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維
摘要:"同命不同價"近年來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生命權生而平等,在面對法律賠償時,對于不同的人即不同戶籍的人卻大相徑庭,差別甚遠。這不免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對"同命同價"的呼聲也日漸高漲。本文就將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同命不同價 同命同價 死亡賠償
一. “同命不同價”制度產生的歷史根源
“同命不同價”其實古來有之,并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縱觀古今中外,這種制度產生的歷史根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我國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從秦簡至《大清律列》都規定有對侵害生命所給予的區別對待。這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觀念影響不少人,“同命不同價”制度就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了。
(二)中西方人們的法律文化、理念不同
西方法治,無論是理念還是制度都源于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認知和關懷。西方古代的法治學說脫胎于希臘時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義、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的張揚。在這種法治環境下,西方人堅信“人生而平等”并注重對人權的保護。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漠視、輕視生命的觀念較普遍。且我國長期實行“人治”“,以言代法”、“以言廢法”,對法的理念的追求不那么注重“平等、公平、正義”。所以許多法律的制定、修改、解釋都受等級觀念的影響。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也受了這種觀念的影響,造成了“法有等級”“命價不等”的惡劣影響。
(三)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的戶籍結構。
在我國,戶口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從生命伊始到生命終了,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都與戶口有關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戶籍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了城市人命精貴、農村人命低賤的意識。所以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條文中,就以城鄉二元的戶籍結構作為死亡賠償金支付的依據。顯然這種不平等的戶籍制度,是導致“同命不同價”的體制根源。
二. 舉一個“同命不同價”的案例,并對之進行分析
該案的當事人之一是一位農村戶口的女生,何源;她的父母是在城里賣肉的農村戶口持有者,何青志、諶登蘭。
案情:何源在重慶市江北區某中學讀書。當天,她在上學途中遇到同校的另外兩個好朋友,3個好伙伴上了同一輛三輪車,結伴去學校。三輪車行駛到郭家沱長城公司上坡路段時,一輛對面駛來的滿載貨物的卡車剎車不及,車輛失控,發生側翻,正好將三輪車壓在下邊。3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凋亡了。
事故善后處理小組很快成立,開始調查事故原因,并對死者進行賠償。3個女孩的家人先后與肇事司機掛靠單位———重慶鋪金公路運輸有限公司的代表進行協商。另外兩家先后與公司協商“私了”,各自得到了20余萬元的賠償。當時,何青志夫婦沉浸在中年喪女的痛苦中,想當然地以為,女兒的賠償,不會成為一個問題。讓何青志夫婦意外的是,當他們就女兒的賠償進行協商時,一切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樣容易。對方表示,如果按規定的條款清算,只能給他們死亡賠償金5.07萬元,再加上喪葬費等費用,頂多賠償5.8萬余元。
同樣的生命,在進行死亡賠償時,卻有著天壤之別,這是法律的悲哀還是整個社會體制的悲哀?“同命不同價”在這個案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其實,對這個賠償結果是有法律依據的,根據2003年12月4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解釋》)中明確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該《解釋》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這個法律解釋可以說是造成這一系列不公平后果的根源所在。
很顯然,這種只看戶籍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的做法是有待探討的。戶籍只能代表一個人的出生地,并不能決定他的社會地位,更不能以此作為進行賠償的依據。04年司法解釋可以說是把居民分成了兩個等級: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有句法諺"法律是最后一道防線”,在這個司法解釋中我們體會不到法律作為最后的保護傘的價值在哪里!
和何源一起的另兩個女生,因為是城市戶口,所以對她們的賠償幾乎是何源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依據的都是上述司法解釋。我們不禁要問“農村孩子的命難道只值城市孩子的半條命嗎?”因此,“同命同價”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觀點。然而,在社會上還是存在另外一種不同的聲音,對于同樣的生命可以進行有差別的賠償。
三. “同命同價”的例外分析
2009年6月27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十次專題講座,作為主講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向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和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詳細講解了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講座中,王勝明詳細講解了國內外有關死亡賠償的法律規定,并就死亡賠償中“同命不同價”的問題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立法時“傾向于原則適用統一賠償標準,適當考慮個人年齡、收入、文化程度等差異”。王勝明的觀點,筆者認為,是對“同命不同價”在當前的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對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原則上使用統一賠償標準,是對“同命同價”的肯定;適當的考慮個人年齡、收入、文化程度等差異,是對不同人不同背景的考慮,既兼顧了當前社會的主流觀點,又在同樣的標準下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不能說是對農村居民不平等的對待,因為在大的方向上我們摒棄了以前從一開始就把居民分成兩類的做法,而選擇了在前提上的一致,這不能不說是種進步。筆者認為,在《侵權責任法》出臺以后,04年的司法解釋就應該被廢除,因為法律是不應該容許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出現的。
適當的考慮個人年齡、收入、文化程度,是“同命同價”的例外,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農民和一個科學家同坐一輛車,出了交通事故,在死亡賠償金方面,就應該在適用統一賠償標準的前提下,適當的考慮二者對社會的投入成本,比如勞動能力的大小,對社會的貢獻,對他個人培養的投資成本等。這不能說是一種不平等的表現,恰恰在這種差別對待中體現出了公平。“同命同價”是對生命權的平等保護,但是這種平等并不表示平均,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的投入成本都不一樣,社會對他的回報就不同,對不同身份的人在進行賠償時(目前主要集中在死亡賠償這一塊),應該考慮到他們在生前對社會投入成本的多少,在堅持統一賠償標準的前提下,把這一因素考慮其中進行衡量。雖然這樣表面看起來是不平等的,但實質上是平等的體現,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盡量做到對每個人公平。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農村少女遭車禍身亡賠償不及城市戶口同學一半http://news.sina.com.cn/s/2006-01-24/03238062364s.shtml,2006-01-24
[2]王利民著.民商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李龍.人本法律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