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曉潔
摘要:明代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在農民起義戰爭中的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歷代軍事制度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衛所制度在貴州推行后,對貴州的經濟、民族關系、文化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衛所 貴州 經濟 民族關系 文化
一、明代貴州衛所制度形成的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開始著手建立軍事制度。《明史·兵志·序》:“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洪武六年(1373年),衛所制度成為明軍的基本編制,無論是京、省駐軍,還是皇帝、藩王的親軍、護衛軍,均按衛所編制。明代衛所制度是朱元璋在農民起義戰爭中的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歷代軍事制度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而成的。
貴州衛所制度是在明初建立起來的。這一制度建立之前,從經濟上看,貴州社會經濟狀況極其復雜,社會組織多樣,不同的地區和族群的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明初貴州大部分地區尚處于封建領主制階段,但是有些地區的地主所有制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而另一些地區的部分民族仍停留在農村公社階段,有的甚至還存在著大量奴隸制或原始公有制殘余。總之,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內地也存在很大差距。從政治和軍事上看,為了加強對西南各省的統治,尤其是為開發云南和鞏固邊防,明王朝對貴州的統治帶有明顯的軍事特征。從文化上看,在明以前,由于貴州的地理環境因素和歷代統治者對貴州重視不夠,貴州的文化發展仍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況。
衛所制度在貴州的推行,對貴州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產生了全方位影響。過去學者多從政治軍事的角度去剖析明代貴州衛所制度,筆者試圖從經濟社會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制度在貴州推行后對貴州所產生的影響。
二、明代貴州衛所制度的建立
本文研究明代貴州衛所制度,主要是為了分析衛所制度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因此版圖主要是以今貴州的領域為主。“明代在今貴州境內,先后設置了二十九衛,除去已廢的層臺衛、古州衛和洪武以后設的威遠衛、敷勇衛、鎮西衛外,洪武年間尚有二十四衛。”[1]在今貴州境內設立的衛所,主要隸屬于貴州都司和湖廣都司。
1、明代貴州衛所的編制
按常規編制,每衛額定5600人,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前、后、中五個千戶所,但如軍事上有特殊需要,也可以兼領駐扎要害地方的守御千戶所。有的衛既管軍,又管民,稱為軍民指揮使司,其地位比一般衛指揮使司高。在貴州軍民指揮使司兼領土司。在明初,由于貴州軍事地位重要,每衛的人數常常超過額定的5600人。但是到了后來,由于貴州環境艱苦,士兵逃逸現場十分嚴重,每衛又常不足5600人。
2、明代貴州衛所的兵源
衛所官兵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從征者”,即指那些參加起義的農民軍,攻占一地之后,留在當地駐守。第二,“歸附者”,即指那些在戰爭中招納的降卒,留在軍中充役。第三,“謫發”,即指那些因犯罪而被發配充軍的人。后來因為兵源不足,增加了一種稱為“垛集”方式,即在每三戶中,垛一丁人多的為“軍戶”,其余兩戶為“貼戶”,軍戶應出一名兵丁,稱為“正軍”,正軍死,由貼戶補充,故稱“三戶垛”。這與全國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
3、衛所對官兵的管理
明代衛所對官兵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列入軍籍的方式來管理。“明代對戶口的管理控制很嚴,置戶帖、戶籍、注明姓名、年齡、住地。戶口分為軍戶、民戶、匠戶三類,世代承襲,各有差役。”[2]衛所的戶口,包括正軍、余軍、舍人及其家屬,把他們都列入軍籍,均歸衛所管理,由衛所攤派賦役,月糧、食鹽。一旦列入軍籍除特殊情況外便永不脫籍。一般說來衛所軍戶以旗軍家庭為服役單位,一戶出一正軍,軍家其余男性為余軍,屬正軍的預備人員,一旦正軍亡故或年老、逃故等項開除之后,余丁應繼正軍替役。如果衛所旗軍因故沒有成丁應替入役,則需要到其所對應的州縣軍戶去清勾成丁應役。 為保證軍戶補役的順利進行,明政府對旗軍戶籍管理有嚴格的規定。明代不同的軍戶,有不相同的軍黃冊,一類是由都司衛所系統編寫的衛所軍戶的戶籍文冊,另一類是由府州縣來編寫的冊籍,二者各有職掌,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三、明代貴州衛所制度對貴州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衛所制度對貴州經濟的影響
1、衛所制度的推行,使得貴州人口大量增加,為貴州經濟開發提供了生力軍。衛所有固定的兵額,大致一衛5600人,1120為一千戶所,112人為一百戶所。另外明制規定,一人從軍,全家前往。《大明會典》載“有妻在籍者,就于結領內備開妻室氏姓年齡,著令原籍親屬送去完聚”[3]軍士如無妻室,則政府予以婚配,并隨軍前往。依據萬歷《貴州通志·省會志》所載資料推算,每戶除正軍外尚有三人,據此比例,明初入駐貴州的軍士及家屬,其數不下六七十萬。在封建社會里,人口的多寡直接影響著農業的開發程度,對于缺乏勞動力的貴州來說,大批人口的遷入無疑是一股強大的開發力量。這些漢族人口進入貴州后,不僅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他們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
2、土地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
明朝政府對每一屯田軍士授予一定畝數的屯地,稱之為“分”。《大明會典》戶部屯田條載:“每年種五十畝為一分。又或百畝,或七十畝,或三十畝,二十畝不等”[4]但是具體到貴州,由于貴州山多地少,土地貧瘠,遠遠達不到五十畝、七十畝一“分”屯地的水平,但是盡管如此,貴州屯軍屯田也是一筆相當了不起的數字。據統計屯軍屯田,都在九十三萬畝以上。不僅屯田面積大量增加,還引進了玉米、蕃薯、馬鈴薯、甘蔗等作物,對于土地的開發和利用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3、生產關系發生迅速的轉變。在前面已經介紹過,在明初,貴州部分地區尚處于封建領主制階段,甚至有的還處于奴隸制以及原始公社制,但是由于衛所的建立,大量的漢族移民進入貴州,使得貴州的地主經濟得以迅猛的發展,從而使得貴州生產關系迅速發生了轉變。
4、改善了貴州的交通狀況,促進了貴州城鎮的發展。貴州的幾條重要的驛道,例如湘黔驛道、滇黔驛道、川黔滇驛道、川黔驛道,由于軍隊的把守和修護,道路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明以前,貴州基本沒有形成通常意義的“城鎮”。隨著衛所制度在貴州的推行,貴州境內也掀起了一個修筑衛所城池的高潮,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衛所城池及附近的村落逐步發展成為城鎮。
(二)明代貴州衛所制度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明之前,貴州的民族結構是“夷多漢少”, 民族分布大致如下:黔西北以彝族為主要民族;黔西南以布依族為主要民族;黔東南以以侗族、苗族為主;黔南以苗族、布依族為主;黔東北以土家族為主;黔北以苗族、仡佬族為主,黔中以彝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雜居于此。衛所建立之后,大量漢族移民涌入貴州,使得貴州一些地區的民族結構由“夷多漢少”變成了“夷少漢多”或“夷漢參半”。漢族人口的大量涌入,改變了貴州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衛所建立之地,多是建在“驛道”中交通便利的城鎮或是多選耕作條件較好的“壩子”,不斷地把當地的少數民族朝更邊緣的山區遷徙。據載“明初以后,隨著封建中央王朝衛、所屯制的實施,使彝族人們逐漸向高山、半高山遷移,散失了河谷、壩區和丘陵地帶。繼之,民屯和商屯的興起,河谷和壩區成了外來民族的家園,彝族便長期開發寄居于涼山,無返回原居住地的歷史條件。長此以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山區經濟。時至清初,今天的分布格局已經形成”[5]。由此我們知道,由于少數民族被迫遷移,便引發了當地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據統計從洪武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間,貴州各民族的抗爭就多達42次。
但不可否認,衛所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貴州的民族融合。在衛所建立之前,在貴州境內的少數民族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相互間的交流十分少。衛所建立后,在貴州境內形成了幾條大的通道,改善了交通狀況,這些或多或少的促進了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同時大量的漢族進入以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
(三)明代貴州衛所制度對貴州文化發展的影響。
1、衛學的發展促進了貴州教育的發展。明代在貴州建立了衛學23所,在貴州官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衛學不僅造就了一批生員,而且還通過舉貢,不斷為國子監輸送監生培養更高一級人才。據《貴州通志》載:“普定衛一年一貢;威清、平壩、安莊、安南、畢節、烏撒、赤水、龍里、新添、平越、清平、興隆,三年兩貢。湖廣偏橋、平洗二衛兩年一貢。”[6]截至萬歷二十五年,各衛所舉薦貢生943名,在官學舉薦貢生2331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2、衛所的建立,使得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不斷交融。有學者把衛所比喻成一個一個的文化孤島坐落在貴州。誠然,由于漢文化的優勢地位以及與少數民族文化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漢族在進入貴州后保持了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個文化孤島。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屯堡的生活習慣等窺視出,衛所的軍戶們在貴州還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的影響,而在少數民族的文化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漢族文化的烙印。因此,衛所建立后,文化上使得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完全絕緣是不可能的。
總之,明代衛所制度是明初于貴州聯系最緊密,影響較大、較深遠的一項制度。它除了在政治上,軍事上產生理很大影響之外,對明代貴州的經濟社會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的還持續至今。
參考文獻:
[1]《貴州通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頁
[2]《貴州通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頁
[3]《大明會典》卷155,《兵部》38,《軍政》2,《超解》
[4]《六百年經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5頁
[5]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貴州民族出版社,1997 ,第17頁
[6] 《貴州通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