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群
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在交易磋商和合同訂立過程中一般都需要使用貿易術語來確定雙方在交接貨物方面的部分合同義務,不同的術語體現了不同的交易條件。不同的交易條件,最終也必然反映到價格上來。
根據INCOTERMS 2000對FOB術語的解釋,FOB術語后接裝運港名稱,是指當貨物在指定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賣方即完成交貨。同時,買方必須自該交貨點起負擔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FOB術語要求買方辦理貨物出口清關手續,由于強調“越過船舷”的交貨義務,所以該術語只適用于海運和內河運輸。
根據解釋,對于內地企業來說,一般是不會報出FOB HONG KONG價的,因為香港相對于中國大陸地區而言是獨立的關稅區,香港港口對于內地企業來說,性質和國外港口無異,不大可能作為內地企業出口商品的裝運港。FOB HONG KONG通常應該屬于港商常用的報價術語。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國外客戶在訂立合同時,常常提出要求以FOB HONG KONG術語作為成交條件,這給內地企業帶來了理解上的困擾,也增加了從發盤報價、辦理運輸直到制單結匯等各個環節的操作難度。
一、內地企業被要求以FOB HONG KONG術語成交的原因
內地企業生產的貨物卻被要求從香港裝船出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突破貿易壁壘的限制。香港作為世界上最自由的港口之一,幾乎沒有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限制。通過取道香港出口,可以有效規避國內更高的出口關稅或者國外對華的進口關稅,同時也能繞過配額、許可制、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諸多貿易限制,使出口商品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備競爭力。據商務部調查,直到2008年底歐美國家陸續取消對華紡織品進口配額制之前,中國一直遭受美歐紡織品設限,許多內地紡織品企業為擴大業務需要花費高額資金購買配額,所以這些企業寧愿鋌而走險以香港、孟加拉等地生產企業的名義制作原產地證明文件。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行為涉嫌單證舞弊,容易惡化和貿易伙伴國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國商務部配合歐美海關部門,已經明令禁止此類非法轉口貿易行為。但是,還有許多在港注冊、內地設廠的“三來一補”企業,利用通過這種特殊的地理布局實現合法規避,雖根據注冊地原則不再算作內地企業,但貨物出運的具體操作和費用負擔與內地企業直接做FOB HONG KONG無異。
2.香港出口手續更簡單靈活。內地去香港的中港拖車費用目前已經比較低廉,辦理中港運輸的貨運代理市場也十分成熟,而且在中央政府對港澳更加緊密的經貿政策(CEPA)作用下,內地到香港的海關費用和手續也越來越簡便,香港港口為保持國際一流自由港的地位,包括港雜費等在內的各種港口費用也已經在降低。所以,現今在出口費用和內地港口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更多國外客戶青睞從出口手續更簡單靈活的香港裝運出口,在香港甚至可以先裝運后補辦出口手續。
3.香港港口運作更為成熟,航線眾多、設施齊全。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國際貨運港之一,單在2008年已處理了2450萬個標準集裝箱。作為東南亞物流中心,現時香港港口每星期提供約 450班次的集裝箱班輪服務,連接香港港口至世界各地500多個目的地。國外客戶指定在香港裝運,不論是航線的設計還是船期的安排都更加靈活可靠。而香港港口國際化程度相較內地港口更高,運作和管理經驗更豐富,更能迎合國外客戶的習慣和商務體驗。
可以說,內地企業被要求從香港裝船出口,有時候不僅僅是內地企業不斷擴大銷路或港資企業在安排區位戰略布局時減少交易成本的自身訴求,也是國外客戶從出口手續的繁簡、運費的高低、航線和班次的靈活程度等多個角度出發的基本考慮。
二、內地企業以FOB HONG KONG術語出口時的義務履行、風險轉移和費用劃分
內地企業如果同意以FOB HONG KONG作為成交的貿易術語,意味著接受視同“國外港口”的香港港口作為國外客戶指定的裝運港。此合同項下,買賣雙方的義務履行、風險轉移和費用劃分必不同于傳統意義下內地企業從內地港口裝運出口至國外目的港的情況,也不同于港商從香港裝運出口至國外的情況。下面將從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五個主要方面對此類成交條件下買賣雙方的義務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定義:
1.運輸和保險合同。內地企業從香港裝運出口,必然先要經過內地啟運地至香港裝運港的運輸,再經過香港裝運港至國外目的港的運輸。所以,按照INCOTERMS 2000對FOB術語的解釋,買方仍然必須自負費用,訂立自香港運輸貨物的合同;賣方此時并非無任何義務,而是要自負費用,訂立運輸合同,將合同規定的貨物自內地啟運地運至香港裝運港。
2.清關手續。由于香港和中國大陸屬彼此獨立的關稅區,所以內地企業從香港裝運出口的清關手續不僅包括從香港出口的海關手續,還要包括貨物從中國大陸出口的海關手續和進口至香港的海關手續。具體地,賣方必須自負風險和費用,在各自適用的地方,辦理貨物從中國大陸出口、貨物進口至香港,及貨物自香港出口所需的一切海關手續;買方必須自負風險和費用,在適用的地方,辦理貨物進口至目的國以及經由另一國過境運輸的一切海關手續。
3.交貨。FOB HONG KONG術語下交貨義務的履行,關鍵在于術語后所指定的裝運港,而不在于賣方是內地企業還是港商。所以此條件下,賣方仍然必須按照港口的慣常方式,在約定的日期或期間內,在香港裝運港將貨物交至買方指定的船上;買方也必須在貨物已按此規定被交付時收取貨物。
4.風險轉移。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伴隨交貨義務的履行而轉移,所以賣方必須負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直至貨物在香港裝運港越過船舷時為止;買方必須負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自貨物在香港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起。
5.費用劃分。根據前面的解釋,賣方必須支付與貨物有關的一切費用,直至貨物已在香港裝運港越過船舷時為止,及在各自適用的地方,支付貨物從中國大陸出口、貨物進口至香港,及貨物自香港出口時需支付的海關手續費、一切關稅、稅捐和其他費用;買方必須支付自貨物在香港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起,與貨物有關的一切費用,及在適用的地方,支付貨物進口至目的國和經由另一國過境運輸所需支付的一切關稅、稅捐和其他費用,以及辦理海關手續的費用。
三、內地企業如何制定FOB HONG KONG報價
前面已經提到,不同的成交條件最終會在賣方給出的報價中得以體現。為了能夠實現出口盈利,賣方必須仔細核算在當前成交條件下整個出口過程中的成本,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基于某種貿易術語的報價。
(一)內地企業FOB HONG KONG報價的主要構成
簡單地說,出口商品的價格構成主要包括出口商品的采購價(含增值稅)、國內費用、國外費用及凈利潤,如果享受出口退稅政策,還可在成本核算時扣減退稅收入。其中,費用的核算相對復雜,涉及在國內和國外的包裝、倉儲、簽證、裝卸、運輸、保險、通訊費用,以及損耗、傭金、銀行費用等方方面面,在這里我們不妨關注運費、保險費和清關費用這三種國際貿易中的重要費用,且不考慮出口退稅的問題。
現設定出口商品的采購價為;內地啟運地至香港裝運港的運費為,此區間對應的保險費為;香港裝運港至國外目的港的運費為,此區間對應的保險費為;辦理貨物從中國大陸出口、貨物進口至香港,及貨物自香港出口的清關費用分別為,,。根據前文對內地企業接受FOB HONG KONG術語為成交條件的解釋,內地企業采用此術語成交的成本價可以簡單表示為:=
如果換作港商采用此術語,則港商的成本價則表示為:=
由此不難發現,內地企業如果報出FOB HONGKONG價,必然要高于港商在相同術語下的報價,因為前者在履行FOB HONG KONG合同時增加了從內地啟運港到香港裝運港這一段中港運輸區間,相應地,交貨的義務、承擔的風險和費用都要大于后者。而內地企業在報價上增加的部分主要是來自這段中港運輸區間的運費、保險費以及貨物從中國大陸出口和貨物進口至香港這“一出一進”的清關費用。
(二)此報價和CIF HONG KONG價的區別和聯系
有不少人指出,內地企業以FOB HONG KONG術語報價出口就相當于以CIF HONG KONG術語報價出口。下面我們按照前面的設定對此觀點進行驗證:
根據INCOTERMS 2000對CIF術語的解釋,CIF術語后接目的港名稱,是指貨物在指定裝運港越過船舷時,賣方即完成交貨。賣方必須支付將貨物運至指定目的港所必須的費用和運費,但交貨后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以及由于發生事件而引起的任何額外費用,自賣方轉移至買方。此外,賣方還必須為貨物在運輸中滅失或損壞的買方風險取得海上保險。因此,賣方須訂立保險合同,并支付保險費。CIF術語要求賣方辦理貨物出口清關,只適用于海運和內河運輸。
按照解釋,內地企業以CIF HONG KONG術語報價出口是很正常的,因為CIF術語后接目的港名稱,此時只需把原先作為裝運港的香港港口看作目的港即可。按照前面的設定,該企業的成本價為:=
通過比較發現,兩種報價在運費和保險費這兩個權重較大的費用上完全一致,差別僅在于FOB HONG KONG價相對CIF HONG KONG價多了兩項清關費用,分別是貨物進口至香港和貨物自香港出口這“一進一出”的清關費用。由于香港享有CEPA和自由港政策,特別是在FOB HONG KONG術語下的這段中港運輸區間,如果直接使用海運方式將貨物運送至香港裝運港,則幾乎不存在這兩項清關費用,所以從數量上看,兩種報價的確非常接近。
但按照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對于內地企業而言,在FOB HONG KONG術語下,香港港口是裝運港,所以才是主運費,且是倒付,由買方負擔;是對應的這段海運區間的保險費,一般也由買方負擔(并未被強制要求)。也就是說,內地企業的FOB HONGKONG報價實際上體現的就是段的報價。而在CIF HONG KONG術語下,香港港口是目的港,是主運費,且是預付,由賣方負擔;是對應的海運區間的保險費,也由賣方負擔。
據此,如果從賣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貿易術語本身的性質來看,兩種報價則有著本質的區別:FOB HONG KONG術語下,直到貨物在香港裝運港越過船舷為止,賣方都一直在承擔風險和費用,并且越過船舷只是表明交貨義務履行完畢,該術語下產生主運費的海運區間還沒有開始。但在CIF HONG KONG術語下,自貨物在內地啟運港越過船舷時起,賣方的交貨義務就已經履行完畢,之后不再承擔任何風險,也無須保證貨物安全到達香港,待貨物抵達香港港口(此時看作目的港)時,該術語下產生主運費的海運區間已經全程走完。
綜上所述,FOB HONG KONG術語對于內地企業而言蘊含了聯運性質,是兩票運輸的首尾連接。在該術語下,貨物的整個流動過程包括從內地啟運地至香港裝運港的“中港段”和從香港裝運港至國外目的港的“海運段”兩段運輸。
對于具有聯運性質的運輸方式,內地企業最關心的還是能否安全收匯的問題,因為如果不能簽出一張覆蓋全程的運輸單據,就無法順利結匯。在此案中,中港段的運輸一般都交由專門經營中港段運輸的貨運代理公司負責,當貨代在香港的指定裝運港完成裝船之后,根據船公司簽發的海運提單(Master B/L)簽出貨代提單(House B/L),作為已代為交付貨物的憑證。這份貨代提單上所注明的區間必然是從香港裝運港到國外目的港的海運區間,顯示為FOB HONG KONG,與合同和信用證一致。依據貨物實質經歷的運輸過程,它并沒有覆蓋中港段的運輸,但從合同和信用證表面上所顯示的FOB HONG KONG來看,它就是一份覆蓋全程的單據,況且賣方在中港段所耗的費用也已經打入此FOB HONG KONG報價,因此這份貨代提單用于制單結匯不會存在任何問題。▲
參考文獻:
[1]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M].中信出版社,2000.
[2]吳百福.進出口貿易實務教程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胡俊文.出口報價核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J].對外經貿實務,2005,2.
[4]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非法轉口貿易遭遏制:美國嚴查中國紡織轉口貿易 [EB/OL].At http://www.ccpit.org/Contents/Channel_62/2007/0813/57416/content_57416.htm.
[5]香港港口發展局.香港的港口設施 [EB/OL].At http://www.pdc.gov.hk/chi/facilities/por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