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暉
摘要:建國以來,如何發展我國落后的生產力,使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提升,始終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視,對此也制訂了一系列的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措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因未能認清當時的形勢,脫離了我國國情,使經濟發展遇到了極大的阻礙。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策略卻基本上體現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文試分四個部分來論述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戰略的演進過程。
關鍵詞:建國 經濟發展 戰略
一、將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毛澤東在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首次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在初級的階段”。十二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尤其是“物質文明還不發達”。 隨后,在中共十三大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道路前進》的報告,第一次系統地展開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指出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并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改革、建設的基本綱領,基本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是在毛澤東的“不發達”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思想的基礎上充實并將其系統理論化的。無疑,從現在看來,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必須實事求是地,以中國國情為基礎,制訂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路線。
二、毛澤東的兩步走、鄧小平的三步走和江澤民的三步發展戰略。
根據毛澤東的設想,我國現代工業國的建立分兩步走。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改革開放后,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這個發展戰略進行了豐富和補充,使他更富有時代特征,并指導我國經濟發展。鄧小平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1997年,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五大報告中,根據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作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提出了"新三步"構想。改革開放前后的兩種發展戰略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處在探索階段,毛澤東提出的趕超戰略思想是反映了這個階段不成熟的理論。盡管如此,它畢竟使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初步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和技術的基礎,也為新時期實施新的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資借簽的經驗教訓。從80年代以來,鄧小平總結了毛澤東趕超戰略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科學地構思和設計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步走戰略。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創造和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新的實踐階段。從前后兩種發展戰略的轉變來看,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和實踐探索,為鄧小平戰略思想的提出準備了必要的條件,而鄧小平戰略思想的的形成是毛澤東戰略思想和實踐探索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戰略的曲折發展。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它的目的和宗旨是: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號召全黨要繼承優良傳統,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大會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它邁出了探索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第一步。但是在隨后的九大,十大上,卻將這個方針完全拋棄。在九大上,林彪作的中央政治報告中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核心,對中國社會的形勢以及黨的政治狀況作了錯誤的估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所謂“斗、批、改”的新任務。并過分強調要準備打仗。將經濟建設的方針擱置一邊。十大的政治報告也沒有能正確地分析林彪事件發生的原因,總結必要的教訓,反而是肯定了九大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都是正確的,仍然號召全黨“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堅持“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肯定和繼承了“九大”的錯誤,使“左”傾思潮延續下去。這兩次錯誤的大會直接導致十年文革動蕩,社會主義建設受到嚴重阻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左”傾的觀念,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果斷地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已不適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對建國32年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確的總結,科學地分析了在這些事件中黨的指導思想的正確和錯誤,分析了產生錯誤的主觀因素和社會原因。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
毛澤東強調要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強調通過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來達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毛澤東盡管沒有完整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甚至沒有使用過“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但他的思想卻不同程度地接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成為鄧小平探索社會主義本質的直接理論源頭。
從建國開始,我國領導人就沒有停止過對中國自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毛澤東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而且還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積極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造性的思想理論觀點,為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了先河。
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從根本上解開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制度上的束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把改革開放以前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為主導的路線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把約束經濟發展的不合理的制度淘汰廢除,建立起促進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引用四川方言“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著名的貓論高度總結了發展經濟不能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只要是對經濟發展有利,利用資本主義的東西,也未嘗不可。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它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①。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并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和措施,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 總結。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事物的發展中前進性和曲折性并存。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同樣具有這二重性。總的來說,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從建國伊始就沒有停止過他前進的步伐,從非理論到理論,從單一理論到系統理論,無不包含著發展戰略的演進和發展。但也不能否定所走的彎路。曾經一度“以階級斗爭為綱”代替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幾乎陷于停滯。從以上論述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所提出來的。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到現在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集體,無不遵守著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這一顛覆不破的真理。用理論指導實踐,又用從具體實踐中得到的經驗不斷發展和創新著理論。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并使我國在應對各種經濟問題的時候,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勢。
參考文獻:
[1]毛澤東[M].《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0
[2]鄧小平[M].《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