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日本何時走出危機,除了取決于自身所采取的措施,還要看美國等國的經濟恢復情況,其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從日本經濟自身的狀況來看,至少會在三個方面采取措施,這些措施對中國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危機過后日本有可能會對導致這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需求結構做出進一步的調整。
對于日本這樣一個由國情特點和歷史因素決定的外向型經濟國家,擴大內需是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日本經濟的一個長久性課題。作為制造企業,日本會把市場需求作為價值創造鏈條上的首要環節,千方百計地采取各種開發措施。而上次危機中雇用結構調整形成的規模龐大的非正式雇員和派遣勞動者,對日本社會兩極分化的影響,恐怕是其在解決內需問題上要面對的課題。同時在擴大外部市場需求方面,企業和政府會不遺余力地推行市場多元化戰略,以緩沖局部市場需求急劇下降的打擊。包括開發以往曾放棄的領域,比如低價位的小型轎車市場。
其次,危機過后出于規避風險和追逐持久性利潤的需要,日本有可能在制造業產業內部和其國際產業鏈條上重新調整和配置資源。關于產業內部以及企業內部的結構改革和業務重組,是制造企業擺脫困境和提高整體競爭力的一項常規性行動。以往危機后和這次危機中許多企業都會采取這方面的動作。例如目前的日本先鋒宣布從虧損嚴重的顯示器業務領域退出,探討成立光盤合資公司。日立金屬與它旗下的子公司在金屬表面處理業務方面實行統合,集兩家公司的技術力量建立高效事業。而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日本企業在其國際生產鏈條可能進行的調整。
由2008 年日本進行的一項對其跨國制造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這些企業在中、印等國進行投資的選擇條件,雖然仍然將市場的成長前景放在第一位,但是從兩國在企業投票所占比重的趨勢來看,日本企業越來越重視具有優秀人才的市場。今后的企業投資很有可能向具有這樣條件的國家移動。
第三,危機過后最重要的變化可能表現在制造企業在創新方面的長足發展上。以往日本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實現制造業的自主發展,在揚長避短方面依賴的就是創新的武器。通過技術創新上的努力和有日本特色的組織創新實踐,提升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其經濟發展的表現是同創新的狀況同步的。目前雖然遇到了危機的沉重打擊,但是日本制造企業正在通過積極的創新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
除了索尼、東麗等企業的新產品和新工藝開發以外,東芝等半導體生產企業也在集中技術力量投入三維固態硬盤(SSD)的開發,以及推出大容量閃存新產品。而豐田等汽車生產企業則看好了決定今后行業競爭力的電力電子技術、“通信連接技術”及“新一代交通系統”。
盡管要戰勝這場普遍性的危機還需要種種調整和努力,但是不創新對日本企業來說就沒有出路。▲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