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清 隋 龍
生活實例
有一位患者,其母親2年前死于宮頸癌,經檢查她也患有宮頸癌。在一位宮頸癌患者接受治療時,我曾告訴她其母親及姐妹有患宮頸癌的風險,應該做健康體檢。當時,其妹妹體檢結果均正常,但母親家在外地不方便來檢查。結果,這位患者手術半年后,其母親即因絕經后陰道出血在當地檢查出宮頸癌而來我院行手術治療。
還有一位40歲的尼姑,有不規則陰道流血現象,B超檢查顯示宮頸管內有3厘米直徑的腫塊。追問病史,她在25歲前曾有性生活史,25歲出家后則不再有性生活。經陰道鏡檢查,她的宮頸癌已屬中期。而其姐妹中,46歲的大姐已患宮頸癌晚期無法手術,43歲的二姐因宮頸癌已行廣泛全子宮切除。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同一家庭中,姐妹或母女都患有宮頸癌的情況真不少見。大家知道,梅艷芳姐妹也均死于宮頸癌。所以,得知宮頸癌患者有姐妹,我們就勸她們帶姐妹來檢查。
研究表明,部分人對宮頸癌等HPV(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相關腫瘤具有家族易感性,這些疾病患者的同胞或親屬應密切篩查,以便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腫瘤,嚴重地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健康。各國的實踐均證明,普查可以降低宮頸浸潤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其原因在于宮頸癌有一系列的前驅病變,它的發生,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漸變到突變的過程子宮頸不典型增生(輕-中-重)一原位癌一早期浸潤癌一浸潤癌。這些前驅病變可存在多年,由于子宮頸易于暴露,易于觀察、觸診和取材,因此病變在早期即可被發現確診。宮頸癌前病變的治療可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早期宮頸癌的治療效果遠比晚期宮頸癌的治療效果好。因此,如果做到早診早治,就可以降低宮頸浸潤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一般25歲以上的已婚婦女,應每3~5年檢查一次,母親或姐妹患有宮頸癌的高危人群應每年檢查一次。常用的宮頸癌篩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細胞檢測:巴氏涂片檢查、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
巴氏涂片檢查曾經使子宮頸癌的發病率降低70%~80%。后來,人們又發現傳統的宮頸巴氏5級分類法細胞學有較高的假陰性率和局限性。1988年產生的伯塞斯達系統(TBs)逐漸取代傳統的宮頸巴氏5級分類法,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TBS報告法內容直觀,增加了結果的可信度。
HPV檢測
據報道,宮頸癌的HPV檢出率可達99.7%,根據其致癌性可分為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HPV檢測是宮頸癌的篩查手段,尤其適用于高危人群的大面積篩查。通過HPV檢測,可預測宮頸癌的發病風險,以指導篩查的時間間隔,這還是一種隨訪監測手段,可以判斷治療效果。
陰道鏡檢查
陰道鏡檢查是從形態學和組織學上確定宮頸的狀況,可提高對宮頸癌和癌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這是一種與細胞學檢查互補的檢查方法,一般進行細胞學檢查發現可疑癌細胞的,應進行陰道鏡檢查,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