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丹
摘要:預算會計是國家預算管理及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核算、反映和監督政府及行政事業單位以預算執行為中心的各項財政資金收支活動的專業會計。但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我國成功入世,促使我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給型財政管理模式的預算會計體系已不再利于其自身的職能作用的發揮,現行的預算會計也越來越不能滿足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新的預算會計制度的建立呼之欲出。
關鍵詞:政府 預算會計 改革
一、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基本體系由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構成。其中,總預算會計是核心,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是總預算會計的延伸,又合稱單位預算會計。
1.核算范圍不夠全面。一些特定的項目,不屬于職能活動的一些事項、一些會計核算的范圍和主體,沒有納人統一的核算,表現在基本建設會計核算、社會保險基金的核算等。在預算會計里面,對每年的基本建設,通過國家的基本建設投資,新增的基建投資的存量、增量,以及歷年滾動形成的國家資產,作為國家形成的固定資產存量,在預算會計里面,核算得不夠全面,不夠完整。隨著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保、養老、醫療、生育等幾大基金,屬于政府通過法律形式來托管的基金。嚴格地講,應該納人政府會計核算的范疇。
2.核算內容不夠完整。現在的預算會計不能夠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資產和負債,核算更多地側重于預算資金的收人和支出。對于政府的資產以及政府應該承擔一些債務核算不夠完整。如固定資產核算,政府擁有的固定資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通過歷年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量形成的,另一個通過財政撥款提供但不納人基本建設,不屬于固定資產,對固定資產的核算,沒有一個統一的會計報告來完整地反應政府真正擁有多少資產。
二、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反映不了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出現的新業務。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財政資金不再由財政通過主管部門拔入用款單位,而是由財政部門從單一賬戶或采購專戶按規定程序直接撥入職工工資賬戶或直接撥付給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供應商,行政事業單位收到的財政資金不再表現為貨幣資金,而是一方面表現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費用的增加(如工資支出等)或非貨幣性資產的增加(如存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等),這就需要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的核算內容進行相應的修改。
2.不能為編制部門預算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部門預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編制部門預算則要求從基層單位逐級編制、層層匯總,克服了盲目性,使預算編制更加科學合理。
3.不能反映深化收支兩條線后財政資金的運作方式和核算程序發生的變化。所謂收支兩條線就是收歸收,支歸支,是一種財政收支管理制度。收支兩條線改革后,在將預算外資金逐步納入預算管理的同時對各部門的預算外收入繳入財政專戶;財政部門另按核定的綜合定額標準,安排預算單位的年度財政支出,改變對某些部門收支掛鉤的做法。
三、對我國預算會計改革方向的思考
1.明確預算會計目標,使其具體化并具有可操作性。會計目標是制定會計準則、制度各項內容的出發點,對準則、制度的制定具有導向作用,對執行準則、制度的財會人員也有指導意義。因此,應從會計制度方面專設一條并加以充分表述,同時要置于總則的會計一般前提之前。從受托責任角度看,人民和政府之間存在著一種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即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行使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筆者認為,應將“全面受托責任引入政府會計目標,這樣既有利于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也有利于使用者評價政府整體財務狀況和政府效績,滿足實際使用人和潛在使用人的需要,從而幫助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職能。
2.按照業務性質,大膽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收入確認模式。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并不是各自只有一種標準的模式,據此我們應當根據業務性質對不同機構分別采用不同的辦法。
3. 改善業績評價體系,加強內部管理審計與外部審計相結合。針對政府預算會計目標模糊和非經濟性所導致的問題,應當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業績評價體系,加強內部管理審計水平,提高單位資金使用的效率。此外,從獨立性方面考慮,應加強從外部審計監督力度,規范預算會計的主體行為,促使其進行科學化、制度化的管理,做到政府等非營利機構真正做到高效的使用財政資金或內部自有資金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四、會計國際化
會計核算國際化是指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為完成會計核算任務而采用具有國際化性質的相應性、規范性、可比性和適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徑。應該指出,會計工作具有國際性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必須通過借鑒、協調和統一來實現。會計核算國際化是與國際會計協調的過程,其內容是與國際會計通行規則主要是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的同時,還要與國際會計慣例、會計職業道德,某些地區的國家集團會計規范如歐洲聯盟公司法協調指令中有關會計的指令,其他主要國家的會計準則和有關法律的規定等相協調。具體地說,就是在制定或者修訂《企業會計準則》中時時處處體現出國際化的思想。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實現了基本趨同。這種趨同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大大提高了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透明度,有助于海外投資者消除原告由于會計準則不一致而產生的擔心和顧慮,從而增強其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同樣,這種“趨同”減少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差異,提高了中國企業會計信息在全球經濟中的可比性,降低了中國企業信息報告成本和融資成本,有利于推進中國當前實施的企業“走出去戰略,有利于穩步推進中國會計國際趨同發展戰略,全面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水平。
參考文獻:
[1]葛家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經版社, 1999.
[2]陳毓圭.論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稅法諸關系[J].會計究, 1999(2).
[3]葛家澍.關于我國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 J].會計研,2001(1).
[4]葛家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制定的幾個問題[J].財會通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