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村
“守夜人” 又做了一件越俎代庖的傻事
“中關村視線”曾于去年10月以《在商言商:“誰的地盤誰做主”》為題,力挺“匯源果汁”掌門人朱新禮的“招商引資”舉措。經過半年多的“折騰”,令人遺憾的是,朱新禮的計劃未能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據說,“守夜人”的這一決定,被主流專家視為“中國政府打響了‘反壟斷的第一槍”。其重要理念就是“保護民族品牌”,借助的名義則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創業家》雜志社長牛文文先生對并購案遭否決表示遺憾,“因為匯源作為一家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的果汁企業,并購案拖延這么長時間,并非正常現象。單從行業來講,以反壟斷為由否決,對匯源并不公平。因為在太多壟斷行業存在過多的壟斷行為,都沒有被禁止。”業界專家也紛紛發出聲音,一位律師認為,“商務部應該慎用否決并購的權力”,“不批準可樂并購匯源,其實也意味著不同意匯源找個好婆家,匯源也許就此失去了一次發展和上臺階的機會”。一位被譽為“反壟斷專家”的大學教授直言快語道,“否決并購的三條理由都不成立,應該有公開聽證程序。”如今,朱新禮當年想把“匯源果汁當兒子養,養大了再當豬賣,見好就收,賺了錢就達到目的”的美夢,已然落空。180億港元的價碼應是“匯源最大的一筆‘招商引資,完全是按市場規律運作的一種商業行為”,就這樣“躁動母腹”半年之久,還是夭折了!相反,否決的結果卻有人偷著樂,那就是可口可樂,因為隨著金融海嘯的出現,他們正在為履行并購協議的資金而發愁,中國商務部的一紙發文,解除了可口可樂的煩惱。
網絡地下經濟亟需引導
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網絡地下經濟鏈條觸目驚心,“盜竊賬號”、“泄漏隱私”、“培訓黑客”,幾乎到了明火執仗的地步。制造“名牌”木馬病毒公然網上叫賣,明碼標價,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一位賣家明目張膽地自我推薦,“我開發的可以盜取在線支付工具和網絡銀行賬號的二合一木馬,能夠盜到網絡銀行的口令卡和支付寶的證書。”要價4000元人民幣。黑客打出“培訓如何斂財”的招牌,分為“網絡安全基礎班”、“中級黑客溢出班”和“高級腳本入侵班”等級別。一位“黑客之家”的“斑竹”表示,制作木馬一個半月收入過萬元以上。社交網站泄漏隱私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瑞星的一份報告無奈地指出,“目前國內網民的個人隱私泄漏情況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已經從‘木馬病毒小規模竊取逐步轉變為商業公司有目的收集。”個中原因,不外乎是名利使然。從“小偷小摸”發展到“江洋大盜”,既是“道德”的淪喪,更有技術的支撐。令人遺憾的是,網絡安全專家尚未有開發出“絕對”安全的防盜軟件,只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無奈。“網絡地下經濟是時代的產物”,亟需引導。愚以為,一是鼓勵競爭,設高額獎勵的“打擂”奪標,歡迎“駭客”從暗處走向明處。凡能攻破我“防線”者,既要重獎,又可“招安”,把“歹人”化解為“能人”。二是設立“網絡偵探”,當然也是要“能人”,“草包”不管用。三是“道德支撐”,何妨像“京戲”進學堂一樣,“從娃娃抓起”。
俞敏洪:“相信民間力量,放手讓大家做!”
《民營經濟內參》的編輯,根據“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兩會期間的發言,整理出一篇題為《相信民間力量》的“老板說話”,讀來發人深思,可資借鑒。俞敏洪說,“這次金融危機,美國是動員完了民間力量,沒辦法了,最后國家介入。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高速增長,但依我的判斷,中國實際上只不過動員了民間力量的10%到20%。中國一直是動員國家力量,一有問題就想起國家、政府的強大力量。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不斷講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主要還是從政府層面講的,對于民間力量還是提及不多。這兩年我接觸到的民營企業家,或多或少的都感到了政策上對民營企業的某種區別對待的意思。”“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俞敏洪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躍然紙上。他認為,“在應對金融危機方面,我覺得我們國家面臨的第一個機會就是怎么動員民間力量”。他又比喻說,“現在全世界都在救火,可能救完了最后發現是一堆廢墟。所以我們要邊救火邊蓋房子。建立百年體制,才有百年沖動。”“中國每個人都可以做生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中國人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你看明朝萬歷年間,資本主義萌芽二三十年就出來了。就是說,只要放手讓大家做,肯定能做好。”俞董的話具有“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的哲理,更有“為民請纓”的意味,當然應該得到首肯。
鄧中翰成功的秘訣惟有“自主創新”
日前,在2009博鰲亞洲論壇上,“中星微”董事長鄧中翰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應抓住機遇加快自主創新。”一部世界經濟發展史清晰地表明,“創新是永恒的主題。”“每一次經濟危機,都伴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正是技術革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引導萎靡的經濟沖出低谷,而且迎來更大的拓展空間,走向復蘇并創造新的經濟繁榮。”因之,“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要善于抓住危機帶來的機遇,通過技術創新,轉‘危為‘機,加快發展。”“美國的很多公司都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加大資金投入,在危機中求勝,由弱轉強,最終成為全球大型企業。”“二戰之后,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之所以能夠一步一步走向繁榮發展,都離不開在自身發展中掌握更多的創新技術,從而提高生產力。”這也恰恰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偉大命題的正確性。以鄧中翰為“領頭人”的“中星微”發展之路,由“星光”發軔,形成系列的“中國芯”,成為“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的領跑者,若問有何秘訣,答案只有一個——惟有“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