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希林
中圖分類號:K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060-01
比干,商朝貴族,紂王的叔父,姓子,名干,因其封國于比(今山西汾陽縣西北),故人稱其比干,為人剛直,秉性忠烈。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暴虐天下,信妲己,置酷刑,殺賢士,將商王朝的統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大臣或被殺或被逐,其時朝野無人,國之將傾,當此危亡關頭,比干挺身而出,苦諫紂王,他三日不去,言辭激烈,終于觸怒紂王,被剖心而死,后葬于殷畿牧野(今河南衛輝市比干墓所在地)。
(據傳,比干被殺后,夫人陳氏帶孕逃走,不久產一男嬰,名堅,為避禍而稱姓林,后正式被周武王賜姓林,從此,開天下林氏一族,比干也被尊為今日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雖死,但他不畏強暴、直言敢諫、臨危不懼、舍生取義的行為,卻流芳千古,備受后人尊崇。先是周武王封比干墓;后來孔子路過其地,感慨比干事跡,稱其為“仁”(語出《論語·微子》),并劍刻“殷比干莫(通“墓”)”四字碑文(碑文今存于衛輝比干廟內);歷代很多帝王將相、文人名士都曾親臨比干廟(今衛輝境內)瞻謁憑吊。如北周孝文帝、宣帝、唐太宗、康熙、乾隆、李白、孟郊、邵雍等等,或文或詩,表達了對比干的仰慕之情。贊他是 “浩然正氣忠良臣”、“逆耳批鱗第一人”(以上均出自比干廟內所藏碑文)。
比干在歷史上影響極大,是備受歷代推崇而毫無爭議的一個人物。遺憾的是,比干的事跡很少且多來來源于傳說,載于史冊的實在少之又少(僅在《史記·殷本紀》和《史記·宋微子世家》略有提及)。雖然如此,我們仍可從史籍的個別零星記載中,解讀比干。
比干的“忠”。
比干留給后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忠”,人們贊他是“三代孤忠”、“亙古忠臣”。
比干的“忠”,首先表現為 “忠于國家”:當紂王的親哥哥微子因進諫紂王被拒,在征求了箕子和比干的意見并逃走后,比干曾說:“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語出《史記·殷本紀》,大義是:作為臣下的,當君王有了錯誤時,必須抵制他的錯誤,并幫助他改正,即便因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從表面上看,這是比干對紂王的忠誠,而實際上,是比干對國家的忠誠。因為在君主時代,“忠君”和“愛國”幾乎是一個概念,密不可分,而后者的行動一般總是通過前者表現出來。比干“死爭”的行為,也就是為國獻身的一種忠誠表現。
其次,是“忠于職守”:紂王荒淫殘暴,拒納忠言,朝野人人自危。當時大臣們有的如惡來、費中等奸人一樣,奉迎紂王,有的如微子那般逃走,有的學箕子裝瘋避禍,有的干脆投奔周文王,舉起反商大旗。只有比干,不媚不逃,不避不反,仍堅守自己“少師”之任,恪盡職守,最后因諫而死,可謂“盡忠職守”。
比干的“民本”思想。
比干在準備勸諫紂王時說:“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大義是:做國君的有了錯誤而臣子不去拼死勸他改正,那么可憐的老百姓有什么罪過繼續遭受這種殘暴的統治呢!)比干身為皇親國戚(紂王的叔父),當商朝統治面臨危險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商朝社稷,祖宗天下,而是老百姓所遭受的災難。試想,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奴隸制時代,一個王朝的大貴族,居然能有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顯得何等進步,又何等珍貴。另外,從小說《封神演義》的描寫和地方上許多感人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普通百姓對比干的敬愛。如果比干僅僅是一個忠于職守的“忠臣”,那他絕不會得到普通百姓的熱愛。所以比干必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經常為民請命的“好官”,并視人民為國家的根本,單從這一點來看,也可以和幾百年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比。
比干的謙遜作風。
殷紂王在殺比干時,說:“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儲乎?”(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另:《史記·殷本紀》為“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大義均為: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倒要看看真的是這樣嗎?”從紂王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我們可以推測,比干在當時必被稱為“圣人”,名動朝野,深入人心,所以紂王才能脫口而出。而“圣人”的稱號,在古代是專門用于稱頌那些個人道德修養極高、智慧才能極高并且為國為民做了很大貢獻的人物,在商朝時期,人們心目中的“圣人”只有此前的堯、舜、商湯和當時的西伯候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比干能和這幾人并稱,可知他必定德慧雙修,為時人所敬。“圣人”之所以為圣,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并傳之后世。從史載來看,比干在因勸諫紂王而被殺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可稱道之處。但我們想,商朝人決不會無緣無故、隨隨便便將一個人稱為“圣人”的,所以比干肯定在當時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德養、超凡脫俗的智慧,其言行足以為時人之楷模,甚至有可能為國為民立下過不朽的業績。但與同時代的微子、箕子相比,比干的事跡卻最少,這一方面也許是由于史料散失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比干作風謙遜,為人禮讓,甘于淡泊,安于寧靜。比干的顧全大局。
比干和箕子、微子不但同為商朝貴族,而且是經常來往、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所以微子在多次勸諫紂王未果、對危險的國事既悲傷欲絕、又茫然無措的時候,才會去找箕子和比干商量,探討自己該怎么辦(事見于《尚書·微子》)。箕子說了很多,力勸微子離去。而比干自始至終,一言不發。從以后必干的言行來看,他內心必是反對這種國家有難卻明哲保身的逃避作風。但他卻不阻攔微子的離去,也不當面駁斥箕子的言論。當時商朝內憂外患不斷,國家已危在旦夕,箕子、微子、比干是朝廷最有聲望的三個大臣,如果比干再因不同意見和微子、箕子鬧翻,非爭個面紅耳赤不可,則內訌一起,只會加速商王朝的滅亡。比干在微子逃走這件事上,沒有進行無謂的口舌之爭,顯得能權衡輕重,顧全大局。而從歷史上看,也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當時周武王伐商大軍已“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史記·殷本紀》)。商王朝已不堪一擊,但武王卻以“未知天命”為借口而退兵,實際上是看到比干等人還在竭力維護商朝的統治,而比干等人在人民中間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武王決不愿因為和“圣人”比干對抗而毀壞了自己“仁義之師”的名聲。可以說,正是比干的顧全大局,至少從表面上保持了朝廷內部的團結,才延緩了殷商的滅亡。唐太宗在《祭殷少師比干文》中歌頌比干:“孟津之師,挹高風而莫進;朝歌之滅,資至德而延期。”也充分肯定了比干延緩商王朝滅亡的歷史功績。
比干忠于職守、忠于國家的精神,他的“民本”思想,以及謙遜的品德、顧全大局的作風等等,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激勵了無數的后來者:屈原曾表示要以比干為榜樣,以死報國;文天祥就義,后人認為是受了比干的影響(“文天祥不惜以身殉國,蓋聞比干之風而興”——明·吳達可·《題比干墓》);老革命家張聞天曾教育下一代“要做比干剛強諫死,不做箕子佯狂自全。”……即使到了今天,比干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他的忠于國家,是愛國精神的典型體現,忠于職守,也能對我們今天倡導職業道德起到積極作用;他的“民本思想”,夸張一點說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一種初級認識;他的謙遜,又能夠給現實中某些居功自傲者以借鑒;他的顧全大局,不也對某些“地方保護”現象有著很好的教育意義嗎?所以說,比干不單是歷史上的一個楷模,備受推崇,即使到了今天,乃至未來,他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