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夢
摘要:《永別了,武器》是美國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 l899~1961)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戰后的一份巨作。在小說中士兵亨利和護士凱瑟琳一直盡力想要找到生活的意義,而直到最后亨利和凱瑟琳也無法逃離戰爭的陰霾,無法逃避命運的擺布。《永別了,武器》中彌漫的悲觀的精神狀態和迷茫絕望清楚地表現了作者對現實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無望。小說的徒勞和虛無的觀點反映在小說情節,角色,和環境氣氛等各個角落。
關鍵詞:迷惘的一代 虛無 榮耀 死亡
隨著一戰的終結,美國國會通過了第十八次修正法案——禁酒法令。美國作家進入了一個反叛期,一種新的文學流派開始出現,這些人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他們都在仇恨帝國主義戰爭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一戰過后,這些作家的小說中都極大程度地表現了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創傷。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這一流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一直仇恨戰爭,逃避戰爭,詛咒戰爭。《永別了,武器》中彌漫的悲觀的精神狀態和迷茫絕望清楚地表現了他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短片故事作家及散文家,獲得過一九五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治病期間和一位名叫阿尼亞斯的美國護士的初戀為后來《永別了,武器》提供了素材。《永別了,武器》描寫了一場悲劇的愛情故事,弗瑞德里克·亨利在一戰后期志愿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搶救傷員時不幸中彈。在返國的前夕,遇見了護士凱瑟琳。凱瑟琳極度渴望愛情,沉迷在了自己與亨利偽裝的愛情之中。隨著他們感情的深入,戰爭似乎也變的遙遠起來。亨利逃離了戰場,來到瑞士,想要過上和平的生活。而凱瑟琳生下了一個死嬰后大出血,亨利雖然一直呆在她身邊,直到她離開人世,卻對愛的人最后說一聲“再見”也開不了口,只能在雨中獨自默默地走出醫院。
《永別了,武器》中的虛無主義
(一) 亨利抗爭未果
對亨利來說,生活是無盡的痛苦。戰爭摧毀了亨利的期待和夢想,也摧毀了傳統價值觀。這是萬分絕望的后遺癥,沒有辦法能治愈合這種巨大的創傷。這部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都描寫了斗爭的徒勞。開頭,亨利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對他來說生活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他和凱瑟琳的事只是逢場作戲,無關愛情。就如同凱瑟琳所說:你什么都沒有,就什么都不會失去。 (海明威,2004:137)對亨利來說,世界很公平,他不關心戰爭,所以戰爭也就忽略了他。有一個叫帕斯尼的司機說:“不是打了勝仗就是勝利……必定要有一方停火才行。為什么我們不停火呢?”(海明威,2004:156)在他們說話的時候,防空洞被炸開了花。帕斯尼死了,而亨利雙腿都嚴重受傷。這是小說中很有諷刺意味的一幕。似乎暗示著沒有人能停止與生活斗爭,而不只是戰場上的戰斗。
在真正愛上凱瑟琳后,基督教就不再是亨利的信仰,他和凱瑟琳的愛情才是他此時唯一信奉的宗教。但是隨著凱瑟琳生產過程的繼續,亨利覺得越來越不安,他想知道凱瑟琳為什么會死去,但是,死亡對他置之不理。不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愛情中,世界麻木的進行著殺戮。最后一章中,亨利明白這個道理后說:“你看你自己干的好事!你死了。你不知道這和什么有關系。你連搞清楚的究竟怎么回事的時間都沒有。”小說結尾,當亨利離開醫院,他似乎已經接受了凱瑟琳死亡的事實,他明白這些不在他的掌握范圍之內。于是他不再天真地想找到任何原因,而只是悄悄走開。因為他明白了: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講,你總是覺得上了圈套 (海明威,2004:139)。
(二) 凱瑟琳無法逃出宿命
凱瑟琳在小說中是帶有濃烈的海明威式英雄的特點。無視社會風俗,對亨利奉獻無私的愛。她告訴亨利自己有個未婚夫,在訂婚八年的時候上戰場犧牲了,她說:“他死了,這事也就結束了。”(海明威,2004:19)亨利說:“這不一定吧。”表達了亨利不確定是否存在來世。而凱瑟琳卻肯定沒有來世,她說 :“這就是結果了。”(海明威,2004:31)她很后悔當時因為害怕承擔后果,而沒有和未婚夫完婚,現在意識到不管遇到什么,結果都是一樣的。生活殘忍肆意地對待她,而她一直都掙扎生存著,從來沒有停止和環境做斗爭。凱瑟琳一開始就知道世界上沒有神,沒有人能幫她走出戰爭的痛苦。她無私地對亨利奉獻自己的愛,用這份愛與世界抗爭。在第十六章中,當亨利撒謊,拒絕承認自己和別的女人在一起了時,凱瑟琳說:“沒有關系,不要告訴我真相,我是說真的。”(海明威,2004:87)凱瑟琳知道真相是什么,同時她又否認真相。她可以在自己腦海里同時存在兩種矛盾的念頭,接受生活的虛無同時又不放棄斗爭。這是一種角色轉換,同時也是凱瑟琳和命運斗爭的一種方式。在凱瑟琳的一段話中說得很明白“你想要什么,我就想要什么,我的世界里沒有我自己了。” (海明威,2004:106). 她無私地對亨利風險,就像牧師在小說開頭說的那樣“是真愛,也是得到幸福的唯一途徑。”
(三) 雷那蒂對生活絕望,沉迷酒色
雷那蒂是意大利的軍醫,生活放蕩不羈。雷那蒂是亨利的好朋友,他擅長引誘女人。如果說牧師是崇尚高尚的情操的話,雷那蒂圖的只是片刻的歡愉和肉體關系。和亨利一樣,雷那蒂也了解到戰爭的虛無和自己做事的空洞。但是不同的是,他不是運用知識來解脫,而是通過肉體享樂來宣泄。他更像是“迷惘的一代”的人們,不能找到別的方法來緩解生活的空虛,只相信自己的感官。雷那蒂關心戰爭和國家,強烈地想要取得功勛,渴望一夜風流。他明白自己做的一切最后都是沒有結果的,知道他一把病人治好,那些人就會馬上被送回前線。他不是英雄,因為他接受了這一切。就如同他對亨利說的“我從不多想,絕不,上帝知道,我絕不思考,我只做手術。”(海明威,2004:167) 當他停止工作的時候,他發現“整個人都干枯了,空洞了,什么別的都沒有。”(海明威,2004:174)。他這樣一想就更加受不了,于是什么都不關心了,只想一死了之,來個干凈痛快。
海明威認為所有的人,即使是嬰兒都是被“與生俱來的困境”(海明威,2004:139)束縛著。如果真有神存在的話是自然和神將死亡和災難帶到了這個世界,而不是人類自身的作用。在這個困境中,所有人都身不由己。“人就象是燃燒的木頭上焦灼的螞蟻,雖然一直在努力,卻還是不免要落入火中。”(海明威,2004:326)海明威所表現的世界是一個淡漠,冷酷,荒謬的世界,在其中沒有任何生存的意義。所有一切都是空洞和虛無的。在這個缺乏生活真正價值的世界里人們變化成為隔閡,被動和沒有目標的存在。生活是一場投入極大精力的孤身戰斗,沒有原因,沒有意義。人只能氣憤或者死亡,更或者只能等死。雖然生活沒有希望,人卻不能服從命運。如同《圣經》里所講 “一切都是捕風,一切都是虛空。”(傳道書Ⅰ,2)懂得地越多,痛苦就越是無窮。
參考文獻:
[1]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A Farewell to Arms .Arrow press ltd.,1918.New York :Arrow book ltd.1994
[2]歐內斯特.海明威 (1899-1961) 《永別了,武器》. 西安: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4,8、
[3]Dong Hengzhuan .A Research on Ernest Hemmingway.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980.
[5]王守仁.《新編美國文學史》.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6]The Holy Bible ,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