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進程過半,在世界級導演和國際明星的紅地毯上,同樣閃爍著華裔電影人的光芒。目前,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和杜琪峰的《復仇》都已在戛納上演了全球首映禮,不少來參加展映或宣傳的華語片也紛紛亮相。從媒體和專業影評人的評價來看,他們對這股“中國風”褒貶不一,戛納期待真正的華語經典。
香港導演杜琪峰執導的《復仇》上周日在戛納首映。杜導近年來在歐洲人氣越來越高,其作品不僅頻頻入圍三大電影節,他還曾擔任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因此,中外記者都對《復仇》寄予厚望。 結果令人有些尷尬,這部充滿杜氏風格的警匪片受到兩極分化的評價。褒獎之詞多來自于“杜迷”們對導演風格的推崇。該片由法國老牌搖滾明星擔綱主演,取景則在香港,演繹了一個外國老殺手時隔20年后回香港為女兒報仇的故事。不少影迷認為杜琪峰此片既有法國藝術片的味道,又不失香港特色,是一次中西合璧的嘗試。與此相反,《銀幕》等媒體認為杜琪峰太注重個人風格,但“故事顯得莫名其妙”。一位名叫奧特帕爾的印度記者甚至毫不客氣地評價:“《復仇》有可能是戛納史上評分最低的一部競賽片。很難想象這樣的影片能夠和《明星》、《制造伍德斯托克》等影片來競爭金棕櫚。”
印度記者只說對了一半,澳法合拍片《明星》確實拿到了目前較高的媒體評審分3.4分,但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只有2分,還不如《復仇》的2.1分。李安的新片確實是部喜劇片,或者說他很想把這部音樂傳記歷史片拍得有趣。事實證明,李安有些顧此失彼。影片用喜劇的輕快手法,回憶了歐美流行音樂先驅們的反叛年代,影像表現上也盡量模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畫面質感,但歐美媒體顯然沒有完全接受李安對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理解,畢竟這是一個西方流行音樂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倒是不少中國記者對李安的新嘗試表示贊同,也許這個題材本身就讓東方人感到新鮮吧。
內地導演婁燁的影片可謂早早登場,卻也被早早遺忘。《春風沉醉的夜晚》的媒體評分只有1.6分,是目前排名墊底的影片。也許是同性戀題材在歐洲早已見怪不怪,不少國際影評人認為婁燁的模仿痕跡嚴重,在拍攝技巧方面也顯得幼稚。另外,這部由法國電影機構投資、輾轉通過香港送往戛納的影片早已沒了內地屬性,多數中國記者也不看好該片。
除了參賽影片外,本屆戛納電影節上的華語因素并不少。譬如舒淇首次擔任主單元評委,章子怡、宋芳分別出現在“短片基石單元”的評委團和賽場。“香港電影百年”也是一個難得的華語電影人聚會戛納的機會。像《孔子》、《機器俠》、《花木蘭》等正在籌拍的華語影片也都在戛納大造聲勢。歐洲不少電影發行商對這些新片都很感興趣,希望這些電影能體現出真正的中國特色。▲
環球時報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