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東
摘要:近年來,各地一些醫院發生的醫療糾紛干擾了正常的醫療秩序,對醫院和患者都造成不利財務影響。在此,本文從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加以探討,提出了一些化解醫療糾紛的對策,以供各方參考與討論。
關鍵詞:原因 影響 對策
近幾年,醫院的醫療糾紛明顯增多,很多醫療糾紛因一時得不到解決,病人家屬常常在醫院門前聚眾鬧事,在有些地方已出現職業“醫鬧”,影響了醫院正常的醫療工作秩序,醫院不得不組織專門人員來應對,而效果卻不理想。
醫療糾紛出現的原因很復雜,當醫療糾紛發生時,醫院往往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但是,如果拋開情緒性因素,就會發現醫療糾紛的發生,不僅僅是醫院的原因,還有醫院外部的、醫生的、患者的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只是人們常關注那些表面的因素,而忽視表象背后的原因。
原因
首先,醫院外部的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堅持公益性辦院宗旨和方向。但是醫院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根據有關資料,政府財政補助占醫院資金來源的比例約在7%左右,其余大部分資金來源要依靠醫院自身去籌集,醫院的正常運轉還要通過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收費來補充。同時市場經濟對醫院的影響無處不在,比如醫院購置的各種醫用材料及醫療設備等物資必須隨行就市。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法則導致醫院之間競爭加劇,增加了各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為使自己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就要增加投入改善醫療環境,增加醫療設備提高診斷水平,以優厚的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等,這要求醫院有相應的資金作保障,由于財政投入不足,醫院也要講求經濟效益。而醫務人員,長期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投資巨大,但醫院現有的工資水平難以反映其價值與貢獻,如果再與某些高薪行業相比,就會造成其心理落差,極有可能影響其價值觀的判斷和取向,比如少數醫院出現的大處方、亂檢查、“紅包”現象等,加劇了病人看病貴、看病難,從而使病人在心理上對看病有畏懼感,導致醫患之間的信任感很脆弱,治好了病,雙方皆大歡喜,否則,普通的醫療糾紛極易導致矛盾升級。
其次,醫院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出現醫療糾紛,人們往往認為是醫院的責任,當然這只是單方面的看法。但也不能否認醫院在救治病人的過程中就沒有責任。其一,有的醫院管理不到位。造成職工對醫院沒有向心力,醫院在病人心中沒有吸引力,在同級別醫院中沒有競爭力,醫院財務也沒有實力。管理不到位的醫院,往往容易出現醫療糾紛。其二,處理醫療糾紛的方式不當。有的醫院,內部溝通不暢,部門之間缺乏配合;有的在發生醫療糾紛后,由科室或醫生私下解決;有的醫院管理者,在出現醫療糾紛時,不敢面對患者等。其三,醫德醫風和服務態度問題。近年來各醫院的醫療服務有非常大的改善,但醫德醫風的問題還是存在的。比如有些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對醫生非常客氣,但對護理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往往表現不滿,這里面除了醫生掌管病人的醫治大權外,是否還存在醫德醫風問題呢?在醫生那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常常在其他工作人員那里表現出來。其四,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問題。醫院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在醫院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誰擁有高層次人才,誰就占據先機,引領醫院發展。這需要改善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吸引人才,但現實情況往往不容樂觀,勢必會影響到對病人的服務上。
第三,醫生的因素。患者到醫院就醫,醫生會盡力救治,但醫生的技術水平有高有低,服務態度有好有差,溝通能力有強有弱。比如,有的醫生從醫時間長,臨床經驗豐富;有的醫生學歷高,掌握先進技術多;有的醫生責任心強,服務態度好,視病人為親人;有的醫生會溝通,能減輕病人的就醫壓力。病人在這些醫生那里就醫,一般來說,不會出現醫療糾紛。但是,也有少數醫生技術高,可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好,可技術不強,還有些醫術不高,責任心也不強,加之溝通不暢,往往會出現醫療糾紛。對于醫生而言,尤其要強調責任心問題,對于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如果沒有責任心,也會發生醫療糾紛。比如媒體披露的病人手術后,居然在手術部位遺留下紗布(2008年9月24日《大河報》20A版《一塊紗布腹內作祟七年的背后》),這應該是醫生責任心不強造成的,醫院理應擔責。還有這樣的情況,有的醫生在病人就醫時,在沒有完全清楚病人病情的情況下,大包大攬,對病人做出種種承諾,一旦承諾落空,也易發生醫療糾紛。
第四,患者的因素。其一,病人到醫院就醫,不管病情如何,都是滿懷希望醫生能治好自己的疾病,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現有的醫療條件及醫療技術發展水平看,有些疾病不可能治愈,所謂“妙手回春”還是夢想,而病人卻常常盼望妙手回春,希望和實際存在落差,如果醫生不能很好的解釋和溝通,往往造成雙方誤解,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不在少數。其二,對接受的醫療服務不滿意,對人財兩空的現實難以接受。現階段,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只是初步建立,病人就醫時的費用,有相當部分由自己承擔,農村地區承擔的部分更大。有些病人住院,需要借錢,其本人和家庭承擔巨大壓力,如果治好了病,還有希望,否則,如果在其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醫院若出現不當之處,也會引發醫療糾紛。其三,對醫療行業的醫療事故鑒定不放心。發生醫療糾紛后,醫院希望按正常程序處理或走司法程序,但病人及其家屬認為醫院和鑒定中心是同行,其結果會不利于自己,加之醫療糾紛調解程序復雜,而司法程序時間太長,不如鬧起來解決問題快。其四,“醫鬧效應”,認為鬧起來最有效。有些醫院發生醫療糾紛后,病人家屬不走調解或司法程序,直接聚眾鬧事,干擾醫務人員及其家屬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醫院經過“醫鬧”的折騰,不堪其擾,賠款息事寧人。其結果產生“醫鬧效應”:發生醫療糾紛就鬧事;鬧事,醫院就賠款,形成惡性循環。
影響
其一,干擾醫院的工作秩序。影響對其他患者的正常治療。其二,影響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接診越多,出事機率越高,還不如少接診或不接診。其三,醫療賠償造成醫院財務損失及國有資產流失。其四,造成局部的社會不穩定。其五,影響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健康,加大財務負但。
對策
首先,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以人為本”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要以醫院職工為本,改善職工的工作環境和各項福利待遇,保障每個人都有人盡其才的空間,這需要政府加大對醫院的投入,醫院領導對職工的關愛。對外要以病人為本,真正以病人為中心,視病人為親人,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時刻把病人的冷暖放在心上,盡最大努力消除病痛,這需要政府建立比較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需要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其次,要抓好醫院管理工作。比如醫療質量管理,醫療服務管理,醫院品牌管理,醫院人、財、物管理等等,醫院管理上去了,就會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第三,解決好醫療糾紛是各方共同責任。對醫院而言,醫療質量,醫生責任心要時常抓;對醫院管理者而言,要有膽識和謀略去積極應對,積極化解醫療糾紛;對醫生而言,直接和病人打交道,其一言一行,對病人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要尊重病人,愛護病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對患者而言,要相信科學,尊重科學,相信醫生,尊重醫生,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對行業管理或其他部門管理而言,在加強對醫院監管的同時,也要大力支持醫院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發生醫療糾紛后,要積極介入處理,防止事態擴大。在這方面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已采取積極的措施。比如,湖南省頒布的《湖南省醫患糾紛處置暫行規定》已于今年3月3日實施(見《三湘都市報》);河南省衛生廳實施醫療糾紛講評制度(見《健康報網》);鄭州市政府頒布的《鄭州市醫療糾紛引發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見《鄭州市人民政府網》)。這些辦法有助于醫療糾紛處理規范化、制度化,有助于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有助于保護醫患雙方的利益,有助于維護醫療秩序和社會穩定。
第四,國家2009年4月6日發布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稱《醫改意見》)為預防和避免醫療糾紛指明了方向。比如,《醫改意見》第十三條指出:“大力倡導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和條件,保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調動醫務人員改善服務和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完善醫療執業保險,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增進醫患溝通。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療衛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風氣。”因此,積極落實《醫改意見》,是各級醫院化解醫療糾紛的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