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梁 朱顏北
“豫商”隊伍延伸 助推縣域經濟
4月5日至4月11日,由省政協主辦的第三屆“5+2經濟合作活動”如期舉行。
與往屆不同的是,代表豫商“2”的有了新的延伸:從第一屆的上海、廣東兩家商會,到第二屆的海內外豫商,再到此屆的省內外豫商以及我省境內的外籍商人,表明主辦者期望通過隊伍的延伸,來提供更為寬廣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與此同時,另一個顯著的變化是:起初的浩浩蕩蕩、走馬觀花的車隊不見了,項目洽談等活動也不再集中于地級城市開展,而是代之以分組到部分縣域考察和洽談。這表明,“5+2”已從最初的造勢轉向逐步深入。
省內外地商會的介入格外引人關注。河南川渝商會秘書長王邦友發言時說,我們代表在河南境內的100萬川渝人以及其中的20萬川渝商人,參加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關系、尋找商機、廣交朋友、推介自己”。由于省內部分異地商會的參與,雖然“豫商”的總人數降到不足300人,但卻代表著27家商會,橫向聯系更顯廣泛。
從項目簽約的成效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在不足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南陽市共達成合作意向項目30個,總投資54.64億元,其中客方意向投資占99.18%;信陽市簽約項目22個,總投資15.59億元。商丘市也有15個項目簽約。在往屆活動中,落地項目和落地資金的比例為50%多一點,此次活動的落地成功率有明顯提高。
以比較優勢 化解當前“危機”
此次“5+2”活動的一個顯著背景是,國內外正面臨著嚴峻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我省尤其是沿海地帶的實體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省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介紹說,今年組織5+2活動的目的,概括起來有4個,即擴大投資,為確保河南GDP增長10%做貢獻;促進就業,尤其是提高河南的農民收入;實現產業轉移中的對接;繼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受沖擊”加速了產業轉移的步伐。廣東省河南商會東莞分會副會長、東莞市天成發泡膠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曉清介紹說,國際金融危機使東莞經濟來了個“急剎車”。目前東莞的用工工資急劇上升到月兩千元左右,伴隨的是年齡更為“苛刻”:要求18歲至25歲;學歷提高到大專以上。盡管廣東豫商大多“草根”出身、經營穩健,但其產業和企業同樣受到資源、能源和勞動力成本的制約,向內地轉移也是大勢所趨。
豫東南南陽、信陽、駐馬店、周口、商丘5市長期是我省的經濟“低洼”地區。它們有沒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它們需要什么樣的項目?
從區位看,豫南腹地是一片滯重的廣大農區。然而,由于京九、西南等鐵路干線的相繼修通,更兼我省高速公路網近年來的四處延伸,南陽、商丘、信陽都成為國內矚目的交通樞紐。交通比較優勢給原來不起眼的地產品和越來越多的礦藏發現插上了翅膀。以西峽縣為例,伏牛山區的獼猴桃、山茱萸、中藥材近年來越發走俏,恐龍蛋、漂流成為旅游的金字招牌。我省離出海口最近的商丘市,據市委書記王保存介紹,除了儲量100億噸的永夏煤田已成為我國無煙煤六大基地之一外,夏邑縣等地又有新的地下煤田發現。
因此,資源優勢是長期吸引各方眼球的第一比較優勢。
其次,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
擁有123萬人口的沈丘縣是我國商品糧供應基地縣之一,同時60萬名勞動力中間有1/3長年閑置。豫南地區像這樣的縣份比比皆是。據此,利用農副產品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諸多項目呼之欲出。湖北省河南商會會長苗秀堂正是瞄準了這一點,投資2000萬元,在駐馬店建了一個項目。
此外,城市基礎設施落后的豫南城鎮,進行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也有較好的回報。上海市河南商會副會長謝文珍由于能在沈丘的房地產項目中“賺錢”,就與縣政府達成協議:由他先墊錢進行城區若干道路等基礎設施投資,然后政府財政分年度付款給他。
承接轉移仍需 講質量、優環境
豫南地區的各級政府越來越對高新技術項目充滿渴望。
南陽籍企業家、廣東省河南商會副會長單森林,依托自己在深圳的企業,在方城縣成立了南陽森霸光電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所產的光電元器件系列產品中,自主研發的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南陽市領導在介紹招商引資成果時,每每以此引為自豪。一位豫商在沈丘縣的秸稈發電項目,在秸稈收集方面,縣政府準備通過給廣大農戶發放補貼予以配合。縣委書記說:該項目不僅一年能增加2000多萬元收入,還能消耗12萬噸秸稈,而“禁焚秸稈”是政府往年最頭痛的問題。
如何提高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的質量和效益?這是一部分豫商和政府官員深思的問題。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反問:新鄭的紅棗經過優質和包裝后能賣到“8元一顆”,為什么信陽的毛尖、板栗就不能如法炮制?廣東省河南商會執行會長方思文同樣質問:潢川縣華英公司的產品以櫻桃谷鴨聞名,但核心技術是人家英國的,因此出口時被人家賺了大錢,而當地瘦肉率高、絨毛更好的地產品麻鴨卻少人問津,原因是我們沒有核心技術。他認為,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開發,一要突破慣性思維,二要突破技術瓶頸。基于此,廣東省河南商會投資公司準備在信陽市建立一個農業高科技產業園,進行技術成果孵化,成熟后“賣出去”,以推進產業化發展。
豫商的項目及投資“示范”,尤需地方政府的承諾及守信“示范”。內蒙古河南商會在駐馬店市有個投資數億元的房地產項目,原來商定的是周邊道路、地下管網由政府修建,結果過了兩個年頭,當地政府以“財政困難”為由,一直沒有修建起來,致使樓盤遲遲不能售出。為此,開發商很傷腦筋。陳義初再次找當地政府質問:即便財政困難,為什么不能先把地下管網鋪上?或者想個簡單的辦法解決排污、供水。開發商的損失誰來補?
陜西省河南商會常務副會長肖克栓在南陽開座談會時也率先發言:協議一經簽訂,就要落實,因為時間是寶貴的,不能讓客商來回跑腿。廣東省河南商會副會長楊志平建議:決不能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引起政府工作人員對項目的不同理解,從而造成投資和項目的擱淺。
“共贏”、“多贏”,是“5+2”活動的立命之本。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仍需各方面精誠合作,尤其是要把很多地方政府提出的“敬商、親商、愛商”口號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