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北川縣隸屬四川綿陽市,是全國唯一被國務院命名的羌族自治縣,也是人文始祖大禹的誕生地、紅四方面軍長征主要途經地和四川古人類發祥地。然而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羌族主要聚居區的汶川特大地震給北川羌族文化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如何及時采取有效的搶救和保護措施,減少古羌文化的損失,已成為北川地震后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北川古羌文化的危機
1.地震前北川羌族文化基本情況
北川自古是羌族聚居區,總人口16.9萬,其中羌族人口近10萬人,占總人口的近六成,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有著14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羌族文化遺產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北川縣境內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尤其以禹羌文化、紅色文化、古人類遺址文化為代表,是人類歷史文化長河中亮麗的瑰寶。羌歷年、口弦、許家灣十二花燈、大禹的傳說、羌族民歌、羌族莎朗、祭祀大禹習俗、羌族水磨漆藝、古羌罐罐茶藝等31項民族民間文化項目被國家、省、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先后建立了中國先秦史學會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被授予“中國大禹文化之鄉”稱號。數量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研究、延續北川羌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
北川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地區公共文化事業建設,全縣城鄉具有羌民族風格的建筑隨處可見。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平常日子,只要華燈初上,街頭巷尾隨處可聽見優美的羌族音樂,可看見粗獷奔放的羌族鍋莊,美麗的北川處處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景象。
2.地震中北川羌族文化損毀情況
5·12汶川大地震不僅使北川羌族人失去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還使其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遭到嚴重破壞。這次大地震使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悉數被毀,而且大量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也在地震中遇難,由于羌族文化主要靠口口相傳,熟知羌族技藝的傳人遇難可能就意味著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從此“斷了香火”,會羌語的長者、通曉羌族歷史文化的“端公”等對羌文化的記述和傳承至關重要,地震導致大量通曉羌族語言、歷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難,對羌族文化的傳承影響巨大。
從文化工作者損失情況看,非物質文化方面的專家和傳人損失很大:北川文化館全體工作人員遇難,兩位對羌族音樂、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員也同時遇難;北川羌族研究所從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紅軍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員都不幸遇難。特別是口弦演奏者幸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僅存2人;此外,全縣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學、音樂樂譜、舞蹈圖譜等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眾多資料,以及儲存在電腦里的研究資料,也都被埋在地下。2006年,全國唯一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羌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北川縣掛牌成立。而汶川大地震徹底勾銷了該研究中心已有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成果,羌文化研究專家謝興鵬也在本次地震中遇難。
就文物損毀情況看,近萬件館藏羌族民俗實物、紅軍文物等全部被埋在廢墟下,其中100多件為國家三級以上文物;永平堡、伏羌堡、曲山關、禹王廟、東岳宮、“禹穴”石刻等100多處省、市、縣級地面文物、名勝古跡完全損毀。幸運的是,地震前夕,北川的120多件文物經過認定級別后,被送往綿陽市博物館館藏,幸免于難。
二、北川搶救古羌文化的措施
作為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溫家寶總理第二次赴北川指導抗震救災時明確提出:“要保護好羌族文化遺產”和“建設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應對北川新縣城的具體規劃工作,可以采取一下幾大搶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1.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盡快根據羌族文化傳承人遇難情況,對原來已評選公布的羌族民間文學、民間音樂、舞蹈、曲藝、民間手工藝、民間信仰、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等七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認定傳承人。同時,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出版(再版)北川羌族歌舞碟片、圖書資料。
2.對即將消失的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時組織搶救。
盡快指派相關技術人員,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先進手段,按專業標準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并完整歸檔,妥善保存和管理。建立羌族民間文化人才數據庫,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北川非物質文化保護條例》、《北川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等,培養和儲備各類人才。
3.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災后重建規劃中。
在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地震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設施重建和恢復傳承規劃,支持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4.北川新縣城的建筑風格應做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無論是總體建筑方案,還是各部門的方案,都應該既考慮到避震的需要,又要考慮羌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將羌民族文化元素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將新北川建筑風格與羌族文化相結合,充分體現羌民族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盡可能保留羌民族的文化符號,恢復基本的聚居環境和生態環境。
5.將羌語做為一門課程納入課堂,避免羌語的失傳。
羌文化古樸神秘,豐富奇特,羌族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千百年來的口口相傳,更顯其稀缺獨特,將羌語做為一門課程納入課堂,可以避免羌語的失傳。
6.建立羌族文化保護區,進行重點保護。
地震前,旅游業在羌族地區蓬勃發展,民族文化是其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在震后旅游業重建中,宜打破行政區劃的條塊分割,將旅游資源整合起來,統一規劃,避免同質資源的近距離競爭,北川、汶川、茂縣等羌民族聚居區要共同挖掘各自的特色,利用好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獨特的優勢旅游資源,由震前各自為政的競爭關系轉化為優勢互補的合力統一體,建立一個大的羌族文化保護區,進行重點保護。
7.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羌文化被同化。
身處大山讓羌族傳統文化避免了同化,羌族傳統習俗能比較完整地保存,與他們身處高山羌寨之中有關。離開世居的土地,他們將轉入城市或其他地區。而震后走出深山的羌人如何保持文化傳統將是個新課題。
8.實施文化場館建設與文化工作者培養工程。
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等文化場館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載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在民族文化的保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文化場館受到破壞,災后重建中,文化場館的修復以及增設應該作為一項重點工程。
對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培養也是一項非常重要、應當長期實施的工程。一是加大對散居在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傳承人“釋比”老人以及羌笛、羌繡等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保護力度,提供良好的環境,制定嚴格的傳人培養計劃,加大傳人培養力度;二是要下功夫培養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三是要培養一支羌文化保護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包括民族文化宣傳、教育工作者。這樣一群民族文化工作者是羌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