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存霞
摘要: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經常會采用FOB貿易術語作為成交方式,并且對買賣雙方規定了不同的義務,從而會對他們帶來不同的風險,因此,研究FOB條件下的風險及防范措施就變得很重要。本文從FOB術語下賣方可能遭遇的風險和風險的防范及應對措施兩個方面論述了在國際貿易中賣方在選擇使用FOB術語時可能遭遇的風險及防范措施,以期給我國出口企業在選擇使用FOB術語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FOB貿易術語 賣方風險分析 防范措施
FOB貿易術語是對外貿易中常用的一種術語,FOB術語全稱為Free On Board (named port of shipment)(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這一術語通常解釋為裝運港船上交貨。按照《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的規定,“船上交貨”是指賣方必須在合同規定的裝運期限內在指定裝運港將貨物交付至買方指定的船上,并負擔貨物越過船舷以前的一切費用和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
一、FOB術語下賣方可能遭遇的風險
(一)賣方發運貨物的貨損與保險
FOB是象征性交貨,買方辦理有關貨物的運輸和保險。賣方按規定完成交貨,與貨物有關的風險在裝運港從貨物越過船舷時起,由賣方轉移給買方。在一般的實踐中,買方都會為貨物辦理“倉至倉條款的一切險”(all risks with warehouse to warehouse)。雖然是“倉至倉”保險條款,但是在貨物交付買方或買方指派的代理人前,賣方要負責把貨物從賣方倉庫運送到指定港口。在這段運送途中:如果貨物發生了損壞,賣方是不能獲得買方辦理的“倉至倉”條款賠償的。
對于上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利用保險來防范運輸途中的風險。向保險公司索賠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索賠人與保險公司之間,必須有合法的有效的合同關系。只有保險單的合法持有人,才有權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2)索賠人不僅是保險單的合法持有人,而且必須享有保險利益。保險利益不僅指保險貨物本身,而且指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利益。(3)索賠人要求賠償的損失,必須在保險的承保范圍內。
(二)船貨銜接的風險
遠洋運輸,由于距離遠,受自然條件(如臺風、海嘯等)的影響大,往返時間長,有的要兩個月以上才能往返一次。在FOB術語下,船貨的銜接問題就比較突出,由買方租船訂艙指定船公司后,裝船日期的選擇余地就很小,如果賣方不能在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和船方停止裝貨日之前將貨物裝上船,則賣方不能取得提單進行交單議付。即使賣方在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期前早已將貨物備妥在裝運港,而買方所訂貨船未及時到港也無能為力,這樣還會增加賣方在港口的倉儲費用損失,特別是出口大宗商品,如礦石、糧食、水泥、原油等時,船貨銜接的風險就更大。
(三)FOB出運時使用記名提單的風險
很多FOB買方在托運時要求出具記名提單,而記名提單下經常會發生無提單放貨的情況,使得賣方的結匯落空。記名提單(Straight B/L)又稱收貨人抬頭提單,指提單正面收貨人一欄內載明特定的收貨人的提單。根據這種提單,只有托運人(shipper)指定的收貨人(consignee)才能提貨。根據記名提單,承運人可以向不提交提單的原記名收貨人交付貨物。也就是說,承運人在卸貨港交付貨物時,是“認人不認票”的,認的人就是記名提單上的記名收貨人,而不論記名提單在誰手中。
賣方應杜絕使用記名提單來規避風險。在理論上對記名提單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就放貨而言,記名提單與其他提單在法律和業務性質上沒有任何區別,承運人仍應憑正本提單放貨;再一種認為,此類提單并非物權憑證,承運人只要將貨物放給提單所記載的人,即使不收回提單,也不承擔責任。中國海商法和漢堡規則支持第一種觀點。美國海商法的權威著作認為,記名提單依其記名的形式就決定了是不可轉讓的提單,承運人可以在不收回正本提單甚至未見到提單的情況下放貨。
因此,賣方在是否同意買方關于使用記名提單的要求時,應視買方的信譽及其在國內的資產方面的情況做出決定,在必要的情況下,賣方應該在托運時拒絕采用記名提單或在貿易合同中明確規定采用指示提單。需要指出的是,賣方在決定是否接受記名提單時,還應該考慮準據法的問題。一旦無提單放貨,賣方(托運人)如果能適用中國法或漢堡規則起訴承運人,勝訴的可能性就較大,否則,其損失就難以補救。當然,賣方在考慮準據法的問題時,對無船承運人在本地的財產狀況及其經營的合法性等因素必須同時加以考慮。
二、風險的防范及應對措施
(一)充分做好交易前的準備工作
第一是加強國外客戶的資信調查,選擇好可靠的交易伙伴。對于陌生的客戶,可以通過國內外咨詢公司、銀行或我駐外商務參贊、代表處進行資信調查。對于那些資信不良的客戶要嚴格遵守操作規定,高度警惕,嚴格把關;對于信譽較好的老客戶,也不可掉以輕心,要隨時關注他的業務變化,并設立風險控制底線,切不可將口子開得太大,以免掉進惡性循環的泥潭。第二是對國內資源的生產或供應情況要了如指掌,尤其是出口產品的質量、數量、價格、交貨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交易磋商時,心中有數,不盲目成交,訂出較為嚴密的合同條款。
(二)嚴格按合同規定履約
外貿企業應嚴格按照出口合同的規定裝運貨物、制作單據、以防止買方找到借口拒付貨款。例如:
青島某公司向韓國出口水泥10000公噸,價值40萬美元,FOB術語成交。由韓方租用越南籍貨船從青島運至韓國港口,即期信用證支付。因國內貨源緊張,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遂請求韓方延遲派船,對方同意延遲派船,但提出信用證不延期,付款按隨證托收辦理,我方對此未表示反對。在信用證過期后,青島公司方備齊貨源,裝船后取得船長簽發的海運提單并隨附其他所要求的單據送交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向韓國進口商辦理隨證托收。單證寄至韓國開證行,因提單日期晚于信用證規定日期,單證不符,韓國銀行只能向進口商按付款交單方式代收貨款,此時,韓國進口商借故不付款贖單,并聲稱貨物已失蹤。后經我方調查,韓國進口商在無提單情況下早已從船方手中提走了貨物,而該船從此再未到過中國港口,我方無法據以申請法院采取扣船拍賣等補救措施,而錢貨兩空。
上述案例屬于進口商與船公司勾結,共同騙取出口商的貨物。由于FOB價格條件下,是由進口商租船訂艙的,在出口商無法在信用證有效期內交單而改用付款交單的收款方式時,進口商找借口拒絕付款贖單,而與船公司勾結,無單提走了貨物,雖然此時出口商手中控制著提單,但已毫無意義。出口商如果能按合同規定的時間交貨,也就不會出現將信用證結算的銀行信用,改為D/P結算的商業信用,也就不可能被進口商找到借口拒付貨款,造成損失。
(三)加保賣方利益險
FOB條件下,為了防范貨物從發貨人的倉庫到裝船過程中發生風險和損失,出口商可以加保賣方利益險。投保后,萬一貨物遇險,出口商可以從保險人處得到賠償。例如:
2005年1月8號河南開封一家外貿服裝公司A與韓國一家公司B簽訂了一批服裝出口合同,共600箱,每箱100件,每件售價80美元,FOB青島港。托收方式(D/P at sight)付款,裝運期為2005年6月18號之前。河南開封服裝公司A在青島設有辦事處,于是在6月上旬將貨物運到青島,由青島辦事處負責存倉、裝船。不料貨物在青島存倉后的第二天,倉庫發生意外,電路遭雷擊失火,導致600箱服裝全部被毀。辦事處立即要求A公司內地總部盡快趕制補發600箱,以便按期裝船,但A公司原存貨不夠,只好要求韓國B公司延長交貨期,使裝運期延誤了一個半月。
上述案例屬于貨物裝運之前發生的風險,在FOB條件下,進、出口商風險劃分的界限是以“裝運港船舷”為界,貨物裝運前的風險由出口商承擔,裝運后的風險由進口商承擔。案例中青島辦事處把貨物運到港口裝運,但在存倉過程中發生火災,由于此時貨物尚未越過船舷,造成的損失應由出口商承擔。托收的性質是商業信用,賣方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如在本案例中,A公司要承擔韓國B公司借故不贖單并以此要挾其調低合同價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