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昕
摘要:會計國際化是一種發展趨勢,是以跨國公司的發展及貿易、資本市場的逐漸全球化為促動力,通過各國會計的相互影響以及政治的和職業組織的活動,使各國會計逐漸走向協調和趨同的過程。具體到我國,我國會計的國際化就是要以中國經濟的國際發展為促動力,通過學習、借鑒,使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逐步協調。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 會計準則 會計實務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加入WTO的日期日益臨近,中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如何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巨大的身姿,中國會計如何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堅實、穩定的步伐,是中國會計人面臨的一大課題。
一、會計國際化的客觀必然性
在當今世界,國際貿易和全球資本市場飛速發展。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自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進會計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為全球經貿往來和資本流動減少或者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和成本,無疑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并且隨著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等更加迅速地發展,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國際化的經濟聯系,對會計理論和實務提出了新要求。并且規模巨大的跨國公司在許多國家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統。處在不同國家的母子公司之間、子公司相互間都要提供具有可比性的財務信息。而各國會計準則的差異必然影響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跨國公司更具有要求國際間會計處理趨同化、標準化的客觀必然性。因此,在當今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科技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會計國際化已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
二、會計國際化的實質
(1)降低成本
會計國際化可以減少各國會計標準之間的差異,提高各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從而降低在國際市場上投資和融資的企業和國際資本提供者的資金成本以及國際貿易參與者的交易成本。同時,各國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方面,不可避免會由于會計準則的不同而產生分歧。
(2)利益促使
會計國際化的很重要一個方面就是背后的利益因素。眾所周知,美國一開始是完全抵觸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的。這樣使得一些企業不敢在美國上市,因為在美國上市的成本是最高的,要求最嚴。為了吸引優秀的公司在紐約上市,美國開始了和IASC的接觸。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誰在這場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誰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
三、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措施
(1)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
當前要加快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特別要服從財務報告的基本目標,重視投資人和債權人的信息需要;擺正會計準則和傳統會計制度的關系,避免準則與制度關系的混亂;同時還應加快準則的制定速度,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拓展準則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其可操作性;爭取財務信息主要相關者積極參與準則的制定,調動全社會力量,廣泛開展準則的制訂、培訓、宣傳、研究工作,使準則盡快深入人心。
(2)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完善公司治理機制,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行為,就是要進一步增強公司管理層及時、充分、如實披露財務信息的意識,促使管理層在真正提高公司質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賴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關聯交易等操縱利潤。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賦予證監會更多的監管權力,如有權確定審計上市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格,有權對違法違規的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予以處罰等等,以更好地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行為。
(3)全面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
全面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和執行水平,推動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的聯合。要努力提高國內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技術與職業道德水平,提高其獨立、客觀、公正執業的自覺性,使其盡快向國際水準靠攏。在加強注冊會計師專業技術、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素質培養的同時,進一步開放國內會計服務市場,鼓勵國際知名會計公司與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開展各式各樣、廣泛的項目合作,逐漸造就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
(4)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色
在加速會計國際化進程中,還應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特色。由于各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環境、文化環境等有所不同,導致會計原則和方法的適用性也有所不同。會計準則是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的,中國的國情比西方國家更為獨特,這決定了中國的會計不能一味地強調國際化而忽視本國的特色。但也不能過分強調本國的特色,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國際化。而過分強調國際化又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國的特色,我們必須認真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四、會計實務的國際化
會計國際化應當包括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和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兩個方面,目的是為了增進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里我們首先必須分清企業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區別:
(1)兩者涵蓋的業務范圍不同:會計制度自成體系,涵蓋了全部的經濟業務;會計準則只是就某項業務做出規定。
(2)側重點不同:具體準則在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規定更加原則;會計制度則較為具體,操作性更強。
(3)會計準則的結構語言表達更適合國際方面的閱讀;會計制度的科目和報告式的統一更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弄清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差異后,我們就不難理解這次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對我國會計界的重要意義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已經實現,但是并不表示我國的會計國際化已經實現。雖然頒布一套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準則無疑會為實現目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最好的會計準則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那么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就會形同虛設。因此會計實務的國際化在會計國際化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本人認為評價一個公司會計實務的標準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政策選擇的恰當性 (2)會計的靈活性 (3)會計戰略的明確性 (4)重要信息的披露 (5)潛在虧損的程度 (6)消除會計扭曲 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國的會計實務的話,就會發現我國的會計實務水平是相當低的。在我國現實生活中,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人為操縱利潤的現象四處蔓延,這無疑會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聲譽,也會影響我國的投資環境。
總之,主動向國際慣例靠攏,意味著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主動借鑒國際上流行的作法,取長補短,擇其善者而從之。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對比分析、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以科學化為標準,通過鑒定、協調、推廣,使國際化與國家化的矛盾統一于科學化。只有科學化的事物才能最終流行全世界。
參考文獻:
[1]詹森、麥克林.管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1976.企業理論.見:陳郁 .所有權、控制權與激勵.第1-67頁
[2]伍中信.現代財務經濟導論,1999.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3]郭永清.會計國際化.立信會計出版社
[4]張志宏.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5]常勛.國際會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