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建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取得了一系列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這些新成果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發展
馬克恩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本文將依此談談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及成就。
一、不斷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新時期首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開始求索它的答案,并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第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從分析我國國情出發,確認在生產力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先解決工業化、市場化的任務,時間至少要上百年。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而且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這個理論為當時實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奠定了基礎,并有助于克服“左”傾急性病,也為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新途徑。
第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這是鄧小平理論的獨創。中共十四大正式把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定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原本形態的巨大改變,它意味著區別于以往社會主義理論具體形態的新的社會主義觀的誕生。
第三是社會主義主體論。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政治關系方面,隨著港澳回歸祖國,我國的政治制度也是以社會主義為主體、在少數特殊地區實行資本主義,這種狀況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這種社會主義主體論相對于過去追求“純粹”的社會主義來說又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
第四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由過去以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為核心轉變到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這是對社會主義認識上的一大飛躍。此外如社會主義根本任務論、社會主義發展動力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等等,也都給社會主義理論賦予了新規定。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偉大覺醒。這個理論搞清楚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指導了中國“第二次革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不斷探索和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同樣是新時期一開始中國共產黨就著力關注和探索求解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教育全黨要按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抵御各種消極腐敗思想侵蝕。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著眼于世紀之交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在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從而正確界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方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向前推進了一步。
一是建構鄧小平理論,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注重黨的建設理論的創新,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全面、系統、科學的建黨思想。
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江澤民首次提出“新的偉大工程”的命題。黨的十五大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了進一步概括,即“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總目標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涉及黨的思想基礎、根本宗旨、成熟的標志、領導地位和作用、歷史任務以及建黨思路等基本規定。圍繞“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創造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用整風的方式克服黨內存在的不良傾向和風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加強黨性黨風教育,以提高領導干部的素質和加強領導班子的建設,把黨的建設理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不僅指明了黨的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而且指明了怎樣去實現黨的建設的方法和途徑,進一步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了面向21世紀建設黨的新的偉大工程的偉大綱領。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新的成果,從理論到實踐又有了新的創新。
三、不斷探索和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十六大以來特別是十七大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承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已有成果,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大力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針對新世紀我國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破解了發展難題,創新了發展理念,又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與時俱進。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著眼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形態和最新成果,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結語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取得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這些新成果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了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O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