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秉輝,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j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近40年來主要從事肝癌的臨床研究,主攻肝癌的早期發現。是我國肝癌篩查工作的主要創導者之一。近年積極推進全科醫學在我國的發展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工作。為我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健康成了,人人關心的話題,自然是好事。不過,如何獲得健康卻是個科學的問題,需要用科學的原理來指導。時下,心腦血管病最是影響人們的健康,那么心腦血管病如何預防?癌癥診斷出來,常已晚期,那么癌癥如何早期發現?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這“老慢支”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固然有許多人關心,但這些關于疾病的問題,還不是健康的全部內容。世界衛生組織曾經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健康是軀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的良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所以人們關心的應該是全面的身心健康以及與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
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健康呢?那就見仁見智了。有說要吃維生素的,有說要服膏方的;有的強調運動,有的主張靜養;有的認為都是酸性體質惹的禍:有的認為壓力過大乃是亞健康的根源……在眾說紛紜之中,近來有提倡“慢生活”一說,頗令人矚目。據倡此說者謂:如今經濟快速發展,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來自社會的壓力下,身心疲憊,疾病叢生,所以應該提倡“慢生活”:放慢速度,自然換來健康。
按照如今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醫學模式,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的確會影響到人的健康。問題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自是好事,而欲達此目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也是勢在必然。壓力必定是有的。其實,哪個時代沒有壓力?難道原始社會沒有壓力?三天沒打到野兔了,饑腸轆轆,沒有壓力嗎?農耕社會沒有壓力?久旱未逢甘霖,眼看顆粒無收,能沒有壓力?問題在于如何應對這種壓力:打不著野兔可以采野果,天不下雨可以開渠引水……人要適應社會,應該將壓力視為動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智能和體能才能適應壓力,適應了也就不是壓力了。
當然,或許可以說慢生活是指慢慢地生活,并不包括工作。不過雖然所謂“慢生活”的定義不是很明確,但顯然是泛指一切生活行為的。因為吃飯是可以細嚼慢咽的,走路也可以慢一點,但是電視節目就不能慢慢地看了,睡覺也不能慢慢地睡。一天24小時,工作之外能慢到哪里去呢l
休息日,帶著家人到郊外的草地上無所事事地躺一躺,享受日光浴:午飯之后喝杯咖啡,看著窗外的景色發會兒呆;或是三五知己沏上一壺清茶,縱論天下事也都未嘗不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所謂“勞逸結合”,應是有益健康之事。但是,總不能以偏概全,提倡個“慢”字,而且把它看成是對生活應有的態度。
健康是自己的,但人是社會的。一個進步的社會,必定應該提倡進取的、向上的精神風貌。對于健康也應該提倡一種積極的健康觀念。事實上,健康來自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個關于“健康基石”的說法:合理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心理平衡。要做到這些,首先還得與自己的不良生活行為、與維系這些行為的習慣作斗爭。這應該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行為指向,而不應只指望吃藥、吃保健品,靜養乃至“慢生活”帶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