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敏
摘要: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確立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原則應包括穩定性、先進性、適用性和系統性。我國的會計目標受會計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通貨膨脹、可持續發展戰略、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影響上。因此,我國的財務會計目標應定位于決策有用之上,并保證相關性和可靠性的統一,這是第一層次上的目標。其次,還應確立在此基礎上的多層次的具體目標。
關鍵詞:我國 財務會計 目標
一、關于會計目標
1.定義。有關會計目標的定義,在我國會計界可謂見仁見智。葛家澍教授認為:為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效益而做出一切經濟決策所必需的(有用的)財務信息及與之有關的其他經濟信息,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會計主要目標,即基本任務。陳毓圭、楊小舟教授認為:會計的目的或宗旨,是一定時間一定條件下,人們從事會計實踐活動所追求和希望達到的預期效果。孟凡利教授認為:會計目標是指會計系統運行的必然趨勢,是會計系統運行的出發點和歸結點,表現為預期應達到的目的。羅勇、李定清教授認為:會計目標是指對會計工作的質和量的要求,不同的會計工作就有不同的會計目標。魏明海、龔凱頌教授認為:財務報告目標就是人們通過會計實踐預期所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它是會計基本理論的中心,也是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起點。
2.財務會計目標及其內容。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信息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是要解決財務會計向哪些人服務、怎樣服務的問題。會計目標是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由于會計目標來源于會計實踐,因而能夠把外部環境與會計系統有機協調起來。不僅如此,會計目標還是會計研究的起點,是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會計系統內部的一切機制都圍繞會計目標而發揮作用,通過優化會計行為來實現會計目標。財務會計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即財務會計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財務會計的具體目標,后者涉及到會計信息質量,本文將重點討論前者。
二、確立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原則
穩定性原則。也就是說,財務會計目標應具有相對穩定性,應盡量避免經常變動。會計目標作為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礎,是會計理論的最核心的問題。財務會計目標確定以后,整個財務會計理論體系才能得以建立。因此,財務會計目標的穩定性十分重要。
先進性原則。即財務會計目標應該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會計作為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目標作為會計工作應達到的目的必須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超前性,否則,就不能引導會計發揮應有的作用。
適用性原則。即一定時期的財務會計目標應該與該段時期的會計工作具體情況相適應,與當前的會計環境相適應。
系統性原則。會計目標具有層次性,它由基本目標或最高目標和具體目標組成。基本目標是對會計目標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具體目標是基本目標或最高目標的細化,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緊密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會計目標體系。因此,在研究會計目標時應注意它的系統性。
三、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定位現狀
1.財務會計目標應分為兩個層次:基本財務會計目標和具體財務會計目標。基本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研究的出發點,是財務會計系統運行的最終目的。它在財務會計目標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并直接制約著具體財務會計目標,同時也體現經濟管理的客觀要求。具體財務會計目標是對基本財務會計目標的具體表達和實現,是在基本目標的指導下,從事財務會計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基本財務會計目標適用于一切歷史發展的階段,是從不同歷史環境下具體財務會計目標抽象出來的共性;具體財務會計目標則因歷史背景、時代特征不同而不同。
2.財務會計基本目標應為提供信息以滿足對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則是兩個具體財務會計目標。基本財務會計目標適用于一切歷史發展的階段,是從不同歷史環境下具體財務會計目標抽象出來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滿足對財務會計信息需求。受托責任觀認為提供信息是為委托人(已經的投資者)評價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從而作出是否繼續維持委托——受托責任關系的決策;決策有用觀認為提供信息是為了滿足投資者、債權人等(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進行投資、信貸等決策的需要。可見,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滿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區別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
四、確立符合我國現實經濟環境的財務會計具體目標
會計目標是客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確立我國具體的財務會計目標就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目前及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模式已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企業仍是我國目前企業的主要模式,社會主義的經濟性質決定了必須保證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深、滬兩市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多,但在這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有股和法人股所占股權比重較大,對企業管理當局的任免具有直接影響力,同時,它們又均為非流通股,對于經營不善的企業往往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所以這些上市公司并不是資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企業的經營活動并不是完全以資本市場為導向,在較長的一段時期里,資本市場都不會在企業資本籌集上發揮主要作用,企業大量資本的取得,仍然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只是少部分的資金從資本市場上籌集,主要投資者(國家)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受托和委托的關系,委托人或受托人直接接觸,受托責任關系是一種直接的關系。因此,我國財務會計應以這部分委托人(主要指國家)為主要服務對象,向他們報告受托人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也就是把財務會計具體目標定位在以受托責任為主上。
目前我國財務信息應當采用有差別地披露,對于國有企業及非上市公司而言,應以受托責任作為會計目標。中小企業由于信息使用者較少,所以應主要考慮受托責任,對于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由于其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較多,所以應以決策有用作為最終目標。這樣,既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公共性,又能滿足特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這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因此,我國會計目標應定位于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二者的結合,只有這樣,會計信息才能夠滿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蔡海燕.我國企業的財務會計目標選擇[J].經濟師,2006(12).
[2]吳海威,劉擴.從資本市場的發展談財務會計的目標定位[J].中國科技信息,2005(9).
[3]張曉軍.財務會計目標探析[J].山西財稅,2006(8).
[4]王魯兵.論國有上市公司首要會計目標的轉變[J].黑龍江財專學報,2001,(5):33-37.
[5]葛家澍,余緒纓,侯文鏗等.會計大典(第一卷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