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波
摘要: 2007年2月,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一次全球范圍的金融風暴。它給美國如日中天的時代劃上了句號,也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金融危機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本文對20世紀后對世界影響最為嚴重的幾次金融危機的成因進行了梳理,總結了理論界關于當前美國金融危機成因的研究,以俟讀者。
關鍵詞:金融危機 原因 次貸危機
1825年7月,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危機。此后,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金融危機不時的光顧西方國家,對資本主義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在關注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把視角回放到歷史,去回顧一下歷史上次重要的金融危機。
一、1929年—1933年金融危機的原因
關于這次超級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理論界從各個方面作出解釋,歸結起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凱恩斯主義的解釋。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 “有效需求不足說”。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因為社會經濟運行中產生了生產過剩,而導致生產過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引起的:一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二是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三是流動性偏向規律。 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為基礎,凱恩斯認為是美國政府的財政政策失誤直接導致了此次危機。當經濟滑坡并要惡化成大蕭條時,聯邦政府本應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來刺激投資需求。但是,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政策卻是緊縮性的。這些政策無疑都加劇了投資需求的下滑,加快經濟危機的到來。[1]后來凱恩斯指出,增加政府投資也只是權宜之計,只能暫時緩解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額,投資需求的加大會導致產品供給量的進一步擴大,最終導致更加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就是說,增加投資的做法只能是飲鴆止渴。資本主義經濟始終處于一個惡性循環的周期之中。凱恩斯不得不承認,當我們每一次通過投資的增加來取得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相等時,我們加重了使二者在明天等同的困難。[2]
2.貨幣主義的解釋。貨幣主義提出了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觀點,其代表人物彌爾頓·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一書中,提出此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由20世紀30年代初貨幣供給的收縮引起。要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就必須保持貨幣的供應量與貨幣實際需求的平衡,保持幣值穩定。而貨幣的供應量都是貨幣當局(如美聯儲)控制的,如果他們沒有使這一平衡得到維持,那么經濟就會出現不穩定。1928年,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和黃金外流,美聯儲縮緊了國內的貨幣政策,導致物價的下跌和經濟活動的萎縮。此外,銀行過度信貸,部分貸款難以收回,造成銀行系統呆帳增加,也出現危機。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貨幣需求量驟然緊張。而此時的美聯儲卻沒有向銀行提供流動資金,聽任銀行的倒閉,終于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他們還指出,當時的實行的金本位制度限制了美國政府通過發行貨幣來提高貨幣供給量的做法。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也認為:“金本位的游戲規則嚴重地限制可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來消除恐慌的能力。”[3]
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解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解釋。而伯南克為代表的當代許多經濟學家則采取了比較折中的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貨幣因素也有非貨幣因素作用所致。我國學者一般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去解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之間的矛盾,造成了生產和消費比例關系的嚴重失調,導致生產過剩,由此引發國民經濟的危機。
二、20世紀70年代初美元危機的原因
20世紀70年代初爆發的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貨幣金融危機,即美元危機,1973年資本主義經危機爆發后,伴隨著經濟危機作用于社會經濟,其直接后果是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危機頻繁爆發直至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瓦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戰后美國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國際收支連年逆差,大量美元外流,造成美元過剩這是美元危機頻發的主要原因。第二,美國黃金儲備不斷流失,美國政府被迫停止向外國中央銀行兌換黃金,直接削弱了美元的信譽。第三,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加劇,造成美元實際上的貶值,引發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其他貨幣。第四,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具有內生的矛盾性,決定其必然走向瓦解。這一內生的矛盾性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論”。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在國際貿易中以美元結算,造成美元流出海外,美國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這一矛盾決定了布雷頓森體系的不穩定性和瓦解的必然性。
當然,美元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根本原因還是美國經濟實力的衰退和國際經濟地位的下滑。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和維持是以美國經濟實力雄厚為基礎的。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20世紀60、70年代,西歐、日本經濟實力急劇上升,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衰落。加之美國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國際收支長期逆差,海外軍事開支巨大,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美國喪失了經濟實力的絕對優勢,美國越來越沒有能力更不愿意犧牲自身利益去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最終難以挽回其瓦解。
三、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
關于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國內外眾說紛紛,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內部原因:首先是東南亞各國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經濟過于泡沫化,銀行壞帳呆帳嚴重,經常項目過度逆差,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其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自身存在諸多弊端,各國政府在政策和監管方面也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2.外部原因:以索羅斯為代表的金融國際金融投機者的興風作浪和信息化條件下資本的快速自由流動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條件。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IMF的錯誤的應對措施無異于火上澆油。IMF為亞洲制定的解決金融危機的辦法脫離實際,并給有關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萎縮和巨大的財政赤字。
四、目前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目前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是由次級貸款直接引發的。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絕不僅限于次級貸款的問題,學者和專家們從各個方面尋找原因,這些原因有的通過造成次貸危機或其他條件間接引起金融危機,有的對金融危機起了直接促成的作用。歸結起來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第一、第二產業衰落,而大量資金轉移到第三產業上,導致美國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同時,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物質財富生產部門的外遷,使得美國的生活所需的物質產品過多的依賴進口,造成了美國對外貿易中逆差的不斷擴大和財政赤字的迅速增長,形成貿易嚴重失衡。而經濟虛擬化過度,使其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成思危指出,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實際上是虛擬資本過度膨脹的結果。[4] 2007年,美國GDP總量為13.84萬億美元,而美國股市總市值約為17.8萬億美元。可以說,此次金融危機是美國長期依靠泡沫經濟實現經濟虛榮的苦果。
2.金融機構管理人員的激勵制度不合理,信用評級機構喪失中立性。金融機構對管理人員的獎勵是按年度,而不是按長期的表現來決定。這種激勵機制促使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只顧短期利益,而置長期的風險于不顧。在貪婪的驅使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發明了給無償還能力的人提供結構性還款方式的次級住房貸款,然后又將其證券化,創造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調查,美國的次貸總額為1.5萬億美元,在其基礎上發行的MBS近2萬億,進而出現上萬億美元的CDO和數十萬億美元的CDS.[5] 資產證券化與金融衍生品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次級抵押貸款本身所蘊含的風險,只是對風險進行了再分配或者轉移。[6]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在金融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美國金融市場的風險由局部擴展到整個金融市場,以致傳到全球各地。由此可見,金融衍生品是放大和傳導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此外,美國的三大評級機構被指責為這場金融災難的幫兇。穆迪CEO雷蒙德·麥克丹尼爾在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承認,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三大評級機構不惜降低標準,沒有盡到監督職責,并把全球金融系統置于巨大風險之中。[7]
3.美國政府宏觀政策失誤,對金融市場監管不力。對于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政府特別是美聯儲在其政策和職能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美國政府長期寬松貨幣政策直接導致泡沫經濟,而其后加息政策又致使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房貸違約率上升,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發次貸危機。另外,美國政府長期奉行的三大經濟政策—高消費政策、赤字財政政策和出口管制,共同促進美國經濟的不良性變化,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適宜的經濟環境。
美聯社在一項為期6個月的調查后得出結論,政府的監督系統其實處于殘廢狀態,因為該系統的官員做事完全不負責任,并且沒有能力有效地懲罰那些被發現參與欺詐的人員。美國房貸諸多環節中都發生了欺詐行為:房貸機構欺詐,房產估價人員欺詐,投資銀行欺詐,評級機構也在欺詐。[8]美國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秩序已經亂作一團,如果不出現危機,那才是真正的美國奇跡!
4.“寅吃卯糧”式的消費文化和對自由主義經濟的過度迷信是次貸危機爆發的文化觀念層面原因。超前消費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征,美國人習慣于瘋狂地超前消費。而另一方面,2005年以后美國就一直處于負儲蓄狀態。合理的消費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但是零儲蓄的舉債消費帶來的只能是虛假的繁榮,而當儲蓄與消費間的關系徹底失衡、負債率開始上升的時候,帶來的則是風險的積累和噩夢的開始。[9]
這次金融危機的觀念層次的原因是美國對新自由主義經濟的過度迷信。客觀上說,新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克服經濟滯漲,實現繁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任何理論都必須以現實為其存在基礎的,而現實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不顧客觀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一味的奉行自由主義,使經濟政策不能與時俱進,脫離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必然會給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危機和破壞。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法律和政府的對金融機構束縛被削弱,金融創新和投機活動泛濫成災。此外,在新自由主義主張減少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這使得美國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越來越嚴重,近數十年來,美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導致了美國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經濟危機,這是馬克思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共同觀點。次級按揭貸款的出現,其實是用貸款支撐一種虛假的有效需求。
5. 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使美國可以向世界轉嫁金融危機。由于美元全球儲備貨幣的中心地位,美國可以通過大量借用美元外債,以及降息和貨幣貶值方式刺激經濟發展和國內消費,甚至可以在資金外流發生金融危機時,通過開動印鈔機來解決問題,并把負擔大部分轉嫁給持有美元儲備或債權的國家和人民。正因為如此,美國可以向世界轉嫁其國內發生的危機,讓世界人民為其金融危機買單。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依然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僅僅看到表面和具體層面上的因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從制度問題上找深刻原因。金融危機更深層次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產物。[10] 劉海藩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11]這一矛盾的存在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相對過剩。在現代金融高度發達的條件下,金融危機的表現不再是住房賣不掉,而是通過貸款已經買到住房的窮人無力現實地支付貸款。[12] 從此次危機產生的根源上來看,危機爆發的原因由“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轉移到了貸款支撐的消費過度上。這種轉移是資產階級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發明次級按揭貸款和大量金融衍生品所致。是資產階級通過刺激消費來解決生產過剩進而消除經濟危機的企圖的失敗。
參考文獻:
[1] 關紹紀.從經濟政策的角度闡釋美國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第41,42頁。
[2] 凱恩斯.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M]. 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第325,326頁。
[3] 伯南克.大蕭條[M]. 宋芳秀,寇文紅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4,第112頁。
[4] 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機還是要回到馬克思[J]. 智庫,2009.1,第37頁。
[5] 鄭良芳.對金融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根源、特點和防治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9,第3頁。
[6] 趙慶明.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J]. 中國金融,2007.18,第45,46頁。
[7] [9] 廣天響石.直擊華爾街風暴[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2,第73頁。
[8] 王學武.華爾街颶風[M]. 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11,第45,46頁。
[10] 舒展.國際金融危機與“新帝國主義”的腐朽表現——兼評列寧的《帝國主義論》[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第 60頁。
[11] 當前金融危機的原因與應對——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顧問、中央黨校教授劉海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2,第16頁。
[12] 顧鈺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闡釋金融危機[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