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劉德山 宮佳彬
“二貴摔跤”全稱“隆化滿族二貴摔跤”,在河北省隆化縣流傳甚廣,是滿族人民喜慶豐收、歡度節日的一種傳統“道具體育”節目,歷史悠久,表演獨特,深受群眾喜愛。尤其是2008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奧運會前夕又在京城展演后,更引起了中外觀眾的廣泛關注。
源遠流長“摔跤史”
摔跤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競技項目之一,百戲中叫“角抵”,南北朝時期稱“蚩尤戲”,唐朝和宋朝謂“相撲”,清代叫“摔跤”。“隆化滿族二貴摔跤”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距今已有 100多年的歷史。1987年,經過隆化縣文化部門挖掘、整理,隆化縣政協委員王大中、劉德山等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表演。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二貴摔跤”逐漸成為隆化縣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國家級比賽中獲獎,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省內外許多文化藝術團體競相前來學習,并以不同的形式走向舞臺。
隆化縣是清朝歷代皇帝木蘭秋狝駐蹕并舉行盛大活動的地方。從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先后在隆化縣境內建起6處行宮,皇帝每到一處,都要舉行摔跤、賽馬和射箭等各種娛樂活動,“二貴摔跤”由此應運而生。說起它的起源,還有一點傳奇色彩。傳說“二貴摔跤”表現的是清朝皇帝康熙少年親政、利用貴族少年摔跤手除掉奸臣鰲拜的故事。摔跤在滿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既是宮廷貴族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滿族人民廣為愛好的體育活動之一。“二貴摔跤”是滿族人民摔跤表演藝術的結晶。
“二貴摔跤”有奇功
“二貴摔跤”既是一種傳統民間“道具體育”,也是一種民間“道具舞蹈”。多年來,經過歷代表演者的加工提煉,已形成了獨特完美的表演體系。
表演者在表演時,將摔跤道具牢牢地綁在背上,雙腿全蹲,雙手倒穿一雙和腳上相同的靴子,利用兩只胳膊扮演對方的兩條腿,在道具“圍簾”的隱藏下,形成兩個夸張的矮人摔跤姿勢。表演者在樂隊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許多動作,如掄、轉、滾、舉、掃、磕、絆、支架子、下絆子等,巧妙地利用摔跤道具,一個人活靈活現地表演兩個滿族武士摔跤的場面。它的表演強悍有力,動作形象逼真,形態滑稽幽默,既具有摔跤的真實性,又具有舞蹈的表演性,雖然表演的只是摔跤,但“摔”中包含著諸多內容。“二貴摔跤”的亮點在于一人扮演兩個角色,即一個人鉆進道具里,生動形象地表演兩個人在摔跤,不明就里者絕對看不出破綻,表演一結束,表演者撩開圍簾露出一個人的真面目時,引發的便是驚奇和興奮。“二貴摔跤”的表演集體育和藝術于一身,具有特殊的觀賞價值。
“二貴摔跤”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區的“二人摔跤”或“二鬼摔跤”,舞蹈動作更加靈活,表演形象更加逼真,其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和舞臺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摔跤”無法相比的。
多年來,隆化縣民間文藝工作者不斷加強對“二貴摔跤”的挖掘整理,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對它的表演形式、動作編排、服裝道具制作、絕活動作的探索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改進,并把原來的單人表演變為多人和群體表演,從舞臺表演走向了廣場表演。
文化遺產聲譽隆
進入新時期以來,在隆化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縣文化部門在保護和傳承“二貴摔跤”這筆寶貴文化遺產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勞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于多種原因,這一“國寶”級的民族文化藝術精品,目前陷入表演人員老化、無專業表演隊伍、無服裝道具、對外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無活動經費等困境。
為了使“二貴摔跤”得到普及和提高,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新一代表演人員,保證后繼有人。同時,為了保障這筆寶貴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對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徹底加以解決,以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觀賞需求。我們相信,經過當地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二貴摔跤”這朵民族藝術之花,一定會枝繁葉茂、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