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翻開報刊,打開電視,我們往往就能看到或聽到山寨、包裝、泡沫、魚肉、黑馬……,這些似曾相識又含義頗豐的詞語。它們并非新詞,但被當今的人們賦予了具有時代色彩的嶄新內涵,所以讓人耳目一新。嶄新的時代,嶄新的詞義,使得漢語的許多舊詞語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那么,舊詞語一般通過那些方法獲得新的意義呢?
(一)比喻法
即運用比喻修辭,借助于思維的聯想使舊詞產生新的意義。例如:“軟著陸”,原指飛行員通過逐步減速而使飛機平穩降落。而今用來國家采取一定措施,使國民經濟平穩的由高峰區向低谷區回落,就像飛機平穩著陸一樣 。又如:“炒魷魚”,本指炒熟的魷魚,因為炒熟的魷魚作卷筒狀,時下人們就以此來喻卷起鋪蓋離開(即被解雇、被辭退)。再如潛水:原指為了某種目的呆在水里,而現在的網絡語卻指的是天天在論壇里呆著,但是不發帖,只看帖子、而且注意論壇日常事務的人。另如暴光、滑坡、泡沫 、跳槽等都是借助于比喻而產生的新意義。
(二)引申法
即在某一詞語原本意義的基礎上,通過引申使該詞語產生新的意義,如:“前衛”原指軍隊行軍時在前方擔任警戒任務的部隊(也可指某些球類賽中擔任助攻助守的隊員)?,F今,人們引申出大膽、新潮、領先的意思。如:特區女孩的打扮總是很前衛。又如:“北京”不僅可以指我國的首都,在某些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如新聞報道中,可以指中國政府。如:對于北京方面來說,這一做法是務實的,這一做法也應該有助于緩解兩岸之間的關系(澳洲《星島日報》2002年11月11日)。其他像“地板”(連板凳都沒得坐的人)、接軌、發燒、熱線、斷層都是通過引申獲得新的含義 。
(三)嫁接法
即把與甲事物相對應的詞語移植給乙事物,從而使該詞產生新的意義。例如:“下課” 一詞本是用于教學活動的術語,指一堂課結束;但現今被移用到其他領域后則是指擔任某職務的人(如教練、主持等)被迫離開職位,含有貶義。又如,“掃描”本是科技行業的專業術語,指利用一定的裝置,通過電子等的左右移動而描繪出物體的圖形?,F在常被用到社會領域,指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報道分析,如山東電視臺有個欄目叫做“今日掃描”。再如“打鐵”原指盛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但現在打鐵的含義,一則指籃球賽中指投籃總是投在籃筐上, 即為“打鐵”; 再則指寫帖子,一般指有點兒重量的帖子。類似的詞語還有透視、包裝、焦點、全天候等。
(四)音譯意譯增義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音譯意譯詞越來越多,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民族國家,要排除外國的、異族的、外來的事物,在客觀實際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而近年來對外開放政策的推進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成了音譯意譯詞數量大為上升的主要契機。漢民族產生對音譯詞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當今更為開放的世界環境中發生了變化。例如:漢語中的“貓”就有了新的含義?!柏垺迸c英語單詞modem(調制解調器)諧音,現在很多電腦使用者和電腦報刊用貓”指“modem”,避免了使用“調制解調器”從而使語言變得非常簡練。如著名的搜索網站百度再2002年11月13日曾發布這樣一條信息:“……全新配置電腦,56倍速光驅,內置貓”。這里的“貓”就是指modem,即調制解調器。查查詞典,現在“貓”這一詞項還沒有“調制解調器”的含義,但是看看英漢詞義變化的歷史,誰又敢斷言幾年之后,“貓”不會有“調制解調器”的含義呢?或許用不了多久,“牽著老鼠(mouse)趕著貓(modem)去上網”是再平常不過的說法了。對應意譯法——黑馬(dark horse)、老鼠(mouse)等。也許今后漢語中音譯詞的數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些發展和變化大大豐富了現代漢語的外來詞的詞庫,形成了一個嶄新的詞匯層。
(五)析詞法
古有析字法,如《三國演義?楊修之死》中楊修將曹操所批“一盒酥”解讀為“一人一口酥”,分而食之。雖是楊修逞能之舉,卻亦說明古有析字之風?,F在隨著網絡的盛行,一些舊詞也采用此法增添了新意。例如:“蛋白質”原意指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但是網絡新意卻是笨蛋+白癡+神經質。而白骨精呢?“白骨精”最早出現于古典名著《西游記》中,是一個多年成精的妖魔,擅長變化,狡猾又通曉人類的弱點。變化的女子眉眼生動而嫵媚多嬌,是個非常著名的妖怪,在中國甚至亞洲的其它國家可以稱為家喻戶曉,成為妖怪的代名詞,絕對的貶義,然而網絡讓它化貶為褒,以致當代年輕人都愿意變成白骨精,因為它已是“白領+骨干+精英”的代名詞了。再如:“走召弓雖”,稍上年紀的人也許很少有明白它的,其實它不過就是“超強”的變身罷了,通常用于回帖時表示對主題帖的膜拜。
時代在飛速發展,新事物在不斷涌現,人們日益活躍的思維,使得漢語詞匯常用常新,常新常用。舊詞新用,給漢語原有詞語注入新鮮的血液,豐富了漢語詞匯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李玄玉.增義音譯法的原則[J].太原:山西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2)史有為.漢語外來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比》.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