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仰仗著自己特殊的政治背景和寬廣的人脈關系,榮智健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一手打造出了赫赫有名的中信泰富;依靠著自己的商業睿智和經營天賦,榮智健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財富定律。在榮智健手上,百年榮氏家業擴張到了極致,政治與商業的交配演繹得天衣無縫。然而,一場近乎瘋狂的金融衍生品豪賭不僅終止了榮家資本延伸的符號,而且也讓纏繞榮智健頭上的多層神圣光環蕩然無存。
紅色根基
從榮熙泰到榮德生再到榮毅仁,直至今天的榮智健,榮家旺盛的商業香火已經傳遞到了第四代。而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上,榮家也可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符號——經歷晚清、民國、抗戰、解放、文革、直至改革開放的唯一一個跨世紀商業王朝,中國百年工商業發展的一個完整標本。毛澤東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榮氏家族:“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p>
出生于江南名城無錫的榮熙泰通過近半輩子經營面粉的生意不僅為后人打下了一份相當殷實的家業,而且留下了“固守穩健、謹慎行事、決不投機”的祖訓。次子榮德生也沒有辜負父托,在中國即將解放的前夕就將榮氏家業推到國內最大的民營企業的耀眼位置,榮德生也贏得到了“面粉大王”和“紡織大王”的名號。當時的榮毅仁一直緊跟在父親的身旁,并出任家族之下兩家企業的要職——上海合豐企業董事長和上海三新銀行董事長。
1949年對于絕大部分生活在大陸的資本家而言是命運全然逆轉的時刻,而榮家卻享受了這個國家對待資本家的最高榮耀。在解放初期,實行公私合營成了改造民族工商業的一條有效途徑,榮家在當時積極配合這一行動。1957年,榮毅仁當時作為上海民族資本家的總代表當選為上海市副市長,無論是作為當時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老總還是開國元勛的毛澤東都對榮毅仁寵愛有加,兩年之后,榮毅仁升任中國紡織工業部副部長。
榮家資本的成功轉型和朝著政治領域的轉向都注定了1942年出生的榮智健獲得了扎實的紅色根基。榮智健追憶青少年往事時說:“我們在上海的大房子是私產,家里有許多個傭人和中西菜廚師。家人出入常有專車接送。”不過,不諳世事的榮智健到十六七歲時還是上海知名的“公子哥”:開著一部敞篷跑車,呼朋喚友,斗狗喝酒。乃至上大學時,榮智健也并不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而是經常逃學曠課,他將當時對大學的熱情都傾注在了自己非常喜愛的棒球運動上,并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類棒球大賽。
然而,伴隨著文革期間榮毅仁夫婦的被批斗以及榮家財產的被抄沒,榮智健也被發配到了邊遠的農村。他先是“調派”到吉林長白山腳下的一個水電站工作,后又 “下放”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勞動。在8年的基層工作中,這位榮家后代經歷了上輩人從未經歷過的磨煉,他每天和工人、民工摸爬滾打在一起,抬石頭,挖土方,搬機器設備,背著氧氣瓶(燒焊用)上山下山,爬上半空架設高壓電纜……。1972年,30歲的榮智健返回北京。回想起這段往事,榮智健不免感慨地說:“八年下放,吃了不少苦,也得益不淺。人變得堅強了,對社會對人也有更多了解,對社會的認識也不是那么的單純了。這些,使我懂得了許許多多深奧的道理,使我學到了順境中學不到的知識?!?/p>
闖蕩香港
也許是家族商業細胞的遺傳,或者是受昔日磨練的啟迪,甚至是年輕時的心高氣盛,回到北京的榮智健并沒有像從前那樣滿足于貴族式的生活,而是覺得自己到了應當干大事的時候。1978年夏,剛從36歲生日中走過的榮智健只是攜帶簡單的行裝,口袋里揣著單程通行證,告別妻兒,南下獨闖香江。
父親經商時的積蓄成為了榮智健在香港起家的原始資本。《榮毅仁》傳記里這樣寫道:“1949年后,榮毅仁留在大陸,他的錢在工商業改造時都合營給國家了。但是,榮智健創業的錢從哪來?他們家在香港有一些股份,30年沒領過股息,30年以后兒子要創業,榮毅仁讓他去算一算,結果算出來還有600萬港幣,也就是說這錢是他的,30年都沒挪窩,30年以后還是他的?!?/p>
在大學學習機電專業的榮智健很快找準了投資方向并有了自己的公司——愛卡電子,僅僅經營了4年之后,愛卡就為榮智健賺得了5600多萬港元的利潤。不過,在榮智健看來,5600多萬港元在財閥成群、富豪遍地的香港簡直算不了什么。在他心目中,像李嘉誠、霍英東這樣的世界級富豪才是真正的富豪,才是他崇拜的偶像和英雄。榮智健于是旋即奔赴美國,并在美國加州創辦了一家提供電子計算機軟件輔助服務的自動設計公司,一年之后,該公司成功上市。1984年,榮智健賣掉了自己在這家公司的六成股權,攜帶資金回到香港。而此時,榮智健的財富已由當初父親交給他的600萬港幣膨脹到了4.3億多港元。

正當榮智健在國外全力打拼并且做得風生水起時,父親榮毅仁也在國內被委以重任。為了配合中國的改革開放,1979年,國務院設立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中信或中信集團)。坊間傳說,鄧小平以三顧茅廬之禮數聘請榮毅仁來當首任總裁。而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榮毅仁不僅將世界級知名的金融人士納入到中信的麾下,而且還聘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作為公司顧問。這種超乎預期的結果一時在中央高層成為美談。
某種意義上而言,中信的成立并由榮毅仁親自主政無疑為榮智健命運的上升式趨轉再次提供了他人所不可能得到的機遇。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下稱中信香港),并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據香港傳媒披露,當時榮智健向中信集團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人事決策權,二是經營決策權。
新官上任三把火。已經對香港商圈非常熟悉的榮智健在執掌舵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上演了一出以23億港元收購英資企業香港國泰航空公司12.5%股份的大戲。為了收購國泰航空,榮智健對其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調研,而在將調研結果匯報給北京總部后,中信集團在5天內就獲得了國務院的批文,同時國家有關部門還特批了8億人民幣的貸款作為運作資金。經此一役,榮智健聲名鵲起。
春風得意馬蹄急。1990年,中信香港購入港龍航空公司46.3%的股權,一躍成為第一大股東,兩個月后港龍實現了轉虧為盈。在收購港龍航空的同一年,中信香港進行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項投資,即以100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香港市值最高的公司——香港電訊20%的股份。對于榮智健來說,此時拉滿的弓箭已經很難收回。1991年,中信香港出資3億多港元,收購了當時曹光彪家族持有的泰富發展49%的股權,不久又通過注入港龍航空等資產,進一步擴大其在泰富集團的股權至85%左右。同年年底,榮智健將中信香港更名為中信泰富。名眼人其實都知道,中信泰富實際上已經成為中信當時在香港的資本運作平臺。
對于榮智健在香港資本市場順風順水的并購業績和長袖善舞的擴張結果,有港媒直言不諱指出其主要得益于父親榮毅仁的地位與聲望。對此,榮智健也非常坦誠地告訴媒體說:“假如我不是榮毅仁的兒子,我今天不可能做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但假如我僅僅是榮毅仁的兒子,而自己沒有能力來經營,中信香港也不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客觀地分析,當時在香港侵淫多年的榮智健已經營造了不錯的人脈關系,像李嘉誠、鄭裕彤、郭鶴年等不僅都是榮智健的生活朋友,而且他們還在生意場上數度合作,有了這些人的支持,榮智健當時在香港不想成功也就很難。
做大家業
在香港,榮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戲稱為紫籌股。之所以有這個奇怪的稱謂,是因為中信泰富連年業績優良,被視為藍籌股,而同時由于榮智健背靠中信集團,又被看做紅籌公司,紅色配上藍色,自然就是紫色。精通商道的榮智健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非常特殊的經濟資源并將自己的財富版圖擴展到了極致。