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斌
摘要:正如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當代的中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擺脫俗套的教育方法,基于中職生思想素質現狀基點,以創新的思維看待其發展。在途徑和方法上突破瓶頸,加強理論學習研討力度,并讓理論有機地結合實際;工學結合模式能充分培養并提高中職生思想政治素養,是當代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中職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學結合模式
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頒布后,在全國掀起一股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浪潮,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這不但對大學生而且對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均有著重大的意義。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讓其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這是個不可忽視而又刻不容緩的問題。因此,必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為基礎,用發展、創新的觀念突破當代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等的瓶頸,以體現其實效性、科學性以及時代感。
一、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急需性
首先,無論是從歷史經驗,還是從現實要求以及未來發展角度看,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體現當代特色,還是緊密結合實際,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中職生是建設祖國的一份子,把握時代的潮流,用創新的思維和理念培養其素質,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起推波助瀾作用。
其次,經濟全球化促使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創新。隨著我國經濟形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深入轉變,社會形態已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政治、文化以及意識形態與經濟全球化息息相關,從而較大幅度地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等。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中職生的素質要求一再提高,作為素質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充滿創新的挑戰,以緊跟時代浪潮的步伐。
最后,出于對學生個體成長成才的考慮,創新也勢在必行。學生時期是否能得到正確的引導直接關系到當代中職生今后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鑒于不成熟的心理素質,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錯誤價值體系的形成將在所難免。在這個關鍵時期予以正確、科學的教育和引導,會讓中職生終身受益匪淺。
二、工學結合創新發展策略
自2005年底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后,全國掀起了一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浪潮。工學結合基于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環境,交替有效的安排學生到校外頂崗實習,以“職業人”的身份有效地將學校理論知識有機地結合到實際工作中,體現了“知識+能力+素質”的教育理念。此培養模式擺脫學院式教育,讓學生充分熏陶于實際生產環境中,充分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工藝參數、施工技術以及生產管理模式,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創新。
(一)創新教育觀念
正所謂優勝劣汰,實踐表明基于課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經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將淡出歷史舞臺,現代教育著重突出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鑒于工學結合具有相對分散靈活性,其拋棄了居高臨下、單向的施教,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師生”間雙向互動交流,讓學生體會“身臨其境”的工作感覺,以達到提高學生自身修養、覺醒、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創新教育內容
是否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直接影響學生是否能勝任崗位并完成特定職責,關系著工作的成敗,工學結合則體現出較完美的職業性。工學結合讓學生親臨生產一線并參加勞動,了解相關機器設備,掌握最新相關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以及行業發展動態。這不但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勞動觀念、思辨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和人生閱歷,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和調整的效果。
企業文化集中體現員工一致的思想、價值以及道德觀念,其體現企業獨特的精神以及形象,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員工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的源泉。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學生連接社會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紐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良好的企業文化將特別有助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和規劃科學的職業目標以及生涯。
(三)創新教育主體
要加強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性,基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礎,把范圍從教學管理、服務和文化活動擴寬到與中職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以達到多層次教育主體的目標。因此,不管是專職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教師,還是相關工作的班主任和管理員,都要積極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實習指導師傅在創新教育主體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相比于傳統教育模式,其在教育時間和培訓方式上有所差異。身兼兩職的實習指導師傅,既要體現工作業務上指導老師的風范,又要扮演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此外,他們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學生教育以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等,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創新教育手段
實踐性是工學結合最重要的特點。工學結合打破課堂教育的常規,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廠生產實踐中遍地開花。從簡單的課堂見習、輪崗實訓以及頂崗實習等到豐富多彩的較深入教育方式,教師基于具體課程要求,通過討論、分析、辯論以及答疑方式,并借用具體案例和項目予以教學,以培養并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工學結合模式一改學院封閉式教育,充分訓練學生專業實際生產環境的技能,這是其優于普通教育模式的關鍵所在。為了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滲透性,班主任、管理老師可以通過定期走訪實訓單位、書信匯報、電郵、網絡QQ、網絡博客等多種方式實時動態地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實習狀況、思想情況,以切實解決學生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學生的思想心理問題,讓學生在釋疑中健康成長,解困中茁壯成才。
參考文獻:
[1] 甘慕儀,徐剛.把握工學結合特點,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
[2] 徐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中職生職業素養培育中的作用[J].紡織教育,2007(6)
[3] 孟祥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思想政?導師制度[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2)
[4] 周陸飛.中職中專學生學習改進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5] 戴 勇.中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開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