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山 高 垚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蘇東坡留在赤壁上的千古絕唱,既蘊含著對古代英豪的欽佩,更有對英雄人物悲愴結局的惋惜。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上市公司要想成為流芳百世的英雄就在于企業能否居安思危,曲突徒薪,能否有效管理企業,快速反映外部環境變化,及時控制和化解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風險。
改革開放與資本市場孕育了無數睿智的企業家,造就了眾多優秀的上市公司。然而,也有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前期發展過快,對于風險管理意識比較薄弱,如何應對風險,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往往被忽視,多年的積累導致內部管理千瘡百孔,最后落得被兼或收購。沒能守住企業,有句古訓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此類例子甚多,諸如三九、科龍等等。對于這些企業的發展問題,必須強調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規范。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我國第一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是我國上市公司監管領域的又一重大改革舉措,標志著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然而與法規出臺對立的是,國內大部分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尚未建設或完善,對于如何應對《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不知所措,本文就企業如何應對《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問題,對企業需要做些什么進行解讀。
基本規范共七章五十條,各章分別是:總則、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和附則。基本規范在以下6個重要方面對上市公司提出了要求,企業應:
一、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確保合法有效的治理結構
(一)保證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
內部環境一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企業應該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開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
(二)治理層的相關職責如下
(1)股東會:股東(大)會享有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合法權利,依法行使企業經營方針、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等重大事項的表決權。
(2)董事會: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依法行使企業的經營決策權。
(3)監事會: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監督企業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依法履行職責。
(4)經理層:經理層負責組織實施股東(大)會、董事會決議事項,主持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
二、確立各部門及崗位的內控職責及合理的授權體系
(一)企業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要承擔企業內控審查與監督的職責:“企業應當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企業內部控制。監督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情況,協調內部控制審計及其他相關事宜等。”
(二)企業須保持承擔內控職責的部門的獨立性:“審計委員會負責人應當具備相應的獨立性、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專業勝任能力。”“企業應當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工作的獨立性。”“內部審計機構應當結合內部審計監督,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內部審計機構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應當按照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程序進行報告;對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權直接向董事會及其審計委員會、監事會報告。”
(三)企業要制定合理而完整的授權體系:“授權審批控制要求企業根據常規授權和特別授權的規定。明確各崗位辦理業務和事項的權限范圍、審批程序和相應責任。”
三、對企業風險進行自我評價
(一)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行業、產業及企業特色。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評估:“企業應當根據設定的控制目標,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企業應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企業進行風險分析,應當充分吸收專業人員,組成風險分析團隊,按照嚴格規范的程序開展工作,確保風險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二)企業建立風險數據庫,建立風險應對策略:“企業應當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結合風險承受度,權衡風險與收益,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四、編制《企業內部管理手冊》
(一)編制《企業內部管理手冊》
“企業應當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手工控制與自動控制、預防性控制與發現性控制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確保”企業應當通過編制內部管理手冊,使全體員工掌握內部機構設置、崗位職責、業務流程等情況。明確權責分配,正確行使職權。”
(二)要確保企業的運營處于有效控制下,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合規合法、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企業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
(2)授權審批控制;
(3)會計系統控制;
(4)財產保護控制;
(5)預算控制;
(6)運營分析控制;
(7)純凈考評控制。
五、持續監督,保留內控相關書面痕跡
(一)企業要根據《企業內部管理手冊》構建全方面的監督檢查體系,確保對企業運營有持續的監督(包括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企業應當根據本規范及其配套辦法,制定內部控制監督制度,明確內部審計機構(或經授權的其他監督機構)和其他內部機構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規范內部監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內部監督分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日常監督是指企業對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進行常規、持續的監督檢查;專項監督是指在企業發展戰略,組織結構、經營活動、業務流程,關鍵崗位員工等發生較大調整或變化的情況下,對內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督檢查。”
(二)企業應該保留書面控制活動的痕跡:“企業應當的內部日常控制和以書面(或其他適當形式)保存內控相關資料,確保內控建立與實施的可驗證性。”
六、反舞弊
企業應結合內部治理與機構設置建立反舞弊機制:“企業應當建立反舞弊機制,堅持懲防并舉、重在預防的原則,明確反舞弊工作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有關機構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職責權限,規范舞弊案件的舉報、調查、處理、報告卸補救程序。”并從機構設置上切實保證反舞弊機制的可操作性:“企業應當建立舉報投訴制度和舉報人保護制度,設置舉報專線,明確舉報投訴處處理程序、辦理時限和辦結要求,確保舉報、投訴成為企業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徑。舉報投訴制度和舉報人保護制度應當及時傳達至全體員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