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華
摘要:"民生新聞"近年來風行全國,成為許多地方臺的強勢新聞欄目,同時也是中國電視界最為熱門的新聞專業術語之一。然而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很多問題,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本文在梳理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的同時,提出了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過渡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隱憂 公共新聞
所謂民生新聞就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生存環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群眾有影響的事件及信息。而電視民生新聞是以民眾生活為主體的新型電視新聞節目。近年來,中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層出不窮,可謂蔚為大觀。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為了使電視民生新聞能夠向更加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我們應該仔細分析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早做好準備,從而更好地把握電視民生新聞今后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歷程回顧
1993年之前,中國內地老百姓鮮有在電視媒體上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1993年《東方時空》開播,“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個欄目將普通百姓的言行、情感作為敘述的主題內容,接近現實生活,深受觀眾喜愛。可當時像這樣具有民生化傾向的節目還很少。
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開播的堪稱“中國電視第三次革命”的名為《南京零距離》的新聞節目引發了國內電視界一股民生新聞熱潮。《南京零距離》打出“民生新聞”的大旗,將“播新聞”變為“說新聞”,節目收視率一路飆升,穩居南京地區所有電視節目AC尼爾森收視率排行榜首位。《南京零距離》的成功使全國各地的電視臺紛紛效仿開辦類似欄目,電視民生新聞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
但是,隨著競爭的加劇,很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逐漸庸俗化,節目形態單一,內容雷同,似乎在不斷重復著老路,其權威性和公信力遭到懷疑。近來各種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收視率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二、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由于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產生時間比較短,而目前各地此類節目又是一涌而上,沒有成熟的制作理念和理論指導,所以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格調不高,娛樂化、庸俗化傾向嚴重。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不少民生新聞刻意制造“噓頭”,追求娛樂性和一時的轟動,熱衷于報道一些奇聞異事、雞毛蒜皮的瑣事以及車禍打架之類的“八卦”信息,甚至于暴力和色情內容。民生新聞的這種價值取向會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人們的品味格調,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視。
(二)目標定位上忽視農村、農民生活。
所謂“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計”。然而我國大多數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將關注重點、服務對象僅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它們所報道的是表現城市市民喜怒哀樂的新聞,卻忽視了農村、農民生活,即使有也是關于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的報道。將農民置于傳媒注意力的邊緣,使得“下情”不能上傳,農民、農村的很多問題得不到反映和解決。在中國,農民占人口中的大多數,三農問題也是中國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對農村、農民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三)缺乏新意,節目同質化嚴重。
現在每個地方民生新聞欄目太多,在內容及表現手法上不可避免地出現雷同。單在18:00-22:00這個時段,全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就達到數百檔之多。“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盲目跟隨、克隆。電視民生新聞缺乏新的創意,在風格、形式和內容上都已經趨同,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
三、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趨勢展望
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的轉變是民生新聞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紐約大學羅森教授的定義,公共新聞就是“培育和營造公民社會,監督和構建公共領域,報道和指導公共事務,交流和引導公共意見”。羅森教授還認為,公共新聞理論實質與核心所在是對公眾生活的關注與解讀,而非單純的新聞事實。
在信息社會的今天,單純的民生信息傳遞和反饋渠道的暢通已經不能滿足觀眾需要,觀眾更希望通過媒體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較好解決。車禍打架之類的“八卦”信息、停水漏氣的生活小事不是觀眾最為關心的,觀眾更想看到的是諸如諸如住房、醫療、教育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并且希望自己能參與到事件進程中。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需要打造更有品質的新聞,能從民生的視角來反映公共事務,擴大民生新聞的視野,并由一個觀察者、報道者轉變為問題的參與者和解決者。這就要求電視民生新聞向公共新聞過渡。
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正在逐漸向公共領域靠攏。公共新聞不但可以給公眾更多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公民意識和公共意識,為公眾實現其公共話語權利提供了一個平臺。這種轉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賴俊文,陳秋婷. 民生新聞的隱憂與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J].東南傳播,2009年第8期
[2從民生新聞到公共新聞[N].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3郭元媛.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