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波
摘要:藝術是文化的載體,是任何民族的藝術特征,而油畫作為一種藝術形態,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悠久歷史以及民族精神。本文對中國油畫的民族性、油畫風景寫生、中國油畫創作中的寫意性作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油畫 油畫風景 寫意性
油畫是一種藝術形態,通過油彩在麻布上作畫,在漢語畫圖的視域之外,只到近百年來,才逐漸為國人所接受,相比西方之源遠流長的油畫藝術傳統,中國現代的油畫還只能說是處于起步階段。
一、中國油畫民族性
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而油畫這一西方文化語境中的產物體現了西方人的美情感。一代宗師林風眠先生是早期“中西融合”的倡導者、開拓者。他主張“接受西洋藝術,結合中國藝術,融合中西藝術,創時代性的藝術”,把西方后印象主義及現代繪畫的觀念與中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并融人個人的人生經歷,造就出中融通的藝術語言。如他在作品《漁夫》和《霸王別姬》中,以國畫的意韻為主干,畫面上的形體變化又是以這種意韻為出點,摻雜了“東方意象”的特征,體現了畫面的層次感,給人種意象的美。
林風眠先生倡導的“融合中西,創造時代性藝”對中國油畫向本土的寫意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在趙無極油畫中,類似甲骨文或鐘鼎文的抽象符號, 浮動于虛無的空間和變幻的色彩之中,充滿東方神秘的象征意味,體現出“抽象寫意”特征,他在歐洲對“中國”的重新發現使其畫作借助抽象符號表現物象之外純粹的象征意義,在更高的層次上向重“神似、講“意境”的中國美學思想靠近,作品有《 大地本無形》等。中國油畫寫意性,首先緣于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觀念,是中國意象美學觀于油畫中的體現,畫中物象之形隱顯轉換于抽象的意味中,實態與虛形的交融互生等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意象美學思維在油畫中的運用和發展。中國油畫在“ 融合發展” 中凝聚著畫家的寫意性民族情結,使其與中國畫家和審美大眾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
二、油畫風景寫生
油畫風景最早應發源于文藝復興前期的宗教壁畫中,當時宗教思想統治一切,人物創作是藝術創作的主流方向,而風景繪畫雖只作為其背景的輔助物出現, 卻已經在逐漸發展了。
當畫家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將會出現三個不同層次的圖像:一是物理上真實的自然景觀;二是心中的景色;三是畫面最后出現的視覺效果。這三者之間互相關聯,而又互為不同,首先是畫家所要面對的真實的自然景觀,即我們所要描繪的物象,其本身有著客觀的自然規律,例如事物之間的形體關系,前后關系,色彩關系等,這些可統稱為寫實因素,也就是畫家寫生中需要參照的重要素材。(特別是對于具象主義畫家而言,即便是抽象畫家也是在面對物象的時候,從中抽取可使用因素。)就選景而言,畫家面對物象的時候,會選擇一種適合自己表的景致,或可以入畫的景致,例如一些畫家偏愛較為厚重的形式語言或豪放的畫面氣勢,較多選擇較為開闊的景色,在物象的選擇上多喜好具有力量感的高山、平原、長河、落日等體現較為龐大,氣勢較為飛虹的景色。而偏愛秀麗、清柔的畫家則多選擇江南水鄉,或美學上較為陰柔的景色并在色彩上偏愛自然中的青綠,藍紫等,以區別于厚重的紫紅,黃褐等自然中的色彩,在確定物象之后,畫家則進入著手刻畫狀態,即構圖。在確定構圖之后,畫家便進入對于具體關系的描繪之中。空間則成為第一個首要考慮因素,物象之間的前后透視,或是開闊的一馬平川,或是繁雜的纖細精密。
優化風景寫生中的筆觸與肌理不僅僅是在線自然的一種手段,它也是表達情緒的所在,筆觸的流動性和鈍拙性在不同的節奏中,使得畫面擁有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它在區別于畫室之中的制作,使畫家的激情在最大限度上得到表達,這種情感的流露更為真實,更為原始化,更為靈動,它駕馭自然之中的風云涌動,氣象萬千,并將其化作技術上的心理沖動,加以色彩,形體的輔助,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畫面,促使畫面中的各種元素跳躍起來這種稱為現場感的情緒成為風景寫生最具魅力的特征之一。
三、中國油畫創作中的寫意性
油畫的寫意性起源于中國畫,中國畫在表現對象時非常注重物象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力,采取一種凝練會意、非常直觀的手段來表現。這就形成了中國畫“尚意造型”的原則,即意向造型。在中國畫藝術中,寫意指寫其大意,即在似與不似之間取象;中國畫中的寫意性,不單單存在于大寫意的國畫中,“寫意性”包容在中國畫的每一個要素之中,從取材的寓意性、形象的概括性、筆墨的程式性、 格調的隱約性、內容的象征性,以及工筆畫種類中都體現出寫意性,都與中國的文化背景相關聯。
油畫的寫意性強調一種意境,是一種繪畫表現手法,也是一種審美活動,發生于主客體之間的情感交融,更是強調形象“似與不似”之間的獨特意象語言。中國油畫的寫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來源于西方油畫在進入中國時,隨著畫種的傳人伴隨一些看來相似的理念和表現方式,是其本身所包含的內在成分,例如透納的一些我們認為具有寫意性的作品,還有印象派畫家的某些作品,都是在創作當中不自覺地輸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這是源于自身文化的基礎,并在其創作作品中傳達出相似的寫意性痕跡。西方繪畫自印象派出現以后,由于藝術觀念的轉變,繪畫主體情感意識的覺醒,也相繼涌現出不少寫意性作品。
第二,是在西方藝術傳人中國的過程中,油畫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現象。油畫寫意性與國畫寫意性的共同之處在于創作者都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融入到創作中, 采用一種與寫實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并用高度概括簡練的手法表現出創 作對象,從而體現創作個體的內心境界,達到主體情感與創作客體的高度統一。中國油畫創作的寫意性始終離不開國畫寫意性的大環境,在創作過程中吸收本土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得中國畫的寫意性甚至一些方式方法,被自然融入到中國油畫的表現形式當中,同時這種影響具有互通性。
油畫從西方流傳到中國,在2 0世紀經歷了一個曲折變化的過程。經過中國油畫藝術家們探討中西油畫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油畫作品。對于油畫出現世界化潮流的趨向,曾導致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遭遇 沖擊和消解。目前在中國文化西方化趨勢仍比較嚴重。作為藝術家,學習西方藝術的同時,應該提倡和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國家的傳統文化,并且創新和突破自己。
參考文獻:
[1] 劉曦林.兩峰相會別有山.現代中國繪畫中的自然.廣西美術出版社
[2]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