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簡麗
摘要:取得時效制度是民法時效制度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立法對其無明確規定,但我國的兩部民法典草案中已提出確立這一制度,本文將從取得時效制度的立法現狀、適用范圍進行探討,以期明確其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關鍵詞:取得時效 所有權 用益物權
一、 取得時效立法現狀
取得時效源于羅馬法《十二銅表法》,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繼續占有他人的所有物,經過法律規定的一定期間,依法取得其財產所有權或者其他財產權的法律制度。此時原權利人喪失權利,而占有人取得權利。這一制度有利于促使當事人積極行使權利,提高社會財富的利用效率,現代大陸法系大多數國家均對這一制度作了明確規定。
從狹義立法而言,我國不存在取得時效制度,但從廣義立法來看,有關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等仍反映了取得時效制度的精神。如國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頒布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21條也規定,農民連續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20年的,可視為現使用者所有。此規定也反映了時效取得制度的功能,對于解決農民集體之間的土地權屬糾紛有重要作用。司法實踐中,廣西百色地區國營老山林場與百色地區田林縣周瑤族自治鄉和平村公所渭昔屯土地、林木權屬糾紛一案被學界認為是取得時效在司法實踐中運用的典型案例。①鑒于這一制度的價值,我國應明確規定其適用范圍。
二、 取得時效的適用范圍
綜觀大陸法域各國立法,取得時效適用于以下三種類型:1.所有權,2.所有權及他物權,3.財產權;我國學者對應確立的取得時效制度適用范圍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見:1.以所有權及用益物權為限;2.以物權為限;3.以財產權為限。本文認為從取得時效的立法動機和功能上看,宜以所有權及他物權為限。
a) 所有權
所有權為取得時效的客體為各國立法公認,但值得探討的問題在于:對于不動產,是否只適用于未經登記的部分?學界對此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取得時效只限于未經登記的不動產。理由是已經登記的不動產財產秩序具有確定性,不應適用取得時效。②我國臺灣立法便采此說。二是認為取得時效不局限于未經登記的不動產,也應適用于已登記的不動產。理由是不動產一經登記后,若所有權人任其荒蕪不治,而第三人以和平公然持續占有的方法,在相當長一定期間充分予以利用,仍不能取得所有權,不足獎勵勤勞,也不利于尊重占有人及交易第三人揚形成的信賴關系。③日本立法例便采此立場。本文認為,從從社會便利,促進交易角度考量,不動產登記與否不應成為阻礙時效取得的理由。在以下兩種情形下,不動產登記雖經登記仍有適用取得時效的必要:
1、登記錯誤。在我國,不動產登記機關主要采取形式審查方式,在實踐中出現許多登記錯誤的現象;對此,大陸法系一些立法例往往采取登記取得時效制度。登記具有確認或證明財產權屬的效力,如果登記錯誤,不動產受讓人因登記公信力而受保護,如果出現證明雙方的交易基礎無效或可撤銷,則即使受讓人已長期以所有人的名義公然和平占有該不動產,也不能對抗轉讓方要求返還不動產的請求,這對受讓人不公平。為了維護交易的穩定安全,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建立取得時效制度以保護受讓人的利益。
2、登記所有者長期棄而不用,他人長期以所有者的身份予以占有使用。此時應允許占有人通過時效取得不動產所有權。不動產占有人在取得時效屆滿后如何取得不動產所有權,各國立法例規定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當取得時效期間屆滿后,占有人應先申請公示催告程序以除去他人的所有權,然后才能申請登記自己為所有權人?!兜聡穹ǖ洹凡稍摲N模式。二是取得時效完成,則占有人無須登記即取得所有權,但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度毡久穹ǖ洹凡稍摲N立法模式。三是取得時效完成,占有人僅取得請求登記為所有權人資格,只有在辦理了登記手續后才能為所有權人。我國臺灣立法采該種模式。我國未來民法典應采何種所有權取得模式,學界有爭議,尚未定論?!度嗣翊髮W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采《德國民法典》模式,而《社科院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采我國臺灣立法模式。本文認為根據我國的國情宜采德國立法模式,結合我國國情,占有人在取得時效完成后如果直接向不動產登記部門申請登記,一旦所有人及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不動產登記機關處理后可能還會因為該糾紛引發行政訴訟,最終由法院裁決,因此從立法的效益及社會便利上出發,由法院先行做出結論,再由當事人依此結論去登記機關辦理登記手續,這有利于立法的效益實現。
b) 他物權
他物權根據其所支配的內容可分為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用益物權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典權、永佃權、土地使用權、農地承包經營權等,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本文將對這一權利是否適用取得時效制度細述。
1. 用益物權
根據通說,學界公認用益物權適用取得時效制度,理由為:用益物權以占有為要素,用益物權具有轉讓性。但是否所有的用益物權均可適用取得時效?有學者提出,國有土地使用權、典權不能適用取得時效,還有學者提出農地使用權也不能適用取得時效。他們認為一是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創設方式是出讓和劃撥,其他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均為非法,二是出于對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特殊保護。本文認為這兩點理由過于牽強不能成立,根據我國《憲法》第10條第4款的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是可以依法轉讓的。我國《土地管理法》第40條也規定:“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這些規定表明,國有土地使用權不同于國有土地所有權,且從資源的有效利用上看,為了使閑置的資源能物盡其用,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不應限制國有土地使用權和農地使用權適用取得時效制度。
典權亦可適用時效取得所有權。典權是支付典價,占有他人不動產并對其使用收益的權利。其建立在占有、使用他人的物上,只要典權人在沒有典權的前提下(如原典權契約已經屆期、超出原出典范圍、原典權契約無效)繼續占有、使用出典物,且支付典價(包括提存),則這種長期以典權名義占有、使用出典物的行為必然會在客觀上形成一種穩定的權利外觀,周圍的人均會相信該典權人是真正的典權人。這種已形成的財產秩序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正是取得時效的立法功能。對于在國有土地使用權、農地使用權及典權中適用取得時效制度《社科院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就采納了這一意見。(參見該建議稿第277條第2款及第278條第2款)。
2. 擔保物權
擔保物權能否適用取得時效,學界對此也有爭論。有人認為擔保物權屬于從物權,不能脫離于主債權單獨轉讓,即擔保物權不具有轉讓性。有人認為擔保物權的抵押權可適用取得時效,還有人認為擔保物權中的質權可適用取得時效。本文認為,從取得時效適用的必要前提是權利的可轉讓性,只有具有可轉讓性的權利才能適用取得時效制度。擔保物權因其從物權的性質,本身不具有可轉讓性,不宜適用時效取得。抵押權不以轉移抵押物的占有為條件,不符合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占有他人之物”為要件,不適用取得時效。而留置權與質權,雖均以占有他人之物為要件,但其仍從屬于主債權,如果主債權消滅,作為從屬權的留置權及質權也隨之消滅。因此,擔保物權不宜適用取得時效。
三、 結語
《人民大學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和《社科院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都提出確立取得時效制度,這一制度對完善我國的民事立法意義不言而喻,但草案中對取得時效制度的適用范圍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這是需要完善的地方。資源的稀缺性要求法律合理協調利益的分配,相信確立時效取得能使資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充分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
參考文獻:
[1]葛承書.民法時效—從實證的角度出發[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林旭霞.取得時效制度的適用性及其效力分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3]肖厚國.取得時效的實踐價值.甘肅政法學院學報[J].2005,(7)
[4]柳經緯.中國大陸取得時效立法的若干問題—評大陸民法草案關于取得時效的規定[A].見:程家瑞、潘維大、洪家殷主編.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C].東吳大學,2005.
[5]梅仲協.民法要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