業越來越具有資金、技術密集型的傾向,發達國家如美、日等不斷把高新技術應用,這當然缺少不了高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服裝業重要的利潤增長點是品牌,然而只有優秀的設計師才可創造知名品牌。我國紡織服裝職工主要來自農村,缺少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豐富經驗和市場開拓能力的優秀設計師、工程師、企業管理人才,不利于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3.資金、技術和裝備
投資情況。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以來,紡織服裝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從不同地區來看,盡管東中西部的紡織行業投資增速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減緩,但我國紡織行業投資向中西部地區調整步伐仍在不斷加快。據統計,2008年,東部地區紡織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分別達27.05%和28.43%。東部地區占全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明顯降低,從上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而中西部地區所占的投資比重相應提高了6.46個百分點。
技術和裝備。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服裝業的科技含量,引進了為數眾多的配備電腦的先進服裝設備。美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服裝CAP/CAM系統,日本、法國的先進機電一體化縫紉設備,美國、法國、瑞典的電腦吊掛生產系統及MIC服裝管理信息系統等。但從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看,我國裝備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二)需求條件
1.市場需求分析
市場是所有產業的立足點,更是民生產業的生命線。當前形勢下,內需市場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意義更加不一般?!都徔椆I調整和振興規劃》中,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與擴大國內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被列為穩定國內市場的兩個主要任務。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判斷,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有較強的市場潛力:2007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14.6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縮小,農村地區紡織品服裝的消費必將成為紡織品內需市場拓展的強大拉動力量。
2.消費者的成熟度
美、日等發達國家紡織服裝業的高檔市場形象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們成熟的、高要求的消費者。與之相比,我國的消費者還有不小差距,普通消費者仍把價格作為選擇商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隨著市場的國際化,我國消費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高收入階層傾向于購買名牌商品,并且也知道如何區分假冒商品,而且把高品質作為服裝消費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相關和支持性產業
1.相關產業
紡織機械業。紡織機械部門是一個重要的相關行業,它是生產質量和高附加值紡織產品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紡織機械部門逐步發展,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起推動作用。據紡機協會對1020家生產企業統計顯示, 2008年,22個生產紡織機械的省市中有14個省市有產品出口。出口交貨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山東省,五省市出口交貨值合計占全部出口交貨值總額的88.94%。
專業市場。中國擁有眾多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如: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廣州國際輕紡城、中國湖塘紡織城、中國清河濮院羊絨服飾制品市場、常熟招商城等。這些專業市場在促進當地紡織服裝業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強大的市場容量擴大了區域產業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市場拉動效應帶動了加工產業的進一步分工和支持產業的發展,出現一批新興產業;市場良性發展有利于區域整體品牌的樹立,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
行業協會。中國紡織服裝業組建了較多的相關行業協會,如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商會、寧波市服裝協會等,這些行業協會在行業發展戰略研究、信息收集、協調各企業行為、規范出口秩序、研究進口國反傾銷法規與條例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支持性產業
展覽業。伴隨著中國服裝經濟的不斷繁榮,服裝專業展會的發展也是與時俱進,第十三屆寧波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2008年第九屆中國義烏國際針織機械展覽、CIGF2009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2009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為企業和其他參展商在形象展示、業內交流、品牌推介、代理加盟、出口貿易、OEM等方面創造了諸多機會。
教育業。目前,我國形成了多所培養紡織工程技術人才的高校,如我國理工大學、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等,這些高校不但為紡織服裝業輸送了大量紡織工程技術、服裝設計等方面的人才,而且與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直接運用于生產,這大大提高了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
其他支持性產業。與紡織服裝業運行相關的其他支持性產業包括物流業、信息業和金融業等。盡管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本身基礎薄弱,所以仍不足以對紡織服裝業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企業結構和競爭戰略
1.企業結構
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中私營企業占據4成以上,國有企業增長乏力。2008年,我國私營企業出口紡織服裝793億美元,增長11.1%,占42.8%;國有企業出口354.1億美元,增長0.7%。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多屬中小型,整體水平與國際水平有很大差距,行業內的企業大多是屬于“散、小、弱”,并以加工型為主,一直未能擺脫數量增長型的出口發展模式,出口由來料加工起步并徘徊不前。
2. 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包括成本領先戰略、標歧立異戰略和目標積聚戰略等,基于品牌在紡織服裝業的突出地位和本文篇幅,此處論述主要以品牌戰略為主兼顧其他。在出口過程中,大多企業沒有自創品牌,貼牌仍是紡織品服裝企業出口的主要方式,沒有品牌優勢的情況下,利潤上升空間很小,這種狀況無法適應國際紡織服裝市場日益個性化、時裝化和高檔化的發展趨勢。圖1反映了紡織服裝產品的價值增長曲線。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應該在價值曲線上由OEM向品牌構建和設計方向移動。
三、研究結論
我國紡織服裝具有強競爭力,具體表現在:紡織服裝國內市場逐步擴大,消費者成熟度不斷提高;行業投資由東部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調整;專業市場、行業協會、展覽業、教育業等相關和支持性產業逐步完善,對產業競爭力的提升起推動作用。但是,存在競爭力下降的隱患:紡織服裝業在原料和勞動力資源方面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勞動力素質、紡織服裝技術裝備、管理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紡織服裝企業以私營中小企業為主,在競爭戰略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識。▲
參考文獻:
[1]2008年對外貿易運行情況[OB/DL].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海關總署:紡織服裝出口仍面臨四戰,http://www1.customs.gov.cn/default.aspx,2009-5-13
[4]張金昌.國際競爭力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1
[5]狄昂照,吳明錄,韓松等.國際競爭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