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強
摘要:通過國際經濟貿易視角比較優勢論和國際政治經濟視角經濟利益與權力政治論結合對我國大飛機產業發展的分析,比較二者得出的相互沖突的結論,得出了由權力界定的國家利益是我國政府扶持大飛機產業根本原因的結論。
關鍵詞:大飛機 戰略產業 政府扶持 國際政治經濟
大飛機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對于我國來說其進入門檻之高遠非普通產業可比,但我國政府依然將其作為扶持的重點,據此有必要從國際經濟、政治兩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國際經濟的考量
首先在技術上,發展大飛機產業需要具備充足的技術儲備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就我國而言,在技術上必須克服航空發動機和復合材料兩道難關,當今世界只有美、歐、俄掌握這些核心技術,這些技術瓶頸不是利用巨額資金在短期內攻關可以突破的,也無法從國際市場上獲得。不僅如此,美歐還通過制定適航標準隱性地設置了更高的技術門檻,強化了技術壟斷。例如我國航空公司在購買波音和空客飛機后,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要求盡可能統一零部件并控制型號數量,這對于已占先機的美歐來說,已經形成了排他性的優勢。對我國而言,在技術要素的豐裕度上,遠遠無法和美歐俄相比,因此根據新古典貿易模型,為提高各國的整體消費福利水平,我國應當避免進入該產業,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低端技術產業和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技術產業,并通過國際貿易來滿足對于大飛機的需求。
在資本豐裕度方面,由于該產業資本密集度極高,發展其需要巨額投入。“空客一份報告指出,1978~1988年間美國政府向這兩家公司提供了價值230億美元的直接和間接支援,而據美國商務部估計,“西歐四國政府向空客提供的各種形式的援助也不少于200億美元”。作為壟斷者的波音和空客,不僅得到政府的巨額資助,而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通過各種機型數千架的銷量,為后續機型的研制和新技術的驗證儲備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并排他性地占領了國際市場。而我國不僅在資本豐裕度方面無法和美歐相比,還要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研發隊伍、要彌補數十年的技術差距、要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要從零開始爭奪市場份額,這些無一不需要雄厚的資本基礎,而且需要比壟斷者多得多的資本投入。即使如此,在最初發展的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產業一般仍無法自給,需要政府主導下的持續投入,空客在1995年前的20多年時間里累計虧損達80億美元,何況當時其面臨的國際市場環境遠不如今天我國所處的這樣惡劣。從經濟學的視角、以十數年的尺度來看,要在稟賦不足的領域尋求突破,收益與成本是否符合預期,十分值得懷疑。
最后,在人才和管理要素豐裕度方面,發展大飛機產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研發、管理、技術人才隊伍,和成熟高效的組織管理制度。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擁有1500多萬個高質量崗位,而波音公司在美國國內競爭的最后勝出和對世界市場的占領也顯示了其管理制度的優越。我國遠不具備美歐那樣高度發達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經過嚴酷國際競爭檢驗的組織管理制度,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要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具備競爭力的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的資本和時間投入是不可能做到的。依據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無法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無法提高國內消費福利水平,因此應當通過國際貿易滿足需求。
二、國際政治經濟深層動因
盡管根據比較優勢的分析我國不應扶持大飛機產業,但是作出這個決定的根本依據并不經濟利益和消費福利水平,而是由權力界定的國家利益。
遠期經濟利益方面,大飛機產業的商業效益無比巨大。航空工業是制造業中附加值最高的產業之一。“據日本通產省統計,若假設船舶單位重量創造的價值為1,則小汽車為9,彩電為50,計算機為300,噴氣飛機為800,航空發動機為1400”。
依據比較優勢理論,我國發展大飛機產業固然面臨巨大的資金、技術風險,在短期內即使產業得以建立,也必將面臨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虧損,給國家財政造成巨大負擔。但是如果以一個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可以預見其帶來的經濟利益是不可估量的。空客在其成立后的25年間,累計虧損固然高達80多億美元,但是到站穩腳跟后,前期的投入將得到數倍、數十倍的補償,僅在2005年獲得的新飛機訂單總數即達1111架,總價值959億美元。反觀我國,在“運十”下馬之后,至今二十多年間僅用于購買波音和空客飛機的資金,不僅遠遠超過了當初研制“運十”的項目預算,甚至超過了美國和西歐政府對波音和空客資金支持。
此外,隨著飛機的購入,與之配套的空管、導航、維護等一系列技術設備同樣需要引進,其花費并不低于飛機售價。更重要的是,在一支高素質研發、技術、管理人才隊伍建立和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成形之后,在生產和銷售形成一定規模后,不僅產業成本將較創建之初大為下降,而且將獲得持續發展的技術、生產動力和鞏固的市場基礎,這些絕不是用資金可以買來的。就市場前景來看,僅就我國民航市場而言,未來20年即需要增加2650架飛機,總價值約為2890億美元,而更為長遠的預期收益更為巨大。
國際政治方面,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看,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博弈實質上以國家安全為基礎和前提、以防務實力為后盾,而大飛機產業對于國家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首先,大飛機不僅是民用運輸工具,也是最主要的防務力量投放平臺之一。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熱點地區環繞四周,而戰略運力嚴重不足,因而對于熱點缺乏足夠的威懾力。作為最主要大型運輸工具的伊爾76需購自俄羅斯,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在使用和維護方面也受制于人。戰略機動力量的缺乏使得國家不得不在各熱點地區附近配置大量的防務資源,不僅牽制了我國經濟發展,而且嚴重限制了防務現代化進程。此外,大飛機的缺乏也使得我國災害防治能力嚴重不足,08年汶川地震期間我國在救災期間暴露出的空運能力缺乏的問題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其次,大飛機作為多種核心防務技術的平臺和載體,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波音707的技術即來源于軍方的KC135加油機,而波音767則被美國及其盟國選作預警機的載體,P3被作為反潛和電子偵查平臺,波音747甚至被選作美國空基導彈防御系統的載機。這些技術都是當今防務安全的核心技術,對于國家安全的意義十分巨大。
從權力政治的角度看,首先,冷戰后各國國際政治的博弈,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核心實質上是科技實力,科研實力的高下、核心技術的有無從根本上決定了世界權力分布,美歐俄日等通過壟斷核心技術不僅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巨額利潤而進一步強化其經濟權力,而且為持續壟斷積累了資本和技術儲備,從而始終保持、擴大其科技權力優勢。大飛機產業對我國而言,其建立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國家科技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只要能夠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并采取合理的扶持措施,必然將在很大程度上縮小科技權力差距,并相應地極大增強國家的經濟權力。其次,發展大飛機產業將引導國家資源配置向高科技、資本密集型產業傾斜,有助于我國淘汰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技術、低利潤、勞動力密集的落后產業,轉而建立致力于核心技術和品牌的研發型、創新型產業,從而有效提高國民健康水平、提高整體工資水平進而提高整體國民福利水平,通過內部整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國際競爭能力,進而增強國家權力。第三,該產業對國家軟權力的增強同樣具有重大意義。與波音和空客飛機配套的空管、維護、導航等技術設備、人員以及管理制度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普通民眾和輿論而言,其前瞻的設計、先進的技術、完善的管理模式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力,這對于改善國際形象、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軟權力意義重大。
結論
決定我國發展大飛機產業的,并不只是經濟利益,而主要是國際政治利益;其依據并不是古典國際貿易理論,而是權力利益理論。對于像大飛機這樣的戰略性產業,絕不能簡單地從經濟學的視角考量,在國家依然作為國際關系最主要行為體的今天,決定像大飛機這樣的戰略產業發展的,歸根到底是基于權力的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 錢思佳.“我國大飛機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
[2] 劉偉萍.“航空業發達國家的航空產業政策比較分析”[J].中國民用航空.2007.1(54/56)
[3] 蔣曉敏.“大飛機:肩負民族振興的重任”[J].商場現代化,2007.11(下)(254/255)
[4] 劉晨.“放飛中國大飛機之夢”[J]. 上海經濟,2008.5(38/41)
[5] 楊曉龍.“從國外航空工業補貼政策談中國產業補貼策略”[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47/52)
[6] 齊俊偉.“我國航空工業產業化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
[7] 張輝. “我國大型民用飛機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學,2008
[8] 黃強.《中國民機產業崛起之探索》[M].航空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