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巍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045-02
如今,民生新聞幾乎遍地開花,各類媒體不但在傳統新聞欄目中大大加重了民生新聞的分量,各大廣播電視媒體還紛紛辦起了民生新聞專欄。民生新聞的出現,契合了新聞的社會需要、民眾生存生活的需要,彌補了時政新聞的不足。然而,隨著民生新聞的興起與興盛,其背后的危機也逐漸顯現出來,庸俗化、同質化等問題日益明顯,這些都困擾著民生新聞的健康發展。
在民生新聞中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忽略了人文關懷這一民生新聞的核心價值,結果離“民生”主旨越來越遙遠。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边@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是一個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話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體樣態?!笔忻耠A層開始爭取自身的話語權,“民生”與大眾傳播媒介的結合就變得勢在必行,于是,便出現了“民生新聞”這一概念。
如何使民生新聞沿著健康軌道向前發展?筆者認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擺脫追求新聞事件的表面沖突性、新奇性、爆炸性,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以濃厚的人情味兒感化受眾,使民生新聞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音符。
著名學者于丹說過:“記者要在草根的立場上,以骨子里的民生情懷,冷靜質疑,以悲憐的情懷打造屬于自己的調查。”。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可以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民生新聞報道要貼近百姓情感、要“萬家憂樂上心頭”,報道一定要起到傳播積極健康的文化理念和審美情趣的作用,讓電視民生新聞成為人們精神家園的守望者。這就是一種“人文關懷”。在5·12汶川大地震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很多媒體把關注的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以更多筆墨展現災難中的人性光輝,讓受眾記住了一個個感人瞬間:送遇難妻子到天堂入口的青年農民、在生命終結的剎那寫下“寶貝,如果你還活著,請記住我永遠愛你”的偉大母親、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后鄭重地行了一個禮的小朋友……這些充滿人情味兒的報道,不僅喚起了受眾的心理共鳴,而且比板著面孔動員更容易激發全社會迅速投入到援助災區群眾的行動中。
其次,民生新聞中的人文關懷不僅僅體現在作品本身,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件和當事人的人文關懷,也是十分重要的。廣東電視臺曾經在一個節目中報道了1名民工因為187元的票價過高而猶豫不決,最后別無他選之下買下車票的事件。主持人在節目中發表了“187元你都覺得貴?”的言論,引起熱議,被一些觀眾認為是“嘲諷”,面對弱勢群體,缺少關愛之心。的確,他這樣的點評實在傷人家的心,從某種程度上也有違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而面對類似的事件,一些成熟的民生新聞節目則有著更多的人文關懷。北京電視臺《第七日》曾做過一期關于北京市民超市搶油風波的節目。市民打電話給欄目組說:某超市舉行促銷活動,食用油每桶比一般價格便宜幾元錢,市民出現哄搶現象?!兜谄呷铡妨私庥惺忻駨牧璩克狞c開始就在超市門口排隊,便要求記者:老百姓有多早,你們也要有多早。記者連續在超市蹲點三天,第一天攝影師是被擁擠的人群卷著進入超市的,人群發生混戰。第二天人群發生血戰,哄搶食用油。第三天升級為爭奪戰,人們開始爭奪彼此手里的食用油。面對這樣一條新聞,主持人的評述不是非此即彼的指責老百姓為了貪圖小便宜而大打出手,而是從那些搶油的老百姓角度出發。為什么大冬天的還凌晨四點就在超市門口排隊買油?那是僅僅的幾元錢對這些老百姓來說是有分量的,他們的生活不如意,必須在意這種節省。正是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困窘,以及超市的不純動機。這樣的節目由于多了人文關懷才凸顯了對平
民百姓的溫情,這種感情的力量遠遠大于譴責的力量。
第三,體現人文關懷,需要新聞工作者“沉”下去,關注普通人,尤其是那些處于困境的貧困群體。透過復雜紛紜的實際生活,去捕捉那些看起來雖小卻有普遍意義的新聞素材。去年年底,唐山晚報記者獲悉這樣一個信息:近年來,唐山市不少單位為有效杜絕個別退休職工去世后仍冒領退休金,在每年年底前向老人發放表格,要求其親手填寫姓名、年齡等基本內容,來確定該老人是否“健在”。這種做法引起了老人及其親屬們的極大不滿。于是,該記者經深入采訪,寫出了一篇題為《年終問生死,老人挺堵心》的消息。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見報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之后,該報又接連刊發追蹤報道,真實反映了社會各界對此事所持的各種態度。面對多數市民對“年終問生死”這種非人性化管理的指責,一些單位最終改變了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做法。這一組民生新聞,不僅體現出了媒體給予老年人的人文關懷,同時也推動了社會進步,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第四,要在民生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應更多地去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的命運和人的價值。縱觀時下的一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有許多報道雖然將鏡頭對準了蕓蕓眾生,但卻缺乏對作為新聞當事人這個人本身應有的尊重和關心,鏡頭語言中讓人體會和讀到的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漠視。比如,在一些突發事件,如交通事故、兇殺案件等報道中,記者趕到現場往往先問死了幾個人,把畫面的刺激性、報道的轟動性放到了第一位,而對事件中受到傷害的人或者他們的親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和不幸,以及事件對于世人的警示,卻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甚至不作報道。有些鏡頭觀眾看了會非常生氣,如醫生正在全力搶救傷員,而記者卻硬要把主治醫生拉到一邊,問這問那;有時受到傷害的人就在那里還未及搶救,電視新聞的出鏡記者卻搶著做現場報道。這些都是缺乏最起碼“人文關懷”的表現。
第五,民生新聞在制作報道中要強調“人文關懷”,很重要的就是技術處理環節,也就是充滿人性的電視畫面的剪輯和處理。不久前,在筆者城市的一座高樓上,記者拍到驚險一幕:一位女青年因感情問題、站在十幾層的窗沿上要輕生,經過警方談判專家的溝通幫助,在她稍稍被說服、神情猶豫之下被眾人合力救下。記者拍的畫面非常具有沖擊力,但是,審片組在看了樣片后,意見一致:馬上將這一段刪除,片子另做修改。原因非常簡單,電視新聞調用的資料畫面沒有錯,但這個當時想要輕生的女青年現在可能已經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件事對她來講是希望忘記的一件事,每一個當時沖擊力巨大的畫面都在撕裂的傷口,所以刪除是堅決的。這就是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除了這樣的刪節,有時電視特技處理、馬賽克等的遮擋,或者拍攝時角度的注意,都暗含了記者、攝像對新聞當事人的尊重和愛護。此外,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更體現在新聞作品選取的視角上。近年來,農民工為討工錢而跳樓的事件時有所聞,不少媒體都對這些新聞事件給予高度關注,在新聞報道中為農民工吶喊。此類報道,看似是對貧困群體給予人文關懷,實際上,報道本身及其背后起到的“積極作用”,令有些相同遭遇的農民工意識到“跳樓是維權的有效手段”,從而使跳樓事件樹立了一個不良的典范,這是與構建和諧社會背道而馳的。盡最大努力淡化跳樓事件本身,把關注的視角轉向事件背后的社會誠信與民工維權、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備等問題,這才是媒體所能體現的真正的人文關懷。
總之,雋永的思想總是來源并蘊藏于深層的人文關懷之中,以人為本,尊重百姓的個性、百姓的權利,真正做到“三貼近”,方能深入民心。要做好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意味著深切關懷老百姓的實際生存狀態,去陶冶大眾的情操,提倡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提升大眾的精神境界,塑造大眾的整體精神品格。所以,只有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老百姓的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作為自己的新聞責任,突破傳統習慣思維,才能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做好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真正打造出欄目品牌,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