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薇
對外直接投資經濟效應是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所產生的各種影響,既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的全面經濟效應,也包括其主體跨國企業所取得的經營成果。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據商務部初步統計,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突破500億美元,達到521.5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06.5億美元,占78%;金融類115億美元,占22%。可以說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而且已經對國內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特別是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技術進步的促進、國內產品出口的帶動、就業結構的改善和國內資源優化等五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鄧寧就已經提出“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投資國產業調整”的觀點,國際投資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迅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同時,也為國內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讓出了資源,從而使我國原有的產業結構得以不斷優化。最重要的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外直接投資使國內剩余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現階段,我國國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食品、家用電器、自行車等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在國內處于比較劣勢地位,如不能及時調整,會使我國現有資產存量的收益下降,影響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通過對外投資,將這些已失去的或正在失去優勢的產業轉移到要素成本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可以延續這部分資產的盈利能力,同時也為國內產業的調整、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空間。近年來,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輕工等行業的企業紛紛在境外設廠。以彩電業為例,廈華在德國和法國設有兩個加工廠,海信在意大利、法國設有工廠,長虹、創維、海爾、TCL集團等也在墨西哥、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等國建立眾多的海外彩電生產基地和合資公司。截至2007年底,經商務部核準和備案的境外加工貿易企業就達到800多家,在境外形成了1700萬臺家用電器、260萬輛摩托車、140萬輛自行車、55萬個棉紡錠、1.1億件服裝、4000萬雙鞋的生產能力,促使國內部分行業的過剩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轉移。
二是對外直接投資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面對全球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興起,我國要盡快形成一批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高,成本和質量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保持和增強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目前,我國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已經在國外經濟發達的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通過充分利用發達國家技術積聚地的外溢效應,將海外研發機構的研究成果在國內迅速轉化、投入生產,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例如 TCL 在美國洛杉磯獨資設立研究機構;科龍在日本神戶獨資設立技術開發機構;小天鵝在美國和日本東京獨資設立研究機構;海信在美國獨資設立技術開發機構;上海貝爾與比利時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華為,它的國際化發展始于1996年,到目前為止,華為不僅與TI、摩托羅拉、IBM、英特爾、Agere、ATERA、SUN等世界一流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技術與市場方面的合作,而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了美國硅谷研究所、美國達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和俄羅斯研究所等五個研究所。這些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途徑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究與開發機構,并購當地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還可以將從當地獲得的技術信息高效地傳遞到國內公司總部,有助于整個企業掌握世界領先技術和國際市場動態,從而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二、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當代國際實踐表明,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難以獲得先進技術,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是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的重要捷徑。尤其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因為發達國家對先進技術的輸出一直采取嚴格的限制政策,所以發達國家向外轉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標準化的技術。我國想要在較短的時期內迅速提升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就要進行對外投資,靠近技術源,以獲得反向技術外溢,主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得以實現:一是到發達國家兼并或收購科技型公司,特別應該加大對研發要素豐裕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的力度,可以選擇和增加對美、英、德、日等國的投資力度而提高其反向技術外溢效應。值得肯定的是,我國一批有實力的跨國經營企業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經驗。例如,浙江的華立集團通過收購飛利浦CDMA移動通訊部門,獲得了飛利浦公司CDMA的全部知識產權、研發成果、研發設備、研發工具和一大批有經驗的研發人員,一躍成為國內IT領域首家掌握芯片核心技術的民營企業,在國際上打破了美國高通公司對CDMA技術的獨家壟斷局面。再如,首鋼集團通過收購美國麥斯塔工程設計公司70%的股份直接獲取了相應的關鍵技術等。二是在海外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設立研發機構,充分利用當地技術資源優勢,了解和把握國外新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以此作為開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如海爾集團在美國和德國建立了以研發和技術轉讓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業,并在美國洛杉磯和硅谷、法國里昂、荷蘭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爾設立了6個產品設計分部,通過境外產品開發來推動國內產品的技術升級和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同時,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運用實證的方法來考察我國外直接投資與技術進步的關系。例如,劉凱敏、朱鐘棣通過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全要素生產率(即技術進步率)時間序列數據分別進行平穩性檢驗,發現二者的一階差分序列均是平穩的,所以認為它們之間有長期的穩定關系。龔艷萍、郭鳳華通過借鑒Coe和Helpman的貿易溢出模型(即CH模型)構建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影響的模型,并分析計算得出定量結果,結果顯示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是比較明顯的。
三、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
西方學者在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上,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貿易替代論與貿易補充論。大量的實證研究認為:從總體上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投資國對外貿易之間的互補性要大于替代性。我國企業主要通過以下三種形式的對外直接投資促進國內產品的出口:
一是構筑國際營銷網絡。企業通過在世界其他地區設立貿易服務機構,構筑國際市場營銷服務網絡,打造自身品牌,與生產加工企業形成銷售對接,產生顯著聯動效應。如浙江的萬向集團先后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等8個國家設立了26家境外公司,并對他們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建立起海外生產基地、海外研發中心和涵蓋50個國家與地區的萬向國際市場營銷服務網絡,有力地帶動了國內同類產品出口的大幅增長,出口額從1984年的20 萬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5.21億美元。
二是跨國并購投資。在一個企業的產品知名度還有待認可和銷售渠道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收購國外的品牌成為進入新市場的一個捷徑。通過海外并購國外知名品牌和資源,借助品牌背后的營銷渠道和消費群體,既合法地避開某些國家對制成品進口的限制和高額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又維護和開辟了我國的出口市場。例如,三九集團成功收購了日本漢方企業——東亞制藥55%的股份,這是中國企業首次涉足日本制藥領域,也是中藥首次躋身國際主流市場。由于醫藥是一個比較非凡的行業,各國的壁壘比較高,若單靠企業直接打入國際市場,其代價昂貴。三九集團通過收購東亞制藥,在很短的時間里就實現了進軍日本市場的目標,并且獲得了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一個跳板。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也是想獲取IBM的品牌、渠道等,為聯想的國際化鋪平道路。
三是服務貿易型投資。這類投資的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擴大出口服務,投資形式主要包括批發零售投資、在東道國設立辦事處以及售后服務點等貿易型企業與辦事機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三九集團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采用在海外辦中醫診所的方式,三九提出在海外建立千家“麥當勞”式的中醫診所,把中藥帶到海外市場。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來看,這類投資所占比重比較大。
四、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就業影響由兩個方面來決定也就是替代效應和刺激效應。替代效應是指因從事海外生產而使本土進行的生產活動減少,因而導致就業機會的喪失。刺激效應是指海外直接投資帶動產品出口增加所導致的國內就業機會的增加。當替代效應大于刺激效應時,海外直接投資將導致投資國就業機會的減少;反之,則會導致就業機會的增加。總體來講,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國就業機會有可能產生負效應,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正效應。
在中國,一般來說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刺激出口以達到擴大就業的功效。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許多企業或是為了尋求更多的生產資源或是為了繞過關稅壁壘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都紛紛到國外投資設廠,而且主要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這些投資往往能增加國外附屬企業對我國國內資本設備、中間產品或輔助產品的需求,從而可以因增加出口而刺激我國國內企業的就業。近年來,我國沿海一部分與國際市場較接近的企業已率先“走出去”,其生產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區域。這些企業的管理職能都集中在中國總部,也為國內創造了許多非生產性的就業機會,如吸納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從事科研開發活動,聘用了大量熟悉國際貿易業務的市場策劃和營銷人員以及具有國際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員等。同時,這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其子公司的國際經營業務會導致對中國法律、管理和工程咨詢、國際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服務于這些領域的中介機構人員就業。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對外投資中有很多涉及到資源開發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這些投資中需要派出國內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參與開發建設。因此,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創造或維持一部分母國就業,提高國內就業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能水平,從而有助于國內就業結構的優化。
五、對外直接投資對資源優化的影響
我國是資源大國,但又是人均資源貧困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資源分布不均衡。我國人均礦產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是1/4,人均森林資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同時,我國資源消費增長速度非常驚人,從1990年到2001年,我國石油消耗量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銅增長189%,鉛增長380%,鋅增長311%,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在資源再生利用率上也遠低于發達國家,例如:我國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50%以上,資源再生利用率也普遍較低。我國即將進入汽車時代,大量廢輪胎再生利用率僅有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面對國內如此短缺的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市場,以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局面。
從近幾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 200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商務服務業49.4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40.3%,而采礦業為16.8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13.7%,名列第四位;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采礦業85.4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40.4%,名列首位;由此看來,我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建立戰略性資源開發生產供應基地,為國內某些短缺資源的需求提供國外資源,促進了經濟增長。比如,在石油行業方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先后收購蘇丹、哈薩克斯坦等地油田,并在印度尼西亞合作開采石油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對外直接投資能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使企業有機會獲得最新技術,從而有利于我國的技術進步;對外直接投資能促進我國的出口貿易,能提高我國勞動力的質量;對外直接投資還有利于我國企業利用國外的資源市場,以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